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校方略:学校治理的改良与重构

治校方略:学校治理的改良与重构

新时代新评价新技术

    学校治理是学校内多元利益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协调与互动的过程。学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高质量特色发展。北京市古城中学在治理过程中,根据学校实际采取重整组织结构的方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改良“大走班”的组织方式,学校治理“稳”起来

    前几年,学校实行大走班的学习组织方式,将学生上课的教室称为教师工作室。不同学科工作室位置不同、楼层不同,甚至不在同一栋教学楼。

    学校所有语文教师的工作室在教学楼三楼,上语文课时,学生走班到三楼去上课,上数学课时,学生又到二层数学教师工作室去上课,学生每节课都要跨楼层甚至跨不同的教学楼,每个班级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

    这种走班上课的学习组织方式,在当时对学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学生迟到现象较多,没有归属感;学校空间有限,往往是两个同学科教师共用一个工作室,使得各教研组教师的课排得比较分散,很难找出集体教研的时间。

    后来,学校征求大家的意见后,改变了大走班的组织方式,采取“固定+走班”的模式,年级、班级总体固定,一个年级固定在一个楼层,根据课程需要实施“小走班”,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走班上课的需要,又使得师生的心能稳定下来。







重构学校治理职能体系,治理路径“明”起来

    学校治理要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重构了学校组织机构,创设了3级治理组织体系。

1

    首先,学校整合德育处、学籍管理处、校医处、宿管中心、学生心理中心等部门,成立了学生发展中心。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宜,全部由学生发展中心负责,是学校最核心的部门。学生发展中心总体设计学生的课程体系,建立特色课程群,组织学生参与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其次,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总体负责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科研工作,以“三青”(青萍、青蓝、青云)项目为依托,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制订分层培养计划,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3

    再次,学校其他部门成为外围保障部门,学校重新梳理了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信息处等部门的职能,各个部门相互支持,助力师生发展。

    重构学校组织体系后,我们厘清了各部门的职能和边界,各部门职能不再交叉,省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治理路径逐渐清晰明确。







建构党建引领学校发展机制,治理效能“强”起来

    学校通过党支部、校长联席办公会对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相关工作进行决策和部署。在党支部引导下,学校重新修订岗位职责,合理安排年度工作,做好各部门规章总结提升和干部培养考核。学校会专门对干部进行系列培训。在干部管理能力培养中采用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纠正)全流程闭环体验管理训练,利用真实的情境,在准实践中培养干部的治理能力。例如学校申请北京市“1+3试验项目”(8年级部分学生直升本部高中)时,采用PDCA的训练模式,就学生4年培养方向确定、特色课程设置、试验效果评估,要求每位年轻干部进行全流程思考,在党支部、校长联席办公会上进行交流研讨。最终,由此产生的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成为学校的新品牌,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培养方式,让年轻干部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策略、治理有效能。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学校治理有了新的收获:学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区级以上骨干教师达到19人,约占一线教学人员总数的20%,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设置,西班牙语实验班和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等特色班的建设,让学生实现了全面又有特长的发展,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北京市石景山区有特色的优质学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