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育儿的这4大“神逻辑”,在无形中摧毁孩子!

父母育儿的这4大“神逻辑”,正在无形中摧毁孩子!

小时候被父母奇葩的教育方式折磨时,你是否暗下决心,将来一定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当我们真的为人父母后,总是不自觉地走向了父母的“老路”。以下几种育儿“神逻辑”,看你是否中招,赶紧有则改之吧!


喜欢说:一切都是为你好








在很多家长心中,有一个万能的公式:(                ) 都是为你好!这个括号里可以填什么答案呢?


◆  我辛苦工作赚钱


◆  我每天不停唠叨你


◆  我让你上辅导班


◆  我逼你学琴


◆  我打击你


◆  我忍受这段糟糕的婚姻关系

……








黄执中在节目《奇葩说》中,讲过一个“母亲吃鱼头”故事。


一个妈妈每次吃鱼头的时候,都会把鱼肉留给娃儿,自己只吃鱼头。


临终前,她告诉孩子:其实我一点都不喜欢吃鱼头,仅仅为了把鱼肉全给你吃,才故意这么说。


黄执中说:“小的时候听到这个故事,我觉得母爱好伟大,但长大后,我却觉得这个儿子太难了。”


这位妈妈看似对儿子用情至深,却给予了孩子极大的负罪感,将孩子拽入无边的深渊。
这何尝不是一种情感勒索?表面上看似“我都是为你好”,其实诉说的却是父母的付出和牺牲,而这些话传达到孩子那,孩子所感受到的并不是爱,而是控制和深深的愧疚感。
每一句“我为你付出那么多”背后的潜台词都是“你必须达到我的要求”。
它会使孩子坠入自责的泥沼,遭受永久精神压迫。


这种不重视孩子内心感受和个人幸福的控制,让爱变了味道——太主观、太纠缠、太高控,只会费力不讨好。即使我们的孩子年龄还小,我们也要学会多听听他们的感受,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多和他们一起商量生活中的抉择。


这样的过程不仅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重视,也会让他们从心底更加尊重父母,更乐意理解他们的苦衷。在这样互相理解、互相体谅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未来更可能成为拥有独立思想和健全人格的人。


自己不思进取,却怪孩子不上进




网络上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


孩子因成绩不好,被爸爸骂笨鸟。孩子不服气的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爸爸问:那第三种呢?


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也许你以前看到这个段子,会一笑而过,但为人父母后,可能就笑不起来了。


有多少父母自己手机玩得停不下来,却要求孩子好好看书。

有多少父母自己懒得动一动,却要求孩子每天运动一小时。
有多少父母自己脏话连篇,却要求孩子做文明人、讲文明话。

……

央视曾推出一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给我们留下过深刻印象。这部讲述3个家庭“问题孩子改造记”的片子,却借由孩子之口说出了其实需求改造的是父母自己,引发无数家长深思——“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孩子生下来就是张白纸,童年时的好奇心、学习欲望最为强烈,父母的行为、习惯、思想、性格总会被孩子有意无意地模仿着。作为父母,不是支出得多、唠叨得多,就能够教育出更好的孩子,最主要的是你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让孩子看到一个浑身闪光、值得学习的父母。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来自灵魂深处的引领与被引领,才是真实的教育。


错的永远是自家孩子




✦ “你不招惹他,人家怎样会打你?”


✦ “别太调皮,他人会不喜欢你的!”


✦ “同一个老师教,为什么就你学不会?”


每个孩子都希望获得父母的爱和支持,但是却有很多怙恃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往坏处想,常常否定孩子。


在父母这种潜移默化的言行影响下,孩子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这样的做事方式: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喜爱,哪怕损伤自己的利益,也要尽力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最终成为没有自我的“讨好型”小孩。



我们对孩子要求高固然是好事,可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实施打击教育或对孩子的进步和优点视而不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他们多一些人情味的赞赏和鼓励,让他们有信心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时刻获得来自内心深处力量的滋养和支持。


要求孩子去实现自己没实现的愿望




美籍华人心理学博士黄维仁在他的书里写过一个案例: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医学院学生,在一次重要考试上突然把考卷撕毁,监考老师非常不解,又给了他第二次补考机会,但是在第二次考试中,他突然呕吐晕倒……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原来他喜欢的是文学和音乐,最大的梦想是成为《纽约时报》记者,读医学是父母的安排,因为他父母最大的遗憾是年轻时没有机会读医,所以逼儿子替自己完成心愿……


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历多种挫折和磨难后依然没能完成最初的梦想,于是他们把自己的缺憾全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们总是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当年我没实现这个愿望,现在我累死累活支持你,你一定要争口气……”内心的潜台词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我把最好的都给你了,你必须达到我的要求。”


如果孩子的人生需要负责满足父母的欲望,如果父母的人生价值捆绑在孩子身上,孩子承担的将远远超出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这样的绑架,只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有的孩子还可能因为实现不了父母的所谓愿望而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孩子是借由父母来到这个世上,但他却不是我们的私有物,更不是实现父母自我理想的“机器”,真实的爱应该是“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为了他愿意付出一切,但我们常常忽略,我们爱他的方式是否正确,是否是他想要的?希望父母们能常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这个问题,共情和同理心会让我们教育孩子时少走很多弯路!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3236355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