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考不好,该怎么解决?(小学初中家长读一读)
点 击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清 风 飘 我 衣
初一语文考不好,该怎么解决?(小学初中家长读一读)
——5月25日玲玲老师与机构老师的谈话
机构语文老师:玲玲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初中的语文老师,经常看您朋友圈里发的文章,确实受益匪浅。
最近有个问题一直让我很困惑,想跟您请教,不知道玲玲老师是否有时间给我指导解疑。
我有个初一的孩子,她语文成绩总是提不起来,150分的题就只能考96分。基础部分总分30她拿了12分,阅读部分37分也只拿了14分左右,作文60分她能拿45分左右。尤其阅读部分对于初一的学生我确实觉得自己经验不足,不知道怎样快速有效的提高
玲玲老师:基础、阅读和作文都得分很低呀。特别是阅读,一半分都得不到。你没有从模板入手,教她做阅读理解题吗?
机构语文老师:是一直在做题,也教过她一些方法,但是她自己做的时候总是会存在表述不准确,要点不全面的问题,也是一直给她强调。
模板也练,可是孩子做题的时候还是很随心所欲,想删就删想写就写,强调过要结合文章分析的基本都没有分析,另外有些知识点是混淆的,比如题目的作用和含义。
表述不准确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透彻吗?
我跟这个孩子的家长沟通过,家长认为阅读没有拿到一个比较好的分数是导致孩子成绩没考好的关键。但是从孩子整个试卷呈现的东西来看他的其他部分的得分其实也不高。
老师,那您认为现在就这个孩子在阅读方面存在问题,我应该如何解决?
这个孩子跟着我上了一个半学期,也就是初一上学期加上这学期上到现在,她的课是一周一次,一次两小时。给她讲的内容主要是阅读,阅读中又以记叙文为主,侧重模板。但是从她的作业和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是要么直接写模板要么自己随心所欲的答。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确实结合很多文章给孩子强调过要结合文本分析,然后孩子在练习中有的的确分析了,但是分析的不对,或者说是表述不准确,比如她会把“对父亲渐渐衰老的惋惜”写成“对父亲的同情”;有的就分析一半……
所以我现在很困惑,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对,我也应该怎么调整。
玲玲老师:阅读理解,只要扣分,一是答题不完整,二是表述不清、不准确呀,基本上大家扣分都是这两个原因。但是这两个就是属于语文能力,说明她语文能力是不强的。语文能力不强,跟她小学有关系。这两个能力一直以来都需要训练的。这也是你用模板训练她,也提高不了的原因。你看有道题,她把模板给写上去了。根本没有结合文章。
另外她的字写的也不行,这个字。歪歪扭扭的横平竖直都没有做好,更不要说书法了,这些说明,这个学生在小学的时候语文没有带好。
真的就像你说的,语基、阅读和作文都不行。
这也是为什么,我带学生要从小学开始带的原因。我们得从小学期间就引导、训练他去表述表述清楚。
机构语文老师:对对对,现在是家长很不冷静,就认为孩子的成绩没有提升,说阅读分数低。我也跟家长说过孩子阅读基础上有欠缺,但是家长根本听不进去。家长就只认成绩……
玲玲老师:她上的是小组课还是一对一?
机构语文老师:她上的是六个人的小组课。期中考完试我给家长打电话沟通,她家长就很不冷静直接投诉我,闹了好长一阵时间,真的是……其实我的想法也是不带了,因为这个不问本身不是单纯的上课就能解决的,我平时也会花很多的时间在她身上,结果成绩没考好家长反而闹起来了。但是我也要反思,毕竟以后还有可能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也希望能把她们带好。
玲玲老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表述不准确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在于学生词不达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理解而言,现在的孩子,对于一个一千多字的文本会不理解吗?一般都会理解的。
小孩现在都见多识广,哪怕是一个不爱看书的孩子,他还看电视,从小就看字幕长大的他,相当于他通过动图看了一本书,他怎么会理解不了呢?小孩儿理解能力很强的,主要就是表达不清楚。无法用书面语表达出来。
因为阅读理解的答案,要求用非常简短的,精准的语言,一针见血地写出来。你要是写不对,就得分很低,因为考察的老师也不可能去考察你的思想嘛,你理解了有什么用呢?所以也很冤,这也是家长说,为什么孩子阅读量很大,语文却考不好的原因。
机构语文老师:那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玲玲老师:解决你这个困惑,只有这样——化冰。她现在毕竟也还初一,要给她加强阅读,阅读是语文的根本。多读书,读课外书读小说,因为到高中的时候,小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啊。虽然你是给她辅导阅读和作文的,但是你要跳出这阅读作文本身来指导阅读。让她读她所喜欢的小说,不要限制她,因为她已经不太觉得语文是个可爱的学科了。
马上暑假要开始了,你要通过阅读去培土,培了土之后再手把手教做题,因为你现在兢兢业业的给她讲什么模版一是没用吗?没用就要改变打法,把融化小学结下的坚冰,补上阅读和喜爱语文这一个环节。
毕竟她还小,不要放弃,给她补上兴趣这一课,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案。
培训机构语文老师:谢谢玲玲老师,我来和她一起商量个书单,督促她的阅读情况。以后有问题再向您请教。
后续故事:当我把这篇对话发到群里之后,我们教研团队的一位高三老师发给我一段长长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