学习感官,用怎样的学习方式?

学习感官,用怎样的学习方式?


嗯今天晚上跟大家做点儿分享,就是关于12感官,或者说学习12感官,用怎样的方式来学习。



学习感官,用怎样的学习方式?


两张图拍自《十二感官》(作者:艾伯特•索斯曼,翻译者:吕理阳)其实就在提醒我们在学习12感官的时候,不要用线性的、逻辑的思维去学习,而是要用感觉的那个部分去学习,或者用图景式的学习方式。


关于这种线性思维和这种图景式的思维方式,或者说观察方式或学习方式。他们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就是线性的思维和逻辑性的思维,它会把所有的力量聚焦在一个点上,会聚焦在一条线上,容易得出一些结论,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或者说有一个陷阱,就是当我们一直用线性思维去读书去阅读,去考虑事的时候,我们就容易挂一漏万。比如说,如果我们去看一个鹿,如果我们只是从鹿有什么用这一个现象的角度去理解鹿的话,那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损失(比如有的字典解释猪,就是啥能吃,啥能做啥,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限制读者思维方式的东西)。

因为像鹿的美呀鹿的矫健呀,包括鹿这种动物对我们人性的启示呀,这样不太可能通过线性的、逻辑的观察或者思维方式去得到,更不用说九色鹿传说圣诞驯鹿等等,但这些从所谓线性和逻辑上不太好解释的东西,反而更滋养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与心魂。

如果我们单一只有线性(逻辑)思维的话,我们的心魂和精神就很可能越来干瘪、物化,甚至越来越了无生趣。

如果我们去观察、感受,就会发现,有成就的艺术家甚至科学家,好多反而常做一些非线性非逻辑的事儿,比如爱因斯坦对音乐的喜欢。

甚至可能发现,很多伟大事情的开始或生成于非线性非逻辑的,活泼泼地开放的想象与感觉。

就像小孩子去玩儿一个泥巴、小孩子去看一个人一样,他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东西对他有用,他没有任何的目的,也不做过多思维,就是直接玩,去感觉这个东西,跟这个东西发生互动。然后这样子,他反正能够真的去拿到这个东西更多的礼物,因为他是一种全然开放的状态,各种感觉活跃而互相激发。

我经常会打一个比方就是:我们在大自然里边选任何一个场景,我们就可以做无数幅画作,而拿出任何一副画来,我们都可以写无数个字去描述这一幅画。

所以就着这两段文字边,我想分享的就是线性思维的局限性,他也许有效率,有的时候会在某些层面、在当时看上去有效率、目的性强,但是他会损失很多东西。

一张最简单的图画,可能多少文字都没有办法真的把它表述出来,而那大自然里边任何一小片风景,那个图画都没有办法完全表示出来,因为它是鲜活的。

所以我们如果在学习感官的时候,一个重要的点是我们要有意识地转化学习方式,放下线性、逻辑,而是用欣赏一片风景、观赏一副画作、听一场音乐会那样的状态,即带着开放的心,以一种鲜活的、饱满的、全然的、当下的状态,只是去相遇,只是去感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