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给孩子读什么?
听童谣《正月十五月儿明》,后文有文字版。选自《最爱中华老儿歌(节日篇)》,邓咏秋、王传燕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殷宏淼
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馆员、故事姐姐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
内容简介:招娣终于在正月初五收到了舅舅送来的牛粪灯笼。每天晚上,小伙伴们都举着自己的灯笼在村里相互斗艳,有莲花形状的,火罐形状的……大家都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灯笼,尤其是遇到刮风和男孩子跑来的时候。转眼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招娣和小伙伴们举着灯笼,围成一圈,开始转灯笼,最后许许多多的灯笼碰到了一起。看着灯笼烧成灰烬,招娣心里不免感伤,不过想到明年又可以过年,招娣嘴角浮出了浅浅的微笑。
推荐理由:打灯笼是陕西关中地区正月十五的风俗习惯,孩子们在过年的时候会收到舅舅们送来的灯笼,他们每晚都提着灯笼玩。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所有的灯笼都必须碰掉、烧完,要不然来年舅舅就会害红眼病。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用朴素而童趣的语言细致地描绘出了“打灯笼”这一独具地域色彩的民俗,同时画面中五彩缤纷的烟花、各式各样的灯笼、开心玩耍的孩子均渲染出了过年的热闹气氛。本书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家乡传统习俗的怀念,而且也可以让更多的小读者们了解“打灯笼”这一传统习俗,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元宵节的来源。东方朔是汉武帝时候的官员,有一日他见宫中的宫女元宵在伤心地哭泣,原来是因为多年见不到家人。于是东方朔就假扮成算命的,说火神君会在正月十六火烧皇宫,这下皇帝急了,东方朔出主意让正月十五这天全城老百姓做汤圆,扎花灯,就能阻止火神君降灾。正月十五的晚上,全城老百姓上街看花灯,宫女元宵终于在人群中和家人团聚了。又因为元宵姑娘做的汤圆最好吃,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从此吃汤圆、看花灯的习俗就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推荐理由:本书通过民间故事讲述传统习俗,趣味性强,故事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图画典雅优美,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不论是宫室、器物、还是服饰,细节都处理地妥帖自然。文末还有元宵节的传统拾趣,介绍了元宵节的风俗,还有汤圆和元宵的不同等。孩子们通过读故事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自然而然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内容简介:中国一些地区,在元宵节有拖着兔灯逛灯会的习俗。住在苏州城的小莲见很多小朋友都牵着兔灯玩耍,就央求爷爷给自己做了一盏兔灯,可是小莲拿着兔灯太开心了,不小心把灯里面的蜡烛打翻,兔灯被烧掉了。小莲哭着睡着了,她梦见了兔灯里的小兔子,小莲跟着小兔子去了很多地方,见到了很多奇幻的事物。第二天一大早,小莲的床头放着一盏新的兔灯,原来是爷爷连夜赶做的。祖孙之情令人动容。
推荐理由:本书围绕兔灯展开,现实与梦境交织,孩子们跟着故事中的小莲一起开启了一场梦幻之旅。画面中的红灯笼、红窗花、红福字处处体现了过节的气氛,还有很多中国传统的物件:八仙桌,竹椅子,拨浪鼓,爷爷手里的大烟袋、门神等,也被作者画进了故事里。一幅幅剪纸风格的图画,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本书不仅传递出了浓浓的祖孙情,也让孩子享受了一场传统文化的视觉之旅。
内容简介:本书是《春生的节日》系列绘本的一本,主角是小兔子春生。元宵节到了,爸爸带着春生和表弟秋宝去镇上赏灯,春生发现了一只形单影只的狐狸,并跟着小狐狸出发去它的村庄。一路上小狐狸给春生展示了许多神奇的法宝,春生也开启了一段神奇的历险。
推荐理由:本书是一本剪纸绘本,书里面的每一个画面,都是作者用刻刀一点点创作出来的,虽是剪纸,但画面却用了青花蓝代替了大红色,更显得静谧。同时作者又糅合了绘画、拼贴、拓印等创作技法,画面既显传统,又具活力。阅读此书,犹如欣赏一场画展。作者还将狐仙这一民间传奇元素加入到故事中,更容易激发小读者的好奇心。孩子们在阅读传统习俗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狐仙文化,可谓是一本审美力和故事性俱佳的绘本。
内容简介:元宵节,一对农民工父子在北海公园的门口卖气球,望着公园里明亮的花灯,小男孩非常期待能进园看灯。父亲答应等到气球卖完就陪儿子进去逛公园看花灯。妈妈从菜市场卖菜回来了,得知门票太高,执意让父子二人去。一个小姑娘听到了一家人的对话,不仅买完了所有的气球,还送了他们三张入园的门票。一家人在北海公园度过了难忘的元宵节。
推荐理由:本书的创作来源于作者的日常见闻,故事中的小男孩一家是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一个缩影。北海公园的墙,把园里和园外隔开,园里是美丽的白塔、喜庆的灯笼,而园外则是为生计奔波的一家三口。作者借元宵节这一个热闹的节日,引发读者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关注,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样,心存善良,接纳并关怀这一弱势群体。本书立意深刻,语言流畅,通过视角的转变和颜色的变化来烘托主题,点亮孩子们心中那盏闪亮之灯。
内容简介:高跷是北方传统民俗中的一项,尤其到了元宵节,街头巷尾锣鼓喧天,踩高跷的队伍走街串巷,热闹极了。本书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延庆,小龙爹是高跷队的鼓手,由于队里缺两副高跷拐子,小龙爹就请林老伯到家打拐子。小龙看着几根木条在林老伯的手里变成了高跷拐子,觉得神奇极了,从那天起他就经常去林老伯家学习踩高跷。元宵节到了,小龙收到了林老伯送给自己的小小的高跷,上面还刻有龙字,他高兴极了。这年的踩高跷队伍里,小龙在林老伯的帮助下,徐徐地往前走着……
推荐理由:故事中的小龙最初不敢上高跷,最后却登上高跷走路,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加入,使我们感到很欣慰,因为这项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并且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踩高跷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相当陌生了,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让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和继承。擅长老北京题材的于大武老师,用粗犷又不失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了那个年代的人物、服饰、生活用具,画面处处呈现出了质朴的乡村气息,厚重的水彩渲染出了热闹的民俗气氛。这是一本温暖喜庆的节日之书,也是一本传承民间技艺、弘扬传统文化的希望之书。
正月十五月儿明(童谣)
正月十五月儿明,
家家户户闹花灯,
走马灯,凭气转,
转出一片好风景,
三娘推磨脚踢毽,
吕布大闹凤夷亭,
孔明手拿羽毛扇,
刘备招亲下江东,
天官赐福家欢跳,
国泰民安享太平。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谜底:
关于“大带小”团队
在上海师范大学,有这样一群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奔波于上海的幼儿园、小学、社区,通过“互动式分享阅读”的方式,带领儿童、老师和家长,在阅读童书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素养,提升认知能力。
“大带小”项目的发起人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学家吴念阳。
吴念阳和她的团队把十年的阅读推广经验编写成《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跟着儿童心理学家读绘本》。
——出自:《一边看绘本,一边搭积木,这种亲子阅读你见过吗?》,载微信号“第一教育”,是记者沈天音对吴念阳老师的采访报告。
欢迎加入“让孩子爱上阅读”微信群
吴老师建的群,欢迎图书馆员参加。入群二维码(加管理员备注 姓名+单位,想加入某群),加满为止
再次感谢吴教授团队为儿童阅读推广所做的大量公益活动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253316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