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口是心非”的父母, 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经常“口是心非”的父母, 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孩子们的假期快结束了,在家里待久了总会跟家长形成很多摩擦,比如,下面的场景你是不是经常见到:

  • 躺着睡觉,妈妈就说“天天躺着,躺发霉了,快出去走走!”假如出去跟朋友聚会,妈妈又说“整天往外跑,眼里还有没有家?”

  • 不做家务,会被妈妈数落懒,做了家务被厌弃做得不好;

  • 有的父母经常说“我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成长,成绩差点我不在乎”,但是看到娃儿在家不主动看书,心里总是忍不住焦虑,要去督促孩子花点时间在学习上。

  • ……

家庭互动中,孩子常常会接收到类似自相矛盾的信息,家长在言语上表示“我不在乎你的问题”,但在行动上去告知“你要认真学习功课,不然怎么对得起我们”。父母说的话总是“自相矛盾 ”,导致孩子也“进退两难”,不了解要怎么做才好。

前段时间,我们遇到这样的咨询:男孩在一个很好学校上高二,突然前段时间厌学不想上课了。妈妈带着孩子做了一段时间调节,孩子已经对黉舍没有那么厌恶了。在最后一次咨询的时候妈妈问我们,“老师,您之前说我就当个好妈妈去关心他就好,我也做了。但后面还有这么长时间,我真不管了,娃儿不能不写作业吧?”

询问后发现,这么长时间,尽管孩子情绪不好,但功课都是按时交了的。后面妈妈又说:“对,他是交了,但有次我发现他是抄同学的。这怎样能行,我宁可他不交也不能抄啊!”

很多父母就像这个家长一样,经常嘴上说的是“对孩子学习没有要求”,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其实心里是有一套规则的,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就是不可以的。“你不能不写功课吧”,但后面又会说,“我宁可你不写也不能抄啊”。那孩子就会很迷惑,我写也不对,不写也不对,到底要怎么办呢?

这样的“矛盾性表达”,会造成一个沟通陷阱,即“不管孩子怎么做,他都是不对的”。如果这样的沟通陷阱长期存在,孩子就会长期处于无所适从和必然失败的挫败中,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自我猜忌、同一性混乱甚至是焦虑、绝望感。长期的积累,甚至可能成为精神病性的行为紊乱。

比如,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话都能跟父母说,把父母当做朋友。但看到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压力难过流泪、跟父母哭诉的时候,父母又会慌乱,不知所措,甚至不自觉地焦虑,觉得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是不是孩子病了。孩子为了不让父母更加担心,只能展现自己积极开心阳光的一面。

父母竭力做着对孩子好的事情,父母说的做的都在表达“我们是为你好”,那么孩子只能把自己的情绪感受压抑在心里,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变成父母期望的样子。而情绪总要有个出口,不能向外表达,坏情绪不能发泄,就会向内攻击,焦虑、抑郁也随之而来。

同时,如果父母的关爱总是藏在责备、否定、担心背后,会给孩子造成双重压力和更大的负担。孩子需要时刻猜测,这样做对吗?那样做好吗?爸爸妈妈会不会不开心?

他们自己长大后,也会变成这样“矛盾性表达”的人,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需要别人去猜他们的心思。比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况:朋友问,“今天想吃什么?”,“都随便”,但真的随便点了,自己又会不开心,觉得需求没有被满足。

那么,如何避免“矛盾性表达”对孩子的影响呢?

1)和谐夫妻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定海神针。父母先把婚姻经营好,让孩子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有爱的环境;

2)父母以平等的姿态与对方积极的进行交流,多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生理心理会发生变化,父母及时调整教育方式,用探宝的心态欣赏孩子,接纳孩子的变化。

3)父母逐步学着“一致性表达”,坦诚自己的感受,减少给孩子提供矛盾的信息。吵架了就是吵架了,不开心就是不开心,不需要憋着压着,希望营造出虚假的和睦。只有父母能够学会自我表露,表现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够建立起安全感和对人的信任感。

每个家长,都是孩子的第一任心理咨询师和催眠师。想更好地引领孩子成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需要家长不断的学习,复盘,更需要多了解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在我的知识星球“婷婷的心理会客厅”中,就有250+父母不断思考和成长,陪伴孩子,一起做更好的自己!

相关阅读

改掉孩子的“完美主义”, 从适当暴露父母自己的缺点开始
明明家长对自己要求很高, 为什么孩子总是得过且过?
怎样帮孩子建立起真正的自信,不被外界的评价干扰?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1432126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