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伦 | 该学国学的不仅是孩子,父母更需要学习!

启伦 | 该学国学的不仅是孩子,父母更需要学习!

独生子女时代的今天,孕育出了比以往更多的“熊孩子”,家长的困惑是,孩子不听话、不守规矩,该骂骂了,该打也打了,为何不见效果?

 

 答案是:家庭礼仪教育的缺乏。所谓“熊孩子”必定有“熊父母”。父母对家庭礼仪观念的淡薄,对自身礼仪行为的忽视,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没有做好榜样,却一味呵斥、要求孩子,这对孩子来说,不是学习,只是服从,从而无法养成好习惯。

 


而礼仪只有转化成一种习惯行为,才能融到孩子的骨血中去。家的确不是讲理的地方,但不讲理,不等于不讲礼。

 

家庭礼仪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更应该学国学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父母对国学的误读

近几年,每过一段时间,便会掀起一阵“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相伴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等,但从来没有哪一次,国学得到了持之以恒地、普遍地推广。

 

而那些送孩子去国学班的父母,“动机”五花八门:有纯粹只想给孩子的履历“镀金”的;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作祟,跟风的;还有“急功近利”,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从“熊孩子”变成乖孩子的。有个家长的理由更耐人寻味:“就跟那年抢碘盐一样。”

 

总之,少有家长寄托于孩子是否能通过国学在今后成为一个知书达礼、有教养的人。多数家长都抱着“让孩子学学玩”的初衷,坚持不了多久便半途而废;或孩子的行为规范一旦达到预期,就立马退学。这点,从国学班的学生生源就可看出,3~12岁,父母对孩子最头疼的一个年龄段。

 

另外,在很多家长看来,虽然如今中华礼仪复兴是必然选择,但对于一百年前就被废止的《三字经》、《四书五经》、《弟子规》等小学启蒙教材,仍然未从根本上消除对其“迂腐”、“呆板”的成见。

 


难道孩子成为圣贤之人,就会失去生存能力,变得呆板?

 

国学讲师蔡礼旭说,学礼的孩子知道处处尊重别人,替人着想,大脑更灵活。“有时候在机场排队,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里撞来撞去,有旅客会说,这个孩子真活泼!但那已不叫活泼,而是随便、没有家教。”

不学礼,无以立


当然,还有家长拒绝送孩子学国学。学生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古书。这样流于空洞形式的国学,没有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表达到位,也很难说能起到培养孩子情操、感悟力的作用。

 

种种现象,让国学最终遇冷。但剥开国学备受争议的外衣,它的重现却影射出中国如今对儿童礼仪教育的缺失。

 

这种缺乏,从父母本身对国学的误读和对家庭礼仪教育的忽视开始。国学固然有糟粕,但它的精华,又有多少父母领悟并习得?

父母总认为,礼仪有何重要?还不如多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国学讲师蔡礼旭说:“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往分数那边推,然后等孩子大学毕业出来,很可能连跟人打招呼的基本能力都没有。我见过不少大学生跟人打招呼还要妈妈提醒。”

 

启伦 | 该学国学的不仅是孩子,父母更需要学习!

基本的礼仪最重要

 

那些文化不高、不懂礼仪规范的有钱人,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吃过亏,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受欢迎、得体有礼的人,鉴于对国学有偏见,于是送孩子去学费用高昂的西方礼仪。

 

然而文化底蕴不同,造就的礼仪规范也不同。中国传统礼仪,讲究的是以家为核心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而西方礼仪侧重的,却是高端社交。这与西方的婚姻观有关。

 

西方的家庭,以夫妻为核心,子女一旦成年,便要离家,今后成立家庭,也不会再回家住。社交对他们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

 

他们所形成的礼仪规范,更多的是关于见面礼节、餐桌礼节、交谈礼节等。

 

并且,这种颇具贵族风范的礼仪多有阶层之分,一旦家长不替孩子把关,孩子也许会变得虚荣、做作。比如“小绅士、小淑女、小王子、小公主”礼仪班,所学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刀叉、喝汤不发出声音、走路端庄优雅等,为的是应付一些高雅、隆重的场合。

 

学了这些礼仪,私下里孩子是什么样,终究还是什么样。说到底,连基本的礼仪都没学好,就直接跳级,又怎会学到高端礼仪的精髓,这根本就背离了“礼”的真正含义。一个人私下里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早上出门要跟父母打招呼,不懂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在重大场合表现得再得体,也只是道貌岸然。

 

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南怀瑾大师曾无限感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

 

        父母才是最佳的礼仪施教者

 

事实证明,再粗俗的父母,也希望养出一个懂礼貌、有教养的孩子。但这类人没有意识到,需要学习礼仪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自己。


有的国学机构曾试图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习,但遗憾的是,“心浮气躁”的家长,甚至不如孩子。家长做不到,孩子又如何做到?

 

有个家长就抱怨,他和孩子一起参加了为期7天的国学主题的冬令营,回家后觉得孩子懂事许多,但没过几天,孩子就“原形毕露”。


家长找国学老师抱怨,老师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那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变了吗?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

 

自己把孩子的锅给砸了,还来怪“国学”做不成饭。

 

国学老师刘智清说得好:“国学本来就应该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父母怎样教?当然是言传身教。


礼仪是一个人教养、风度、人文情怀、从容的内心以及丰富的见识所带来的谦逊态度,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