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四十载•佳音⑬ | 福州屏东中学六位教师课例获评2022年省市级基础教育精品课
喜报
热
烈
祝
贺
获奖名单
获奖教师及课例简介
吴雪丽
中共党员,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曾获得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省级优课、2020年度福州市中小学作业设计三等奖、2021年度中央电教馆“中小学虚拟实验教学应用课例”典型课例、2021年度福建省三优联评活动(福州赛区)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案例二等奖、2022年度福州市中小学作业设计二等奖。
课例简介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以探索眼睛的“神奇”为内容载体,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认识眼睛的结构和视物原理构建学生物理观念;通过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矫正的分析,在推理中探寻知识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分享,善于总结,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保护视力的方法,认识多种光学仪器的原理及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本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改进教具——水透镜模拟晶状体,直观呈现了凸透镜焦距与厚度关系、看远近物体时晶状体厚度变化、近视眼成因及矫正、远视眼成因及矫正这四个重要实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王蕾
生物初级教师,2021年毕业于福州大学。
课例简介
本课例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由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日常饮食中做到合理营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的设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创新地以叶晓龙同学导演的校园情景剧为主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营养与食品安全。
李琳琳
曾获福建省中小学优秀作业设计奖、福州市“榕教杯”中学语文教师写作竞赛二等奖,课例获评2021年福州市“基础教育精品课”、福州市中小学优质课。
课例简介
本课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课,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为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做志愿宣讲为整体情境,通过“观鸟佳地·我来指引”“万鸟翔集·我来介绍”“湿地重生·我来宣讲”三个任务环节,来分别探究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的实践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巧妙借鉴课内已学说明文中说明顺序的运用,并进一步完善课前完成的“说明顺序研究及评价表”,以达到知识的系统化和深化。最后的作业任务是二选其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撰写说明文本,制作视频,为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或是家乡的一处生态美景做线上宣讲。本课的情境任务如长河东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步步推进说明顺序的研讨和运用,并最终驶向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之海。
陈佳红
中共党员,中学数学一级教师,福州市骨干教师。
课例“全面调查”获“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课例“探寻平板支撑的标准动作——AI支持下的勾股定理”获评福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优秀教学案例。所参与作品在2022年福州中小学作业设计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
课例简介
本课例是在“基于初中数学关键教学点的数学推理的课堂学习评价实践研究”课题背景下,以“勾股定理”为基础,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载体,从体育运动方面创设情境,综合运用体育、数学、信息学等知识,研究体育中平板支撑的标准动作问题,作为“勾股定理”主题中的数学活动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从现实的角度思考和研究问题.在探寻平板支撑的标准动作的方案中,利用AI信息技术获取关键点的坐标,与勾股定理结合,可以算出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并利用所学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等积法求三角形的高等知识,探究衡量的标准。通过本节跨学科融合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的体验,也希望以此为契机,点燃学生探究创新和数学学习的热情。
洪皓
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
曾荣获全国教育技术论文活动三等奖;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微课类一等奖、课件类三等奖、论文类三等奖,福建省教育信息技术课题中期成果评比三等奖;福州市中小学优秀“微课”评选活动一等奖,福州市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福州赛区)微课一等奖。
课例简介
选择性必修四Unit5 Reading for Writing 是在“中学英语“336-5A”读写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下的一次尝试。本节读写课根据读写询证研究的理念,在以督促写的大框架下,重建课本结构,创新情景设置,把“学英语”变成“用英语”,学生们带着帮助同学Kelly的任务,寻找招聘广告的关键信息,总结求职信的基本结构,积累求职信的词块,最后以福州文化为背景,完成迁移和运用。
薛凯琳
曾获第七届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参与作品“河流微单元作业”在2022年福州市中小学作业设计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
课例简介
本课例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地形和地势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第一课时以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318国道的游记作为情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创设“诗词中的长江”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地形和地势的特征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初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活动中,通过设计问题链来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通过课堂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祖国多样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