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办和国际学校里,西班牙语是什么地位?
最近《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发布,其中提出,北京将立足首都城市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旨在培养国际交往人才为目标的教材,包括国际理解、国际交往等。虽然并未直接指出外语课程的相关建设,但学生对外语的掌握将是国际交往的第一步。
在国际化更明显的魔都上海,外语对国际交往的支撑优势更加明显,当地对外语教育的宽度和深度也更强。
近年来上海市为推进“双新”背景下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改革,在高中阶段不仅对语言考核的标准有了深入的研究,还举办了多种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活动。
上海市作为深化高考招生综合改革首批试点省市之一,于2017年起率先对高考外语命题机制和考试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实行“一年两考”制度,并将听说测试计入总分。自2017年以来,上海市在高考英语试卷的基础上扩大了自主命制外语科目的语种范围,将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俄语亦纳入其中。
以西班牙语为例,上海在高考中也会更加考虑学生的学科素养(即学习者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学科能力)。
根据《西语课标》,西班牙语学科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西班牙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文化意识重点指中外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具体指文化认知、文化态度和文化认同;
思维品质指个体在多语思维中智力水平的体现,具体可总结为归纳整理、演绎逻辑推理、抽象概括和批判创新四种品质;
学习能力指学生在学习西班牙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动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能力和品质,是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
今年开始举办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日语及西班牙语竞赛。为不断深化上海市与各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教育交流,增进世界各国青少年间的友谊与理解,上海还举办了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
虽然公办学校已经开始了对西班牙等其他外语语种的教育,但目前还是以高中阶段为主,相比之下,国际学校的西语多语种教学起步更早,素养养成重于功利考试。
以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的西班牙语教学为例,学生在七年级开始密集的语言课程学习。在三年的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有趣的课堂教学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在语言习得中发展一定的自主性,同时加深对语法和语言结构的理解。相应的使用性也更强,语言的学习可以做到辅助欧洲旅行的问路、购物等。
在此基础上才是为考试、升学做准备。让学生达到IB语言习得课程要求的“学习者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语言”这一要求,包括休闲、健康、文化多样性……
也有国际学校将西班牙语作为课后的辅助课程,如
北京京西学校(简称WAB)的课后语言课程(ALP),让学生在午餐时间和放学后进行额外的语言学习。
这些课程是根据教师的可用性和足够的入学人数提供的,由合格的WAB教师授课。这些课程每周至少150分钟,课程内容与正常上课时间安排的语言课程相似。
简言之,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第一步,无论公办还是私立学校都已经通过多种形式开始多语种教学,西班牙语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