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语文?

为什么学语文?

最近有位同学很不开心,她找不到学习的价值。她以语文为例,觉得语文不过就是阅读、概括、找中心、单句赏析,语文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中考,如果不参加中考,这有什么意义呢?

我特别赞赏这位童鞋的独立思考,有这样的思考远比没有思考好,因为这样的思考会激发她的探索,如果探索得还够深远,甚至能激发起她内在的学习动力。

但是,学习的价值,就像拼一幅巨图一样,这张巨图是你的成长、你的智慧、你的事业、你的人生,如果你脑海中还没有这一整张图,你是看不到那些碎块拼板的意义的。

因此,我把自己五年前的随笔整理了一下,发在这里,与童鞋们共勉。

这篇文章,是关于我们为什么学语文、怎么学语文、如何看待否定的声音。至于阅读、概括、找中心、单句赏析,到底怎么帮我们达成“飘渺”的语文目标,甚至背后“遥远”的人生目标?梁老师在每一次上语文课时,其实都努力将这些大问题(“巨幅拼图”)放在脑海;如果你也把这个问题放在心头,在每一次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课外阅读时去思考,你也一定会不断有所品悟。


一、为何学语文?——福慧双修

学语文让你“富且贵”。

说白了,语文在教我们怎么说话、写作,思考、做人。会说、会写,有想法、会做人的人,从古至今,非富即贵。我记得大一上的英语泛读课本上说读到过,“现代有西方通过社会统计发现,大学里语言与文学平均分高的孩子,工作以后的平均薪资要高于平均水平”。先甭管原因,用事实说话,所以立志要“一心不读圣贤书,两眼只能向钱看”的童鞋,你也得学好语文哪。

学语文让你幸福。

何谓幸福?对它的定义因人而异,但始终还是有一些普世的标准,基本都是针对内心的感受:心胸舒畅、得偿所愿。

语文如何让你心胸舒畅?几千年来,中国人学语文,对于个人而言最根本的目的都是对内“养心”、对外“经世”,它的目标,是让人变得耳聪目明、心平气和,让人有率真宜人的个性气质、浩然坦荡的道德品位,让人能够在社会上各司其役、各展所长。俯自足于心、仰不愧于天地,在社会上有安身立命之所,怎么会不心胸舒畅?

语文怎么让你得偿所愿?首先语文让你有“所愿”,让你能够思索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而非别人强加你的目标和人生;其次语文让你“得偿”所愿,因为如果能和实践有效结合,语文能给人建功立业最根本的能力和修养,即“明强”的心(曾国藩言),洞察世事的锐眼和经世的智慧。

说白了,如果你运用得当,再加点皮肤白、个子高的良好基因,语文能把你塑造成“白富美”或“高富帅”,够幸福吧。因为,它让你有能力建功立业,不就是“富”吗?它让你个性率真、内涵丰饶,怎么会不“美”呢?它让你坦荡浩然、沉稳宽厚,怎么会不“帅”呢?

二、如何学语文?——为学,为文,为人

为学,需要的是不移的“志”、不辍的“勤”、触类旁通的“变”等等;而为文,贵在“才、气、学、习”四个方面;为人,就是当你能够为学和为文以后,抛开课本,塑造和经营自己内心活着的“语文”世界。

对于为文而言,“才”是先天禀赋,即天才、天赋、天资;“气”主要指气质性情、道德境界;“学”是通过广泛地吸纳客观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学问;“习”就是勤加练习。

以前的中学作文课堂,做得最好的恐怕是“习”了。

我记得读高中的时候,为了能尽快出成绩,练习写作最常用的手法就是“习”,比照着“高考满分作文100篇”、“高考作文词汇句法大全”之类花里胡哨的参考书,像上解剖课似的把作文大卸八块,然后就是练、练、练,“虎头凤尾”专项练习、每天作文200字、高考前10天每天作文800字之类的战术层出不穷。也确实有靠这套本事高考中作文拿高分的,让人佩服羡慕得五体投地,反正我是办不到,只知道我练到后面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写作文了,搜肠刮肚找不着词、写了上句不知下句……到后来有一段时间,我的作文写得狗屁不通、文不对题、淤滞晦涩、矫情做作,自己都读不下去,读着读着差点怆然泪下,觉得愧对小学语文魏老师的厚望……

现在如果再让我回到那个时候,我会给自己、给处在和自己相似窘境的学生提点建议:

文采就像女子的容貌,有的人固然有施粉涂唇的高超技艺,就算底子不算上好,也可以在短期变成美人。但是如果你确实是学不会那一套,那么就还是心平气和地从“内养”做起吧:常常洗面洗心,去娇柔存真性;多见、多闻、多思,用学问和经历升华自己内在修养,自然而然会让你眼睛有神韵、容貌有血色、体态有风度、文字有生命;勤加保养和练习,像练习瑜伽一样练习写作,自然而然能够糅合内修外美,整合出一套自己的习作能力与风格。

考场习作,则像是把自己培育的花木拿到市场上去卖。有的人平时不用功,慌慌忙忙摘取他家的枝叶花朵,贴在自己花盆里枯干的枝条上,蒙混过关的当然自有其本事也不应鄙薄,而且你们的老师也会在考前协助你们学习作文“化妆”、“插花”,但是更可靠的做法,是“明心、养气、博学、勤习”,也就是品生活、常自省、读好文、勤动笔,用“时间”和“爱”来浇灌根深叶茂的上等花木。

三、为何文衰?

“老师,你上面说得都不对!”

心里一声默起。

“现在的社会,显贵之人腹中空空的比比皆是,当官的、文艺圈的、经商的,几个懂语文?所以语文只是上个时代酸腐的老古董,语文已经衰落了。”

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看30年后这些人、这些人的后人如何。不过目前,我们也可以探讨。

首先,现在为官,前提是考公务员、擅长习作,这个中国人都知道了;而文艺圈里,抛开昙花一现的跳梁小丑不论,真正经岁月沉淀的艺人,大多也成了文人,他们在实践中历练出了一套非常深厚的说、写、做人功底,不信,请去看看大小S的谈话节目、赵薇和陈坤的微博、林青霞的散文;经商者重文,就更无疑了。初中时,我和我们市的首富吃饭,饭桌上他说“你们学好语文就行了,数理化什么的,只让你被别人驱使。”当时很愤愤不平,觉得他口出狂言、自以为是,现在想来,他确实有他的道理,他主要指的“君子不器”,只是这道理,很多为文、为商不精的半吊子学者、商人,没那个眼界去看明白。笼统地讲,整个社会可以被只学语文的人治理得井然有序(比如在中国古代),可如果要只学数理化的人来治理,可就不一定了。

其次,我们看看文衰的原因,则不难预测它必然复兴。

“文衰”的直接原因,在于文人。以前,中国的文人多是仕者,西方的文人多是贵族。现在,中国西化了也多元化了,学而优不一定仕也不一定贵,结果,一方面,社会缺乏精英阶层来主导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学者既没有中国古代的官位、也没有西方古代的贵族身份来保证自己的“话语权”,有衣食之虞,做学问就不免要博眼球、赚吆喝,变得酸腐、急躁、功利,失去了正直、冷静、坦荡的纯真文风。

然而,“文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咱们中国人现在太忙了,忙到不需要“文”。经济大跃进、满地是黄金,吃饭和赚钱都忙不过来,谁有空去阳春白雪?可是,中国人会一直忙下去吗?挣了一百万,真的需要再挣一千万吗?吃了1碗白米饭,真的需要再吃10碗白米饭吗?马斯洛说:“No”。他认为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些需求满足以后,则还需要归属感、被爱、自我实现。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会空虚、彷徨、郁结、愤怒,所以古时候吃不饱饭的农民会造反,现在吃饱饭撑着的郭美美会晒富。但是造反的确能解决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晒富”、“拼爹”、“飙车”、去国外扫荡奢侈品店,就真能满足“归属、被爱、自我实现”的需要吗?谁知道呢,有可能满足了,但更可能只是像抽大麻一样,兴奋一阵子,再终归落寞;如果不是聚集了这么多空虚落寞的富贵闲人,这个时代哪儿来那么多的社会乱相……

所以,当浮华的世风沉淀下来,当我们不再需要日日为生理需要和安全感奔波,当我们富足到有足够的空闲和智慧,那么不难预测,中国人会再次崇“文”。

世界上有两种财富,一种是衣食住行所依凭的外物;另一种,是我们与生俱来、不可缺少、无法转让的内心真理,古人称之为“道”。

古今中外,物质财富匮乏但精神财富丰饶者,犹如在寒冬雪地里临火而坐,他们当中感到幸福的人,比比皆是;而物质财富丰沛但精神财富匮乏者,就像在盛夏被困在金沙银石堆积的沙漠里,却找不着绿洲和清泉,他们内心的空虚、贫苦、迷惘,却很难向外人道。

语文的精髓,就是严寒冬日里的那簇火苗、炎炎浊世里的那汪清泉。

语文课堂最真诚的目的,应该是引导我们重新挖掘内心,发掘那条被五千年历史认证过的真理:“文”,让生命葱茏如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