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年级都行吗 音频: 进度条 00:00 13:15 撤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编者按:为了方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利用平时片段时间学习生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著名教育大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生本教育的创始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郭思乐教授应邀将亲自朗读他撰写的生本教育的表面和实践著述,朗读的第一平台设在在生本教育微信公众号,计划逐日推送5到10分钟的生本教育的理论、实践、案例,故事,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穿插一些诗歌和散文。
《教育走向生本》是19年前的故事和见解,但它闪耀着预见的光芒。20多多年后的今天,现实更加说明了<各个年级都行>,所以明天看出的07朗读版将是续:<各个年级都行>。
各个年级都行吗?我们立刻就产生了担心。小学低年级可以作这样的改革,小学高年级行吗?中学行吗?其他的各个年级行,高三大概不行吧!文科行,理科能行吗?我回顾自己20年来的研究实践,把这样的理念和做法连同问题向我们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全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学员提出来,向许多执着地进行教育改革的校长们、老师们提出来,获得了许多肯定的回答。
1995年参加我的数学教育研究生课程班的罗忱红老师是深圳市福田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她主持了三所小学高年级为期三年的数学活动教学,让孩子们通过讨论和动手自己去寻找数学的事实和规律。
三年结束时,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十分喜欢数学课,他们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自不必说,进入重点学校的学生的比例比全区平均数高出了四倍,特别是在全国华罗庚杯比赛中,全深圳市前八名中有四名(含第一名)是该实验班的学生。
最近一年多来,我们举办了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广大学员把研修与教学结合起来,类似的成功事例就更多了。原在汕尾中学、现任教于深圳外国语学校的沈晓仪老师对高中学生进行了生本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学生的作文水平、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学生还写出十多万字的中篇小说,在报纸连载。
专家培养对象中的特级教师罗易、黄永光老师让自己的学生分别访问、请教百位名人,其中包括了许多院士、省市领导等等,学生们以十分兴奋的心情去访问名人,去深入思考,去写出自己的文章。他们的文章和与名人的往来,收进《百位名人是我师》《百位名人教我学》两本文集中,凡七十余万字,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可以说篇篇可读。
深圳外国语学校的外语教师邬晓丽老师多年来把英语与社会、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科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麦当劳快餐店、公园、海滨到处学英语,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英语活动、讨论。
这样的改革,并没有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会以降低中考成绩为代价;相反,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连年中考都在全市排第一。她培养的一位学生经过高中,上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获得英语口语比赛第一名。梅州市曾宪梓中学谢锦新老师对高中物理进行改革,让学生自已设计实验,开展讨论式的学习,在一年内就产生了效果。学生纷纷报读“3+X”中的物理,认为物理是最有意思的学科,而且高中会考成绩上升,出现了省抽考一等奖的尖子生。
谢老师还得到了原来的差生给予的“差生的救世主”的赞誉(见该校所征集的学生意见书),谢老师也深深感到,在这样的改革中我们所进行的是一项没有失败者的活动。深圳外国语学校罗华老师在高三“禁区”也进行改革,通过每周一次的历史问题讨论,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了感情。
一位学生要去加拿大了,临走前他坚持要多参加几次这样的讨论。在高考历史完毕之后,全班学生当场围成一圈,请到考场看望他们的罗老师站在中间,深深地向罗老师鞠了一躬,原因是,他们在考试中立即感受到了成功。在成绩公布之后,这个班平均得分637分,居全市第一。回顾这段历程,罗老师感慨地说:“岁月使我变老,教育使我年轻”。
我们把这些老师请上讲台,给全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培养对象作报告,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最令我难忘的,是这些老师在实施生本教育体系的改革中产生的那种激越情怀,以及他们在谈到自已学生的时候眼睛里的光彩。
柯南道尔写到福尔摩斯听人家谈起他的成功案例时,也是这样的目光炯然,但我们的老师肯定是有过之,因为他们眼中闪耀的不仅是一般的爱,而是一种不断发现孩子们蕴藏的新的激动。更为美妙的是,蕴藏因人而异。
于是,作为老师,永远有这种目不暇接的风景。几乎每个实验老师见到我,对他们的学生每天冒出来的新的变化,都如数家珍。他们说,这种变化每天都有,真的,每天都有。我甚至想,如果这中间有哪个老师有什么不快活,一旦跟他讲起班上的孩子,他定会眉眼舒张,开颜为笑。
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验的坦恩鲍姆在写给罗杰斯的信中说:“这一切的结果—这也正是我写信给你的原因——对我来说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无法用一般语言及表述的经验。连我自己也无法完全解释这一情况。我只是对它发生在我身上感到庆幸”。
“我发觉我从来没有像喜欢这批学生那样的喜欢任何其他一群人,我还发现—学生们在最后的报告中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们自己也开始感到温暖、充满善意,愿意接受他人”。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使我感到诚惶诚恐。我相信,虽然我有过尊敬我、钦佩我的学生,但是,我从未有过课堂气氛如此热烈、关系如此亲密的经历。”
与我们的老师对比深有同感。过去,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其求知欲和表现欲一般要下降。但从改革实践来看,这不过是在师本教育体系下出现的现象,只要是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的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示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古今中外都有许多例子可以说明这种人类文明的召唤力,如何使得人不断提高他的抱负、能量与功能的范围。颜回说,他看孔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就越感到坚固)。
哲学家波普尔在说到他的老师波什时赞颂道:“除了我的老师之外,没有任何人那么地影响我……因为正是我的老师使我不仅懂得我是多么的浅薄无知,而且懂得我所追求的任何智慧,只在于更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无限的。”
章太炎在瞻仰郑和庙时,叹息于“寻君千载后,而我一能无”——大学问家章太炎竟然在与郑和相比之下感到“一能无”!而我们谁也没有在郑和面前有过自己无能的感慨。可见大智慧产生高境界。
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能,不会因为知识的增加或年龄增长就消失,关键是要发展他的认识能力,以及提供一种挑战自我的创造情景。我们的任务,是要保持儿童的这种追求的天性。尽管有了不少例证,我们还是要给生本教育体系找一个说法。
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络,会立即删除,高度尊重作者的版权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33835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