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玛拆书 || 《聚焦课堂教学——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研课手记》(费岭峰 著)
专业阅读,引领专业成长!
晓玛拆书,约你共读好书!
晓玛拆书
“实践中体验,体验中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只不过在这个“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促使教师的实践经验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养,表现为教育教学水平成长变化的“催化剂”,乃是教师直面教学现场之上的教学思考。我们知道,唯有深入思考后的行为,才更具目的性,也更能促发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所谓教学思考,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一系列教学要素进行思辨、分析的行为。教师的教学思考因具有内隐性、个体化等特点,一般不太为外人所感知、发觉,但在如今课程改革实践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期,却能真切感受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身上发生。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思考的目的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指向对教学问题的分析、思辨,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么总结实践活动的经验,体悟成功的感受,使经验内化。触发教师进行教学思考的时机,则可能出现于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前,或出现在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抑或发生在教学活动的实施后。但不管哪一种情况,都说明:教学实践是教师教学思考的根本。
理念决定行为,思想指引行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方向正确,很多时候与对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发展方向的理解、把握有关。思考教学问题,分析教学行为,离不开对学生学习特征的认识以及学科特性的理解。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而言,学生的认知起点,浓厚的理性思维、相应的活动经验与创新的学习路径等,都应该成为回归教学现场,解读教学事件的基本出发点。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教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特征与学生自身的认知心理成为了“学”与“教”研究重要的两个维度。当学科知识以学习内容呈现于教材时,则更多是以“分段呈现”和“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编写的。这样的编写特点,对一线教师定位“学”与“教”活动的具体目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研究的生命力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之中。研究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一名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唯有亲身实践,才能知道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能够落地,预设的教学策略或学习路径是否可行。当然,亲身实践,让你更能真正体会到教学过程的真实感,享受教学研究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现场不仅指自身的课堂实践,同样包括同伴的课堂。时常观看同伴的课堂,学会欣赏同伴的课堂,同样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素养。因为有差异,所以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正是从同伴课堂的真实情况与自身理解的差异出发进行内容的重新解读、学生学习过程的再分析之后,才有了创新的意向或灵感,也才收获了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
向大家推荐:
《聚焦课堂教学——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研课手记》
费岭峰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费岭峰
费岭峰,现任职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优秀个人,浙江省优秀教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出版专著《怎么做课题研究——给教师的40个教育科研建议》《课堂的魅力——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教学》《聚焦课堂教学——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研课手记》等。
目 录
学生视角的课堂特征与实践要点
——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为例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既是学生习得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发生场,更是学生生长智慧与发展情智的生态场。基于学生视角,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基础上所组织的课堂教学,是能够比较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的理想课堂。
一、学生视角的课堂特征
所谓学生视角,简言之,即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观察事物、看待问题。因此,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应表现为,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学生学习心理、认知特点出发,定位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推进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起始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换句话说,一节课的教学预设,连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不太清楚的,那么体现学生视角便是一句空话。唯有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预设,才有可能做到在目标定位上准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恰当,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合理,教学活动的推进上有序;教师才能对“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什么时候需要给学生以帮助”等等问题做到了然于胸。
(二)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独立精神
我们知道,一节课虽然由不同的教学环节组成,但终究是学生对某一个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因此,保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精神,是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特质。也就是说,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始终需要明确自己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然后是“合作者”,最后才是“帮助者”。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一般在材料提供、问题引出以及活动推进时,介入得多一些,在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时候,尽可能地退后,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教师始终牢记,保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精神,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学习环境保有生生交流的平台
课堂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环境建设,其次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生态建设。而学生视角的课堂不单单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它同样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生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学生智慧生长、情智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笔者认为,生生交流渠道的通畅也应该是学生视角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实践要点
下面笔者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从学习起点的发掘、学习过程中独立精神的维护以及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等三个方面,对构建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作具体分析。
(一)把握适切的学习起点
正如前文所述,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体现学生视角课堂教学实践的根本。那么,实践中教师通过怎样方式方法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以下介绍两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1.课前微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所谓微调查,是相对于严格意义上的调查研究而言的。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微调查的调查范围较小,调查手段简便易行,调查材料简洁,数据分析简单及时,突出实用性。课前采用微调查,操作时一般需要围绕即将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采用简易的问卷或小型的访谈等方式进行。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或者掌握状况,以帮助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如笔者曾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加法的认识”一课时,就是采用了课前微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设定教学的起点的。
调查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全班学生进行的问卷测试,内容为“计算8道加法式题:1+4、2+3、4+1、3+2、6+3、4+5、5+3、3+7”。第二部分,随机选取一个大组学生(11人)访谈两个问题:问题①,果树上原来有3只小鸟,又飞来2只,现在果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请学生口头列出算式;问题②,请学生说说4+1表示什么意思?可举例说明。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了一年级学生对“加法”的认识基础是: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法运算,但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及价值的认识尚未建立。于是,教学重点设定为:帮助学生在经历加法运算模型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理解加法运算的意义;教学进程设定为两个层次:前半节课重点引导学生从“境”到“式”,经历加法模型的产生与提炼过程;后半节课则重点关注从“式”到“境”,体验加法模型的应用与解构过程,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意义提供更多的帮助。
2.课始重尝试,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组织合理的学习进程。
所谓尝试,即先试着做一做,然后再讨论。了解与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除了采用课前调查的方式之外,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在一节课的前5分钟设计一个组织学生尝试的环节来完成。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内容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通过媒体逐个呈现三组图形,每组图形在屏幕上出现2秒后消失。随即请学生说说刚才屏幕上出现的是怎样的一组图形。三组图形中,前面两组图形是按“重复排列规律”排列的,第三组则不按规律排列(如下图)。
活动后,请学生围绕“记忆的难易”,谈感受、说体会、找原因。最终得出: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两组图形容易记,没有按规律排列的那组图形不容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