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他们说不知道自己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起初遇到这种情况,我的看法是,孩子们自小有丰裕的物资生活,没有生活的压力,所以失去了为未来拼搏的动力。这是不是现在很多青少年普遍缺少目标感的原因呢?一定是其一。
然而,这不足以成为很多孩子普遍缺少奋斗目标的主要原因。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或师长给出的目标,或者整个社会民众媒体的引导目标,往往是功利性的目标。然而,功利性的目标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往往不能激起人们内在的追逐动力。原因如下:
01
学习是为了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这类目标路径是有逻辑漏洞的。
大人在教育孩子为什么学习时,常常给出的理由是,学习好了就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以后就会找到好工作,就会有一个圆满的人生。这中心的逻辑就是,学习是为了考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到体面的工作,体面的工作是为了以后能顺利地组建圆满的家庭。
然而,只要我们稍加思忖,就知道这个逻辑链条是多么地立不住脚。考上好大学不等于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重点大学卒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拥有体面的工作也不等于能圆满地组建家庭,工作体面不婚晚婚的人比比皆是。
最重要的是,既然大家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生活,那不一定是非得苦哈哈地努力学习才能实现呀。即便我学习不好,以后我也能自身养活自己,我也能找到自己的伴侣,这不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比方说考试学习呢?你看,这中间的逻辑,娃儿们一推就推出来了。所以,努力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好大学,是为了好职业,这样的目标是行不通的。
学习是为了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的标的与个体发展的终极关怀并不相符。
倘若静心思考,我们会发现,物质的富足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的终极目标。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比过去以往任何时代都匮乏安全感,越是对未来恐慌,越会强调外在的物质条件,乃至于常常杀鸡取卵式地忙碌和索取,从而忘记了思考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和人生。
幸福人生的评判标准难道是由外在的物质条件决定的吗?歧说跟虚荣面子有关的好房子、好车子等等。
青年人确立目标时,因为少了市侩气,多了理想主义,虽然有不接地气的地方,有一些片面性,但孩子的思量可能比很多成年人往往更接近生命的本真。要相信,我们能想通的道理,孩子们也能想明白。
所以,发展有意义的生命哲学观,也许比“财务自由”对青少年来说更有说服力,更具有人生指引的持久性。
那么,如果我们身边的孩子迷茫、彷徨,乃至没有目标,或者即便有了目标,却又坚持不下去时,我们该如何做呢?
你有目标吗?职业的、生活的、情感的等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
如果以上问题,我们没有答案的话,又怎么能对我们的孩子提出要求呢?所以,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可以花30分钟的时间想想你的人生目标。
下期,我们再聊聊如何帮孩子确定目标或者说如何确定我们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