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童话选文分析(上)
本文字数:3013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一、童话与小学语文教材结合的必要性
叶圣陶说过:“儿童文艺须有一种质素,浅见的人或且以为奇异神怪就是想象。我想我们不能深入儿童的心,又不能记忆自己童时的心,真是莫大憾事。儿童初入世界,一切于他们都是新鲜而奇异,他们必定有种种想象,和成人绝对不同的想象。”优秀的童话是最符合儿童的心理的,也是儿童最初阅读的最佳选择之一,因此童话和语文教材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一)从语文教育的目标和属性来看
在思考童话为语文教育发挥怎样的作用前,首先要明白语文教育的目标和属性是什么。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包括学校里的语文、家庭里的语文、社会里的语文三个方面。教材自然属于学校里的语文,且是学校语文里语文课堂的内容,因而本文是从学校里的语文教育出发来论述。语文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两个: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文字的理解力;二是培养写作能力,即文字的创造力。可见,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儿童接触文字世界,对文字世界产生兴趣,最终创造自己的文字世界。儿童在学校的语文教育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教材这个文字世界,低年段的教育尤为关键,若教材不能让儿童感受文字之美,那么儿童只能停留在说话交流的层面,他们无从得知文字世界的精彩,更难以用文字来描绘现实世界了。语文教育有四个属性:创造性、审美性、游戏性、文化性。这四个属性不仅是语文教育本身应具备的,更是儿童需要在语文教育中内化的一种修养,例如儿童可以自如地发挥创造能力,可以运用他们的审美力感知一切美好。那么如何发挥语文教育的属性并达成理想的目标,必须要把目光投入文字世界中。当前的语文教育要呈现一个怎样的文字世界给儿童是不容忽视的。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联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回顾儿童文学在我国的发展,“五四”时期,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演讲中就提出儿童的文学是“小学校里的文学”的说法;20世纪初,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也指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严既澄在《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一文中也曾指出:“人生在小学的时期内,他的内部生命对于现世,都没有什么重要的要求,只有儿童文学,是这时期内最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以为真正的儿童教育,应当首先注重这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语文教育则更要看清这层重要性,落实到教材中去。儿童文学是成年人创作的一种符合儿童思维特征也易于接受的文类。儿童文学是架设在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成年人通过创作儿童文学来实现与儿童进行精神对话,并传递自己的希望与文化期待。儿童文学是成人为儿童精心构造的文字世界,儿童是故事的主人公,文字以儿童视角创造的,这些特性决定了比起其他文学类型,儿童能更好理解儿童文学,反之儿童文学又为他们提供一个属于他们的天地。人类历史中优秀的文化价值通过儿童文学便能传递给新生的一代,那么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便不言自明了。
(三)童话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儿童文学的范围比较广阔,有儿歌、童诗、儿童散文、童话、儿童小说、儿童戏剧、改编故事、绘本,等等,每一个体裁都独具价值。方卫平谈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时,说过:“儿童文学的面貌无疑是多种多样的,但它最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气质,在根本上源于童年时代独有的身心和语言的纯真状态,由此诞生了童年漫无边际的创造想象,蓬勃活泼的生活力量,悠远深邃的思想气质,以及丰富辽阔的生命感觉。”童话正是方卫平所谓好的儿童文学之一,它的语言浅显自然,蕴含着儿童纯真气息,它又是一种想象的栖居,集快乐、游戏、幻想和诗意于一体,它还在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传递深刻的哲理。童话在儿童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对儿童想象力培养的作用独一无二。
此外,童话在语文教育阅读目标中也位列首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童话也充分展现了语文教育的四个属性,它与儿童的天性、兴趣、言语表达方式等高度契合,适合作为开启儿童文字世界的大门,因此它应当在教材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仅让孩子走进文字世界爱上语文,更能从文字世界走向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又在现实世界中发挥创造。
二、统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童话选文不足分析
(一)选文范围狭窄
统编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童话选文的范围是较为狭窄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童话的分类来看,统编教材偏重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略有涉及,超人体童话不涉及,不同类别童话的选文数量不均衡。儿童文学界普遍认为童话一般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三种。超人体童话描写的是超自然的人物及其活动,主人公常为神魔仙妖、巨人侏儒之类。拟人体童话,是童话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方法,并且普遍出现在教材中,它的主人公多是人类以外的各种人格化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常人体童话中的人物,看起来与常人完全一样,但其性格、行为、遭遇都极度夸张,往往具有某种讽刺性和象征性。统编低年级语文教材几乎是清一色的拟人体童话,以各类小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最常见,如《小蜗牛》《狐狸分奶酪》等;或以植物、自然天气作为主人公,如《雨点儿》《棉花姑娘》等。拟人体童话取材自然,贴近生活,但想象力不够。常人体童话仅二年级下册的《沙滩上的童话》,讲述了孩子们玩沙堡时构想出一个童话故事。超人体童话的情况不容乐观,教材中竟找不出一处,但超人体童话才是童话中幻想质感最强的一种类型,它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超越时空,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烈的幻想氛围,这种天马行空的幻想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非常有用。但统编教材偏重道德教育、知识灌输,对幻想力和想象力漠视,常以动物角色重复单调的故事情节来教化育人。缺少超人体童话的教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幻想力,也进一步限制了儿童的创新能力。
其次,从童话的国别来看,统编教材侧重国内童话作品,国外优秀童话的选录较少。教材中仅四篇:《伊索寓言》中的《乌鸦喝水》,俄罗斯作家巴乌姆美莉的《小蜗牛》,苏联作家谢尔古年科夫的《雾在哪里》,意大利作家达·芬奇的《小毛虫》,在35篇童话里占比约10%。这四篇也无一例外都是拟人体童话,实际上国外优秀童话作品不胜枚举,国外童话的类型丰富多样,它们以夸张的幻想,幽默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含蓄的叙述而深受儿童的喜欢。如,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豪夫的《豪夫童话》等。教材作为儿童接触文字世界的重要工具,应当尽可能为儿童提供接触优秀童话的机会。在全球化的时代,童话也应是开放的,引进世界一流童话不仅为国内童话创作者、教材编者借鉴学习,更拓宽儿童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此外,收录的外国童话也要力求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乌鸦喝水》就较为过时了,教材也应跟上时代的脚步,更新童话内容,提供新的童话信息。
最后,从国内童话的选文作者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教材体童话”的存在,这类童话不应占用大量教材。所谓教材体童话,是那些为了达到道德训诫、知识教育等目的而编写的童话。这类童话一般未署名,作者一般也不是儿童文学作家,质量普遍不高,对童话的文学性和儿童性不够重视,还具有浓厚的教化色彩。从数据上看,有10篇童话选自教科书或者由出版社编写,例如《小公鸡和小鸭子》《我是什么》等课文。朱自强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中指出这类教材童话的特点是“短小轻薄”,他们情节单薄,全篇充斥着对话和描写,想象无处可寻,读完也不知所云。《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就是用拟人化的方式描述植物的繁衍行为。从内容上看,此童话没有叙事性也无哲理,难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尾句强调自然知识的学习更是无足轻重。这类“短小轻薄”的教材体童话,在形式、篇幅上确实适合作为课文,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太单薄,选入这种童话也许是编者出于对儿童接受能力和水平的考虑,期望以最简便的形式来达到最崇高的教育目的,但效果并不如此,况且这也不是童话应该达到的目的,更不是语文教育所希望的道德教育。因此教材中应当减少这类“短小轻薄”的童话,增加更优秀的童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