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2022中考语文试题(57)
苏州2022中考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20分)
1.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hán)①,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标识,体国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hào)②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始终激(lì)③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xiè)④奋斗。
新时代,人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甲】审美熏陶、【乙】道德精髓、【丙】国家情怀、【丁】人生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时代、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继续焕发生命力,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强大助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内(hán)_____ ②(hào)______然正气
③激(lì)________ ④不(xiè)______奋斗
【答案】 ①涵 ②浩 ③励 ④懈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根据语段内容及平时对字词的积累,可知“内hán”写作“内涵”,读音为“nèi hán”,一般作名词使用。意思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hào 然正气”写作“浩然正气”,读音是“hào rán zhèng qì”,意思是正大刚直的气势。“激1ì” 写作“激励”,读音“jī lì” 意思是激发勉励,使振作。“不xiè奋斗” 写作“不懈奋斗”读音“bù xièfèn dòu ”意思是努力抗争,不稍怠惰。
(2)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填入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感受 丰富 领略 接受 B. 接受 感受 丰富 领略
C. 感受 领略 接受 丰富 D. 接受 领略 感受 丰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动词的正确运用。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搭配习惯来选择。【甲】处的“熏陶”与动词“接受”搭配,【乙】处“道德精髓”应是“领略”的,【丙】处“国家情怀”可与动词“感受”搭配。【丁】处“人生经验”常于动词“丰富”搭配。
2.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________,长河落日圆。(________》《使至塞上》)
(2)会当凌绝顶,________。(杜甫《________》)
(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4)子曰:“___________,可以师矣。”(《论语》)
(5)拥有一颗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的赤子之心,如先贤范仲淹所言“______,______”,才能在面对人生挫折时保持勇敢和乐观,在面对鲜花和掌声时保持清醒和谦逊。
【答案】(1)大漠孤烟直,王维;(2) 一览众山小 望岳;(3)柳暗花明又一村;(4)温故而知新;(5)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注意“漠、孤、览”等字的正确书写。
3.疫情期间,外地医护人员常常凌晨3:00就赶到苏州,为市民做核酸检测。邻居小妹妹画了一幅画送给“大白”。请你根据画面内容为它配上几句话,表达心意。
【答案】疫情终将过去,我们定能取得胜利,感谢你们的付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这幅画画了一位身穿防护服的右手叉腰,左手比“耶”的医护人员。要求根据画面内容为这幅图配上几句话,表达对医护人员的心意。根据画面内容,表现“大白”坚定的信心、乐观的态度,表达对“大白”的赞美、感激之情。
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4.据中央气象台消息,台风“马勒卡”于4月8日在关岛偏南方向约99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并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移动。请仔细观察预报图,写一段文字,简要介绍“马勒卡”未来120小时的路径和强度。介绍强度时不要出现数据。
【参考答案】未来120小时内,“马勒卡”将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预计12日将达到强台风级,并向东北方向偏移,强度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图片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概括能力。解题时,注意审清题意。此题要求我们观察预报图,然后“写一段文字,简要介绍‘马勒卡’未来120小时的路径和强度”。也就是说答题首先要“简要”,其次注意说明台风的路径与强调的变化这两方面内容即可。观察预报图,会发现未来120小时内,台风“马勒卡”先是向西北方向移动,12日,达到强台风级时,开始向东北方向偏移。从12日到14日,台风的强度保持不变。据此概括表述即可。
第二部分(50分)
(一)名著阅读
少平一下子就被这书迷住了。这天他哪里也没去,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了这本书。保尔·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
(选自《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5. 写出让少平着迷的这本书的书名。
【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根据“保尔·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可知,让少平着迷的这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 读完这本书后,少平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请结合保尔·柯察金的某一段经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结合自己的感悟来写,回答时结合具体情节。注意语言通顺、观点允满正能量即可。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哲言。保尔具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7. 少平渴望走进书的世界,获取苦难日子里的精神动力。请你从下面的作品中选择一部推荐给他,并告诉他推荐的理由。
A.《红星照耀中国》 B.《红岩》 C.《艾青诗选》
【参考答案】示例一:推荐《红星照耀中国》。因为本书忠实再现了当时红军将领和老百姓的情况,描述了毛泽东、彭德怀等革命家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体现了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如英雄史诗般的长征等都体现了红色岁月的光辉记忆,非常适合体现中国特色的主旋律!
示例二:推荐《红岩》。小说《红岩》讲述了全国解放前夕,重庆地区的地下党人英勇斗争的故事。如江姐看到丈夫牺牲心如刀绞,但仍英勇地投身战斗;面对刑讯逼供,毫不畏惧,仍坚守党的秘密;微笑着面对死亡,从容淡定,甘愿为理想而献身。她是宁死不屈、心怀家国的共产党员的代表,是主旋律影视剧的典型形象。
示例三:推荐《艾青诗选》。他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他借“土地”,表达对祖国最深沉的爱;他用“太阳”,表达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不息的追求。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水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解析】《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艾青诗选》中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土地” 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一我的保姆》 中,“大堰河”就是人民的化身,是中国农民的化身,不仅流露出艾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同时还有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与探索。“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在诗人眼中,“太阳”这一永恒主题,是中国光明前途、也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它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时期,写的最好的光明颂有《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向太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揭示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寄托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热切追求。《黎明的通知则》是以一个更加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着新时代的来临。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①
(一) (二)
看云疑是青山动, 侵晓溪山半是云,
谁道云忙山自闲。 草堂亦许白云分。
我看云山亦忘我, 故人到此云相接
闲来洗砚写云山。 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8.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草堂在朦胧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仿佛白云和草堂主人各占了草堂的一半。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9. 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B.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王之渔《凉州词》)
D.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容”“云态”,也写“云情”。第一首描写画家兼诗人沈周眼中看出的“云”。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第三句的“云山”,以云为主,我看白云忙忙碌碌,也许忘记了自我,这是为第二句“云忙”的诗意加重语气,强化它忙碌的意思。具有动态美的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他准备在空闲的时候,“洗砚写云山”,把“云容”画出来,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己。时常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 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该选项的诗句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最接近;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与木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 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彩云间” 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故选: B.
10. 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看云疑是青山动, 谁道云忙山自闲”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忙”和“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云与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静止与云移动时的画面,诗人误认为山在移动,事实上是云在移动,山作为云的陪衬,衬托出白云的变化的动态美,故而也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物我合一的情趣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留园记
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及庚申、辛酉间,大乱洊至①,吴下名园半为墟莽。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同治中,芜秽不治。至光绪二年,为毗陵②盛旭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客觞咏其中,都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方伯求余文为之记。余曰:“仍其旧名乎?抑肇锡③以嘉名乎?”方伯曰:“否,否。寒碧之名至今未熟于口,然则名之易而称之难也。吾不如从其所称而称之。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余叹曰:美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兵燹之余,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
(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作者清代俞樾,有删节)
【注】①洊(jiàn)至:相继而至。②毗(pí)陵:今江苏常州市。③肇:开始:锡:通“赐”。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盖是园也 斯是陋室(《陋室铭》)
B. 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嘉树荣而佳卉茁 清荣峻茂(《三峡》)
D. 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是:这,这个/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B.冠:榜首,第一名/戴帽子;C.荣:茂盛/茂盛;D.故:旧的,原来的/原因;故选C。
12. 下面括号内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芜秽不治(污浊) B. 迤逦相属(曲折连绵)
C. 方伯与宾客觞咏其中(饮酒赋诗)
D. 兵焚之余(战火焚毁破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芜秽不治”意思是:杂草丛生得不到治理。芜秽:杂草丛生。BCD.正确。故选: A。
13. 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
(2)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
【参考答案】(1)所以就用他的姓作为这个园子的姓叫作刘园。
(2)但是这个园子竟然侥幸没有遭受灾祸,难道不是大自然留下这个有名的园子来等待有德行的人吗!
【解析】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字词:故,所以;以,用;其,他的;曰,叫作。②重点字词:此,这个;恙,遭受灾祸:岂非,难道不是;待,等待;贤者,有德行的人。
14. 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表现了留园的景致之美?
【参考答案】 都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注意文本中有直接描写留园之美的句子,也有从侧面描写留园之美的句子。结合“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客觞咏其中,都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可知,这是描写留园之美的句子。其中“都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沂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是侧面描写,连京都的男女都来了,并且这里的人无不在谈论刘园。据此可知答案为:都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15. 如果你陪同外地的亲戚去留园游玩,请根据文章内容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向他们介绍留园。
【答案】根据材料内容,任选角度,如园林景致、历史沿革、园名由来等,用自己的话表述,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文本内容,从园林景致、历史沿革、园名由来等选择一个角度,介绍即可。示例:留园在嘉庆年间,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到光绪二年,为江苏常州市人方伯所得,整修后改名为留园,并一直到现在。
【参考例文】
出阊门外三里后,有一个刘氏寒碧庄。问有寒碧庄吗,没有知道的人,问有刘园吗,他们都说有。原来这个留园,在嘉庆初年为刘君蓉峰所有,所以就用他的姓作为这个园子的姓叫作刘园。咸丰年间,其山水之胜,花木之美,亭榭的幽深,这确实可以称为吴下名园第一名。到庚申、辛酉间,大混乱相继而至,吴地的名园有一半成为废墟。而所谓刘园则岿然独存。同治年间,荒芜不治。到光绪二年,为江苏常州市人方伯得到,于是开始整修它。平整土地、清除混乱、剔除杂草。好的树木变得茂盛而好的花卉茁壮生长,奇奇形怪状的石头显露出来而小溪也变得畅通。凉台热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连绵相连。春秋佳日,方伯和宾客饮酒赋诗在其中,而京都男女也有人拉着衣服连袖而去游览了。于是在这出阊门的人没有不说刘园、刘园的。方伯请求我写文章为留园做记。我说:“沿用原来名字吗?你不赐给一个吉祥的名字吗?” 方伯说:“不,不。寒碧庄知名到现在还没有被人熟知,难道不知道改名容易,被人熟知难呀。我不如跟从这个名称而称呼它。人说刘园,我就说留园,不改变他的音而改变它的字,就在他原来的名字,为我的起的新名字。”我感叹说:美啊,这些名字吗,符合实际的!等到战火焚毁破坏后,高台倾倒而曲池平,不知道有多少,但是这个园子竟然侥幸没有遭受灾祸,难道不是大自然留下这个有名的园子来等待有德行的人吗!我知道留园的名声常常停留在天地间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6——18小题。
材料一: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节奏,都有其处理和思考事物的特定方式。因此,学习或遗忘一种语言,并非仅仅是掌握或丧失一种交流方式,而是直面一整个世界的出现或逝去。
与母语的疏离影响到我们所有人。因为语言多样性是一种共有财产,对其加以保护是一种责任。
在这方面,科技可以提供新的工具,例如让我们得以记录并保存有时仅以口头形式存在的语言,促进其传播和对其进行分析,简言之,使方言成为我们共同的遗产。
然而,面对互联网带来的语言单一化的危险,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只有我们保持警惕并为之作出努力,技术进步才能为多语主义服务。设计多种语言的数字工具以及支持媒体发展和连通性,这些工作都有待我们去完成,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在不放弃母语的前提下去发现其他语言。
值此国际母语日之际,我谨呼呼所有人尽其所能,捍卫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因为这种多样性构成我们共有人性的普遍基础。
(节选自2022年2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国际母语日致辞)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口出现经济驱动的多向流动。普通话作为流动大潮中必要的交际工具甚至谋生工具,也作为流动目的地居民所需的交流工具,成为多数人口的普遍需求。传媒的发达和社会的信息化,不但使流动人口需要以普通话获取生存发展所需的信息,也使各处本地居民需要以此获取信息。当普通话在城镇地区的推广取得空前成果的同时,各地方言则在城镇地区以空前的强度和速度在消退,当然因地区而略有差别。
2017年,网上流传一组据说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查统计图表(见下图),显示若干城市不同年龄段人群熟练使用方言的比例。这一统计虽然出处不详,其所录的比例数可能不太准确,但是它反映的问题则离事实不远。
语言或方言都是一个社会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正常情况下,都能充分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语义内容,达成交际的目的。这样的语言或方言是完整的语码系统,具有足够的语言活力。但是,目前很多人已经将方言主要限定在日常生活领城。不仅是专业词汇,社会上很多新生事物、新现象、新概念,都在看似方言使用的场合以普通话的读音夹杂其中,甚至连带所在句子都改用普通话表达。家庭是方言最后的领地。据调查,苏州本地人家庭三代人之间交流用语,祖辈和中间辈之间交流基本用苏州话,中间辈跟小孩辈用苏州话交流的比例骤降到65.9%,比他们与上辈交流用苏州话的比例下降近30个百分点。
(选自《差别化政策是语言保护工作的迫切要务》作者刘丹青,有删改)
材料三:
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方言在年轻人文化圈层中的声音渐淡。比如,保留了中古音韵、软糯抑扬的吴语,更多地出现在昆曲、评弹、闲话等非遗文化形式中,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2021年底,首支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锁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上线。该系列短片将人工智能方言技术新颖地加入文艺创作中,发声腔调、语音语气都透着真切,显得自然贴近,仿佛时空穿越,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中。深受年轻网民和昆曲爱好者的欢迎。
人工智能通过影像赋能苏州话,不仅希望熟悉的乡音能够激发苏州人的乡情,唤起少时的乡音记忆,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参与方言保护,对方言感兴趣,把方言说出来、讲起来,用苏州话讲好更多的苏州故事。
语言从来都是越用越活的。人工智能助力方言保护,不仅仅是让方言走近年轻人,更是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让人工智能的科技温度激活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选自2022年5月14日《光明日报》,作者刘亭,有删改)
16. 《姑苏琐记》系列短片将人工智能方言技术加入文艺创作中,推动方言回归。这一成功案例最适合作为材料(一)中哪个观点的事实依据?
A. 语言多样性是一种共有财产,保护它是一种责任。
B. 科技可以为我们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提供新的工具。
C. 我们必须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语言单一化的危险。
D. 所有人都要尽其所能.捍卫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姑苏琐记》系列短片将人工智能方言技术加入文艺创作中,推动方言回归”这一成功案例可以用来佐证“科技可以为我们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提供新的工具”这一观点。
17. 造成各地方言生存危机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互联网带来语言单一化的危险;大量人口多向流动,普通话成为必要的交际工具;传媒的发达和社会的信息化,使普通话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很多人将方言使用主要限定在日常生活领域;方言在青少年中使用比例低,面临代际传承的问题。
【解析】结合“然而,面对互联网带来的语言单一化的危险”“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口出现经济驱动的多向流动。普通话作为流动大潮中必要的交际工具甚至谋生工具,也作为流动目的地居民所需的交流工具,成为多数人口的普遍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心和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方言在年轻人文化圈层中的声音渐淡”“目前很多人已经将方言主要限定在目常生活领域”等内容概括作答。
18. 在“为保护和传承苏州方言献一计”活动中,主办方收到了以下活动策略,不合适的一项是( )
A. 借助多媒体技术,典藏苏州方言资源
B. 开展网络调查,了解苏州方言使用情况
C. 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苏州方言
D. 编写苏州方言教材,增设方言学习课程
【答案】 B不合适。
【解析】根据题干“为保护和传承苏州方言献一计”的活动要求,B“开展网络调查,了解苏州方言使用情况”与“保护和传承苏州方言”关系不大,不是保护和传承苏州方言。故选B。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9——23小题。
安徒生博物馆
①雨后,石头的路面上天光闪烁,犹如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河,在彩色的小屋间蜿蜒。
②这是欧登塞的一条僻静的小街。安徒生就出生在这条小街上,他的家,在小街深处的一个拐角上。黄色的墙壁,红色的屋顶,白色的窗户,让人联想到童话的绚烂多彩。
③童年安徒生曾经在这里生活。他的喜欢读书的鞋匠父亲,他的含辛茹苦的洗衣妇母亲,他儿时的玩伴,他熟悉的邻居,都曾在这条街上来来往往。这是一个流传着女巫和鬼神故事的小镇,人们喜欢在黑夜来临时,在幽暗的灯火中传播那些惊悚的故事。安徒生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他常常在心里回味这些故事,并且用自己的想象丰富这些故事,让故事生出翅膀,长出尾巴。离安徒生故居不远的地方,可以看到一片树林。小安徒生曾经面对着黑黝黝的树林,幻想着在树林里作怪的妖魔,幻想着这些妖魔正从黑暗中张牙舞爪向他扑过来。有时候,他被自己脑子里出现的念头吓坏了,一路狂奔着逃回家去。
④安徒生的魔盒,就是在欧登塞的小街和人群中开始有了最初的维形。
⑤1819年9月6日,14岁的安徒生第一次离开故乡去哥本哈根。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手里提着一个包袱,包袱中有他心爱的书和木偶。他的口袋里,装着30个银毫子。马蹄敲打着石板路,安徒生坐在马车上,眼里含着泪水。回首故乡,还未成年的安徒生,对故乡满怀着依恋和感激,但他对自己远走高飞的计划一点不犹豫,他相信自己的才华会被世界认识。他在那天的日记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有一天,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诵欧登塞。”他在日记中大胆地遐想着:“有一天,我将成为这个高贵城市的一个奇迹,为什么不可能呢?那时候,在历史和地理书中,在欧登塞的名字下,将会出现这样一行字:一个名叫安徒生的丹麦诗人,在这里出生!”
⑥14岁的安徒生,将自己的未来的身份定位为诗人。那时,他还没有写童话。安徒生年轻时代写过很多诗歌,成为当时丹麦诗坛的一颗新星。但他最终以童话扬名世界。他的童话,每一篇都饱含诗意,从本质上说,安徒生终生都是一个诗人。
⑦和安徒生故居连在一起的,是安徒生博物馆。这是让全世界孩子向往的一个博物馆,也是让所有的作家都自叹不如的博物馆。
⑧安徒生博物馆中,有一个陈列安徒生作品的图书馆,四壁的大书橱里,放满了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的安徒生童话。安徒生创作的故事,经过翻译,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欧洲、亚洲,到美洲、非洲,国家无论大小,只要那里有文字,有书,有孩子,就有安徒生童话。他的书,到底有多少译本,有多少种类,已经无法统计。在这些书柜中,我看到来自中国各地出版社的很多种安徒生童话的中文译本,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到最近几年的新译本。人类一共有多少种文字,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我相信,大多数还在使用的文字,都会有安徒生童话的译本。不过这里的统计数字,大概也不会精确。如果安徒生活过来,走进这个图书馆,他也许会受到惊吓。
⑨安徒生博物馆的标记,是一个圆形的剪纸人脸,样子犹如光芒四射的太阳神,这是安徒生的杰作。安徒生是剪纸高手,博物馆里、展出了不少他的剪纸作品,其中有各种形态的花卉和动物,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剪纸,大概是安徒生写作间歇时的一种余兴和游戏,他随手将心里想到的形象剪了出来。安徒生的剪纸,最生动的还是人物。人物剪纸中有一些长臂长腿的舞者,是安徒生剪出来挂在圣诞树上的,圣诞音乐奏响时,这些彩色的纸人会在圣诞树上翩翩起舞。
⑩安徒生曾被人认为相貌丑随,他也因此而自卑安徒生瘦瘦高高,小眼睛,大鼻子,他常常戴着礼帽,身着燕尾礼服,衣冠楚楚,一副绅士派头。前年夏天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我曾见过一尊安徒生的雕像,他坐在美国的公园里,手捧着一本大书,凝视着脚边一只丑小鸭。很多孩子坐在安徒生身边和他合影。
⑪在安徒生博物馆中,有很多安徒生的照片和油画,也有不少安徒生的雕塑。照片和油画中的安徒生,忧郁而端庄,虽谈不上俊美,却也绝不是一个丑陋的男人。我仔细看了博物馆中的每一尊雕塑,其中有头像、胸像,也有和真人差不多高的大理石全身立像。这里的安徒生雕像,目光沉静安宁,脸上是一种沉思的表情。有一尊雕像,安徒生正在给两个小女孩讲故事,他满面笑容,绘声绘色地讲着,一只手在空中挥动。两个小女孩倚在他身边,瞪大了眼睛听得出神。这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
⑫安徒生博物馆的讲解员是一位姿态优雅的中年女士,她站在安徒生的一尊大理石立像旁,微笑着对我说:“安徒生并不丑,他相貌堂堂,是个美男子。” (选自2015年5月18日《人民政协报》作者赵丽宏,有删节)
19. 安徒生的“魔盒”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安徒生的魔盒”是指安徒生所创造的充满想象力的童话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结合“安徒生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他常常在心里回味这些故事,并且用自己的想象丰富这些故事,让故事生出翅膀,长出尾巴”等语句及安徒生创作了许多童话作品的事实可知,“魔盒”指的是安徒生的童话作品。
20. 14岁的安徒生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有一天,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诵欧登塞。”请你替成名后的安徒生写几句话或一首小诗(用“/”表示分行)来歌颂欧登塞。含标点符号不超过50字。
【参考答案】 示例:欧登塞,你是我想象力的摇篮,是我魂牵梦紫的故乡。我要把你的名字传向四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此题答案不唯一,用几句话或一首小诗, 表达安徒生的伟大与家乡欧登塞的关系,用抒情性语言表达对它的感激与赞美之情即可。
21. 安徒生博物馆中,有一个陈列安徒生作品的图书馆。作者在介绍安徒生的作品时,突出了它们的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作品传播广(影响力大);译本种类多;作品流传时间长(生命力持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由“四壁的大书橱里,放满了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的安徒生童话。安徒生创作的故事,经过翻译,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 角落,从欧洲、亚洲,到美洲、非洲,国家无论大小,只要那里有文字,有书,有孩子,就有安徒生童话。他的书,到底有多少译木,有多少种类,已经无法统计”可见,安徒生的作品译本种类多,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
22. 文中插图是安徒生博物馆的标记。请你向游客介绍这一标记,并简述博物馆以此作标记的用意。
【参考答案】介绍:安徒生博物馆的标记是安徒生的剪纸作品,它是一个圆形的人脸,样子犹如光芒四射的太阳神。用意:表现安徒生的作品就像太阳一般闪闪发光,普照世界,给人们带来温暖与力量,给人以精神的慰藉与引领;表达世人对安徒生的纪念与崇敬。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介绍这个标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即可。 可参照“安徒生博物馆的标记,是一个圆形的剪纸人脸,样子犹如光芒四射的太阳神”进行介绍。以此作标记的用意,可根据“光芒四射的太阳神”与安徒生作品产生的深远影响之间的联系作答,太阳向世界传播光和热,就像安徒生的作品向世界传播真善美。博物馆以太阳神样子的剪纸作为标识,也表达了人们对安徒生的崇敬之情。
23. 阅读全文后,说说你对结尾处画线句子的理解。
【参考答案】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歌颂真善美,饱含诗意,丰富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安徒生志向远大,自信非凡,追求执着,富有人格魅力;他在童话、诗歌、剪纸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美男子的称呼强调了安徒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此题应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语句的深层含义。讲解员称赞安徒生“是个美男子”,更多是从安徒生具有的内在品质方面来说的。“还未成年的安徒生,对故乡满怀着依恋和感激,但他对自己远走高飞的计划一点不犹豫,他相信自己的才华会被世界认识”写出安徒生远大的志向和非凡的自信。“安徒生创作的故事,经过翻译,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欧洲、亚洲,到美洲、非洲,国家无论大小,只要那里有文字,有书,有孩子,就有安徒生童话”写出安徒生作品的巨大影响力。“安徒生年轻时代写过很多诗歌,成为当时丹麦诗坛的一颗新星。 但他最终以童话扬名世界”“安徒生是剪纸高手,博物馆里,展出了不少他的剪纸作品,其中有各种形态的花卉和动物,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出安徒生多才多艺。可据此作答。
第三部分(60分)
24. 作文。
赏留园,觅得江南园林的故事;习方言,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访博物馆,洞见人类文明的星火……大千世界,学问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
请以“学问藏在_______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题目解析】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首先是审题。“学问”意为指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这个知识浅层次可以指单纯的学科知识,但更适合的是收获的成长感悟,人生哲理。“藏”指不明显的,需要用心去观察、学习、体会的。“物之后,事之中”,这道题的限制很少,补题时可以选择背后藏有学问的事件,也可以选择背后藏有学问的事物。
其次是选材。可以选择由事件得出感悟。如在自己的学琴曲折中获得学问。从最初的羡慕弹琴的姿态音乐美,萌生学琴的愿望。到开始学琴体验到乐理的艰涩,练琴的枯燥,产生退却之意,受到先学的姐姐的鼓励和鞭策,决定再坚持坚持,终于有了第一次舞台大的展示,虽不完美,但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最后感悟到不管是干什么都不是仅凭兴趣就能成功的,还需要由面对挫折的勇气,坚持的毅力,方能成功。也可以选择由一物得出感悟。如在一次游历沧浪园时,背眼前的美景所震撼。在了解了沧浪园之后,更是被历代园主高洁正直的品质,建园工匠高超的技艺所折服。感悟到古代建筑中蕴含的民间智慧,古代士人高尚情操的代代传承。
最后是写法。写事件要注意突出事件中蕴含哲思的关键情节,如学琴时学姐的鼓励和鞭策。写事物也要突出这一事物蕴含学问的特点。如有与沧浪园有关的历史典故,工匠特殊的建造工艺等。
【例文】 学问藏在粽子里
端午节就快要到了,今天,我们小记者在食堂里和奶奶们学包粽子。
中午,小记者们陆陆续续来到食堂,大家围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谈论着怎样包粽子,那一个个激动的小样子,让老师们哭笑不得。老师把我们分成好几桌,每一桌都会有一个奶奶教我们怎样包。
我们都盯着奶奶手上的动作,迫不及待地学习起来。
奶奶先把四五片粽叶稍稍重叠平放在一起,然后再把它拿在手里,卷成圆锥状,再向里边放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再用余下的粽叶把口封住,最后用细线裹起来,打个结,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出来了。整个动作 熟练有序,一气呵成,小伙伴们都惊呆啦!
我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拿起叶子尝试起来。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先把三片粽叶叠在一起,做成圆锥状。可是困难来了,无论我怎么卷,底面总会有个小洞,把糯米放进去之后,这些淘气的糯米娃娃一下子就都跑出来了。我也就只好把叶子拆开来重新弄。但令我郁闷的是,不关我怎么努力,就是卷不起来,反复地拆卷,到最后,粽叶都有些破损了……我急得满头大汗,恨不得干脆走人。
奶奶看到了,喊了喊我,说:“你别急,我示范给你看,慢慢来。”说着,就重新拿起粽叶慢慢地包起来。一边包一边讲解道:“你瞧这边应该这样……再这样……”没三下两下,一个小粽子就包好了。在奶奶的指导下,我静下心来开始包粽子,情况比第一次好了很多,至少不会再漏了。
只要再把绳儿系上就包好了呢。这样想着,我加快了手上的速度。绳子系了后,看着自己的作品,突然有些无语,天呐!这怎么是个平面图形呢,粽子不应该都是立体的吗?周围的同学同情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举起那个粽子,冲他们说:“笑什么笑,看见没,我这个粽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创造了奇迹啊有木有。”然而,他们笑得更厉害了,最后连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虽然粽子包得不好看,但它包含了我的心血。看着它,我还是十分自豪。
这小小的粽子,看似小,却真是包藏着大大的学问呢!
本题目考场里怎样构思作文?
从题目给的一系列信息看,是一篇相对比较好下笔的作文:浅显易懂、简单的作文好写;又有一定难度,想挖掘有深度的主题是可以的,就看考生在考场里文思反应是否敏捷。
一、了解半命题作文的特点
“学问藏在 ________ 里”是“半命题”作文,所谓“半命题”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
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填空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考生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是有利于学生的一面。
二、考场里拿到题目的正确做法
迅速读懂题意,给自己的作文“起个名字”。
这种题型,平时学生训练是很多的。根据题干,可以知道:作文体裁应当以记叙文为主,通过一件事,得出一个认识是:学问藏在……里。明确了文章的体裁,就可以构思题目。既然是给自己命题的作文,那命题本身就是得分点,一个好题目是可以给作文加分的。
最普通的题目:
根据作文题目的提示,可以得出这几个题目:学问藏在留园里、学问藏在园林里、学问藏在博物馆里……这类命题简单浅显,能写出一般化的文章。
当然,如果能有好的构思,《学问藏在园林里》《学问藏在博物馆里》也能写出上好的文章。比如,写一次在博物馆里参观遇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或者是虚构一件事),遇到了一个孩子,在博物馆里参观的时候,突然说了一句很天真的话,指出了博物馆里存在的问题,当时许多人都善意地笑话这个孩子,我就认真研究了孩子的说法,发现孩子说得很有道理……这就是用简单的题目写出有意义的文章。
有意义的题目:
家庭生活类:《学问藏在妈妈的围裙里》,通过妈妈巧用围裙做家务,写出对妈妈的勤劳和母子(女)之爱;《学问藏在奶奶的针线包里》《学问藏在爸爸的“百宝箱”里》……
社会生活类:《学问藏在交通标线里》,写一次看工人画交通标线,所见所闻,突出科学技术引领社会发展,注意交通安全的主题……
三、中下等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利的情况
这种半命题作文也有不利的一面,对中下等学生来说,本来作文水平就差,再让他们自己去起个名字,就更困难了。他们会随意续写一个很简单的题目(因为他们也没有能力去起个好名字),自己选的题目可能很好写,但简单的题目自然只能得到较低的分数,可能只有小学生水平,比如这个作文题,“学问藏在 _书包__ 里”,题目很简单,考生可能就写成:书包里里有许许多多的书本,每天都上课,作业很多,也很累,但学了很多知识,长了不少学问……然后简单写一件事,就结束。类似这样的作文只能成为D类卷,评分估计是35分以下。
四、写成叙事兼抒情的散文,也可以拿高分。
有的考生,特别是女生,或者是文学素养较好的男生,用文艺笔法写成有人生感悟的小品文,比如:《学问藏在你的眼睛里》《学问藏在飞扬的柳絮里》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水平的考生可以出神入化地飞扬笔锋,写出情感真挚、笔如行云的短文来,得分55分以上,也是不为过的。
五、注意叙事、描写、抒情手法
记叙文,关键是描写生动、刻画细致、以情动人,如果再能注意运用一些倒叙、插叙等手法,那在阅卷老师的眼里,都是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