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选考变必考,怎么办?

高考语文——选考变必考,怎么办?

高考语文——选考变必考,怎么办?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是推进考试内容改革的切入点。在2017年考试大纲中,语文最大的变化是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原来的选考改为必考。这一变化,在增加考生阅读量的同时,自然也调整了复习的进度,扩大了备考的范围。
高考语文——选考变必考,怎么办?
  以前备考,绝大多数语文组都侧重于传记阅读的训练。因为小说阅读不好拿分,2016年高考山西的考生小说阅读的均分是9.02,而传记阅读的均分是11.14;所以表面看试卷设置了选考模块,其实在考前甚至三年前,我们就选定了传记阅读。虽说2015年高考传记的阅读难度超过了小说,但从概率以及套路上看,并不影响我们的“初心”。
  在应试的大环境里,这种功利化的备考策略,实属无奈之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相信这优秀作品所包含的肯定不仅仅是实用类文本吧,如果阅读视野里只有这类文本,虽然也可以获取文化科学知识,但想要汲取智慧和灵感,那只能是缘木求鱼。毕竟,想要打开文学这扇门,还得是通过阅读文学类文本。美国短篇小说大师尤多拉·韦尔蒂在阅读伍尔芙的长篇小说《到灯塔去》时,兴奋得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更有甚者,马尔克斯躺在廉价的旅店,仅仅是读了卡夫卡《变形记》第一行,就惊得目瞪口呆,差点掉下床。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过读小说成为文学大师,但这至少可以证明文学是关乎心灵,关乎情感的。
  新课标一再强调学生要“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所以考纲的修订不过是对新课标的一次重申,套用《甄嬛传》里的台词说“这真真是极好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