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规律集粹,14个模块超全汇总!

高中化学必修二规律集粹,14个模块超全汇总!

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分享给人人,详细可分为十四个模块










一、元素周期表中的重心规律










1、最外层电子数顺序:
(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方族(ia族)、副族(ib、viii族部分等)。(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主族(iia族)、副族(iib、iiib、ivb、viib族)、0族(he)、viii族(26fe、27co等)。
(3)最外层电子数在3~7之间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4)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0族(he之外)。


2、数目规律:
(1) 元素种类最多的是第iiib族(32种)。
(2) 同周期第iia族与第iii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有以下三种情况:第2、3周期(短周期)相差1;第4、5周期相差11;第6、7周期相差25。(3)设n为周期序数,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数量为:奇数周期为(n+1)2/2;偶数周期为(n+2)2/2。如第3周期为种,第4周期为种。(4) 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第ia、iia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数量;第iiia~viia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下一周期元素的数目。


3、化合价规律:
(1) 同周期元素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由+1→+7(稀有气体为0价)递变、最低负价由-4→-1递变。
(2) 关系式: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  最高正化合价=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价电子数。(3)除第VIII族元素外,原子序数为奇(偶)数的元素,元素所在族的序数及主要化合价也为奇(偶)数。


4、对角线规律:
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对角(左上角与右下角)的两主族元素性质相似,主要表现在第2、3周期(如Li和Mg、Be和Al、B和Si)。

5、分界线规律:
位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分界线,右上方的元素为非金属(周期表中的颜色为深绿色),在此可以找到制造农药的元素(如Cl、P等),左下角为金属元素(H除外),分界线两边的元素一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能与酸和碱反应(如Be、Al等),还可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如Si、Ge等)。


6、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1)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0族除外)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最强的位于左下角的铯,非金属性最强的是位于右上角的氟。
(2)金属性越强,单质越容易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跟氢气反应越容易,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越强。


7、半径大小规律:
(1) 原子半径:同主族——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减小(0族除外)。
(2) 离子半径:同主族——同价离子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同周期——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3) 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反之,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越小(如阳离子半径小于其原子的半径;阴离子的半径大于其原子的半径)。
(4)层数相同,核大半径小。即电子层数相同时,结构相似的微粒中核电荷数大的微粒半径小。例如:
(5)层异,层大半径大。即当微粒的电子层数不同时,结构相似的微粒中,电子层数大的微粒半径大。如:r(Cl)>r(F),r(S2-)>r(O2-)。
(6)核同,价高半径小。即对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的简单微粒中,化合价高的微粒的半径小。如
(7)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大,则半径小。如


8、主族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的规律:
(1) 关系式: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设主族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b,则:当a:b<1时,为金属元素,且比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当a:b=1时,为两性元素(H除外),其最高价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当a:b>1时,为非金属元素,且比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9、电子层与电子数的倍比关系(短周期元素):
(1) 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的比值为a,则有:(1)a=1/2为第IA族元素;(2)a=1为第IIA族元素或H、He;(3)a=2为第IVA族元素;(4)a=3为第VIA族元素;(5)a=4为0族元素。
(2) 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比值为b,则有:①b=1/8为Na;②b=1/4 为Mg;③b=1/2为Li、Si;④b=1为Be、Ar;⑤b=2为C;⑥b=3为O;⑦b=4为Ne。
(3) 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总数的比值为c,则有:①c=1/6为Mg;②c=1/3为Li、P;③c=1/2为Be;④c=1为H、He。
(4)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层数相等为H、Be、Al。


10、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1、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的原子结构,预测其主要性质。
(2)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我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如Si、Ge、Se等),在过渡元素(副族和第VIII族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如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催化剂铂、镍等)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如用于制造火箭和飞机的钛、钼等元素)。












二、短周期元素推断题的常见题眼











元素推断题是物质结构部分的重要题型,遇到元素推断题同学们往往会感觉到束手无策,其实,对这种类型的题只要能抓住“题眼”是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的。现将短周期元素推断题的常见“题眼”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常见短周期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1.同位素之一没有中子;构成最轻的气体;其单质在氯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H)
2.其单质在空气中含量最多;其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N)
3.与H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的元素。(O)
4.其单质是最轻的金属;单质保存在石蜡中;没有过氧化物的碱金属。(Li)
5.焰色反应为黄色。(Na)
6.其单质具有与强酸、强碱反应的性质。(Al)
7.唯一能够形成原子晶体的氧化物的元素。(Si)
8.水中的富营养元素。(P)
9.其单质为淡黄色的粉末,易溶于二硫化碳,用于除去洒落的汞。(S)
10.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C)


(二)常见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结构
1.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二倍的元素。(Li)
2.最高正价数等于最低负价绝对值三倍的元素。(S)
3.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内层电子数的一半的元素。(Li、P)
4.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二倍的元素。(Li、Si)
5.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四倍的元素。(Mg)
6.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八倍的元素。(Na)
7.只有电子和质子构成原子的元素。(H)
8.主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相同的元素。(H、Be、Al)
9.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二倍的元素。(C、S)
10.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三倍的元素。(O)


(三)常见短周期元素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含量
1.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其次是(Si)。
2.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金属元素。(Al)
3.其单质是人工制得的纯度最高的元素。(Si)
4.其单质是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元素。(C)
5.其气态氢化物最易溶于水的元素。(N)
6.其氢化物沸点最高的非金属元素。(O)
7.常温下,其单质是有色气体的元素。(F、Cl)
8.所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C)
9.在空气中,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元素。(C)
10.其单质是最易液化气体的元素。(Cl)

(四)常见短周期元素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1.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Cl)
2.其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F)
3.其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反应的元素。(N)
4.其气态氢化物与其低价态氧化物能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N)
5.在空气中,其一种同素异形体易自然的元素。(P)
6.其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能雕刻玻璃的元素。(F)
7.其两种同素异形体对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元素。(O)
8.其单质能导电的非金属元素。(C、Si)
9.其单质能与强碱溶液作用的元素。(Al、Si、S、P、Cl)
10.其单质能够在空气、二氧化碳、氮气、氯气等气体中燃烧的元素。(Mg)












120号元素中的某些元素的特性










1、与水反应最激烈的金属是K,非金属是F。

2、原子半径最大的是K,最小的是H。
3、单质硬度最大的,熔、沸点最高的,形成化合物品种最多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且气态氢化物中含氢百分率最高的元素是C。
4、气体密度最小的,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的,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三者均相等的是H。
5、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只有负价而没有正价的,无含氧酸的非金属元素是F。
6、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CI,碱性最强的是K。
7、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态氢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其水溶液呈现碱性的是N。
8、单质和最高价氧化物都是原子晶体的是Si。
9、具有两性的元素是Al(Be)。
10、最轻的金属是Li。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12、单质能自燃的元素是P。
13、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是H、Be、AI。
14、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是C、S。
15、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是O。
16、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是Li。
17、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是Na。
18、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是C、Si。
19、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或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S。
20、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F。
21、最高正化合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是O、Fe。












四、化学键与能量










1、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离子键】
(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离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
(2)特点:形成离子键的微粒发生了电子得失,使双方带有电荷,即得电子的微粒带负电荷称为阴离子;失电子的微粒带正电荷称为阳离子。
(3)形成过程:当阴,阳离子相互靠近到一定距离时,正负电荷的静电吸引力与原子核及核外电子之间的排斥力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离子键。
(4)形成条件:易失去电子的活泼金属元素(如I A族、II A族元素)原子与易得电子的活泼非金属元素(如ⅥA族、VIIA族元素)原子之间,容易形成离子键,如NaCl、K2O、MgCl2、CaS等都是靠离子键结合的。

(5)常见的离子化合物;①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F、CaCl2等;②活泼的金属元素与酸根形成的盐类化合物,如Na2CO3、MgSO4等;③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氢氧根形成的碱性化合物,如NaOH、Ba(OH)2等;④铵根与酸根形成的盐类化合物(铵盐),如NH4HCO3、NH4NO3等。
(6)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的关系: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离子化合物中却不一定只含有离子键.如NH4NO3、Na2O2是离子化合物,但在NH4NO3、Na2O2中除了含有离子键外,还含有共价键。

【共价键】
(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共价键。


(2)特点:形成共价键的原子没有发生电子得失,而是双方提供的电子在两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共用电子对围绕双方原子运动,属双方原子共有。
(3)分类:根据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共价键可以分为单键、双键、三键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依次为一对、二对,三对。
(4)表示方式:
①电子式:在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用共用电子对表示;
②结构式:用“-”“=”“”,如H-Cl、O=C=O、NN。
(5)形成过程,当都有得电子倾向的原子相互靠近到一定距离时,双方都不能从对方夺得电子,当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之间某一距离达到吸引力与排斥力平衡时,就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6)形成条件:非金属原子之间,容易形成共价键。如ⅣA族、VA族、ⅥA族、VIIA族的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于形成共价键,CO、SO2、NO、HCl等都是靠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
(7)常见的共价化合物:①非金属元素之间容易形成共价化合物。如CO、SO2、NO等;②酸类化合物,如HNO3、H2SO4、HCl、H2S等。
(8)共价键与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但不一定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即共价键既可以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又可以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NH4NO3、Na2O2、NaOH是离子化合物,但含有离子键的同时还含有共价键。
【拓展】共价键是由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的方式形成的。根据形成共价键的原子是否相同,对共用电子对作用是否相同,把共价键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由于不同的原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不同,在两个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并不都在两个原子中间,而是偏向于得电子能力强的一方,于是使形成的共价键具有一定的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如HCl中的H—Cl键,甲烷中的C—H键等。相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双方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作用相同,共用电子对处于两个原子的中间,使形成的共价键不显极性,称为非极性共价键,如H2中的H—H键,O2中的O=O键,Na2O2中的O—O键等。


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和键能的关系
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改变为生成物分子,各原子内部并没有多少变化,但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生成物分子中的新化学键形成了,在破坏旧化学键时,需要能量来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形成新化学键时,由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放出能量、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来源于反应过程中断裂旧化学键并形成新化学键时的能量变化。化学键键能的大小可粗略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的热效应ΔH=生成物的键能总和-反应物的键能总和。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的放热、吸热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化学变化的过程伴随着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例如: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2与Cl2的反应也是放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五、原电池










1、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的电极材料判断。一般是活泼的金属是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是正极。
注意:如Mg、Al与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Fe、Cu与浓硝酸形成原电池。都是相对不活泼金属作负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定向流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的极是正极,阴离子流向的极为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2、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1)写出总化学反应方程式(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根据总反应方程式从电子得失(或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将总反应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3)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注意介质可能参与反应;
(4)验证;两电极反应式相加所得式子和原化学方程式相同,则书写正确。










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的本性(如:反应物的化学性质越活泼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物的化学性质越不活泼,化学反应速率越慢。)

2、外因

(1)催化剂——回忆催化剂定义

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大部分加快反应速率

(2)温度

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一般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就提高原来的2—4倍),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降低。

(3)压强(有气体的反应)

增大气体反应物的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减小气体反应物的压强,化学反应速率降低

(4)浓度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少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降低(注意:纯固体、纯液体的浓度看作常数)

(5)其他: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光波、电磁波、超声波等

3、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

调控化学反应速率在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快或减慢反应,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的概念: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的特点:①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②正反应和逆反应共存;③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3、化学反应限度的意义:在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决定原料利用率和产品产率的重要因素。


4、化学平衡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5、化学平衡的理解

①在化学反应中,只有可逆反应才有可能形成化学平衡,非可逆反应不可能形成化学平衡。

②可逆反应还需要在有关条件(如温度等)确定的前提下才能够形成化学平衡,即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

③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进行最大限度。

④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可逆反应的正反应和逆反应都还在不断地进行着,而不是停止了化学反应。

⑤在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且大于0,即v=v>0。

⑥在化学平衡状态时,任何一种反应物,生成物,其在各物质的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是一定而不变的。


6、化学平衡的特征(标志)

(1)动:动态平衡

(2)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3)定:各组分的含量一定

7、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和规律

问题探知: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进行得完全,是由反应物的性质决定的,无法人为改变。那么,对于可逆反应来说,能否通过改变条件来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8、化学平衡的移动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称之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条件改变,引起v≠v,速率发生相对改变,平衡才能移动。可归纳如下:


(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反之,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而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发生改变的可逆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或减少压强平衡不会发生移动。

(3)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使用催化剂能同时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即正、逆反应速率相对不变,所以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但可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三)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另类因素

1、增大表面积可提高反应速率

一定量的固体,其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反应中碰撞的机会越多,反应越快。如燃煤时将大块的煤粉碎后再燃烧可以使煤燃烧得更快、更充分;将硫铁矿粉末高温燃烧;铜丝与硫粉加热反应;与盐酸反应时,大理石粉比大理石块的反应更剧烈;面粉厂车间遇火种易发生爆炸等。

2、加大光照强度提高反应速率

氯水、AgBr、HClO、浓HNO3等见光分解加快,强光照射H2与Cl2混合气体、甲烷与Cl2混合气体易发生爆炸等。光照还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主要原因,光化学烟雾是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CXHY)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

3、电化学原理增大反应速率

在相同条件下,电化学反应比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快得多。如粗锌跟盐酸反应速率比纯锌快,这是由于粗锌中杂质与Zn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不纯金属易被腐蚀原因也由于杂质(C)与金属(Fe)构成原电池。利用电化学原理也可使几乎不发生反应能进行反应,如铜与盐酸反应,可设计成原电池,也可设计成电解池。另如在水中加入强酸或强碱都可使电解水的速率加快。人们可利用电化学原理增大有利的化学反应速率,也可利用电化学原理减弱有害的化学反应速率,如牺牲阳极保护金属法。

4、采用不同的溶剂可改变反应速率

研究溶液中反应要考虑溶剂分子所起的物理的或化学的影响。溶剂的极性对反应速率存在影响。如果生成物的极性比反应物大,则在极性溶剂中反应速率比较大;反之,如反应物的极性比生成物大,则在极性溶剂中的反应速率必变小。如甲醇羰基化反应,在非极性溶剂中、介电常数较小的溶剂能增加反应速率;另如CH3COCl与苯酚反应当以硝基苯为溶剂时主要产品为对位,当以CS2为溶剂时主要产品为邻位。CH3CH2Cl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在NaOH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

5、超声波射线、激光、电磁波等对反应速率均有影响。

超声波作为一种高频机械波,具有波长较短,能量集中 的特点. 可利用超声波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超声波具有强烈的乳化作用,并能起到均匀搅拌、研磨粉碎和加速化学反应的作用。

激光具有单色性、高强度和短脉宽等优越性能,是诱发光化学反应最理想的光源。例如,激光光解可以产生自由基或原子,所产生的自由基又可以诱发链锁反应。










七、同素异形现象、同素异形体










1、概念:一种元素形成几种单质的现象,叫同素异形现象。

2、表现:同素异形现象表现为一种元素具有几种单质,这几种单质都是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3、同素异形体的性质:①构成同素异形体的原子数目和成键方式都不同,所以表现出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别。如氧气和臭氧: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而臭氧是淡蓝色有鱼腥味的气体;②同素异形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是化学变化,如氧气转化为臭氧,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红磷转化为白磷等等。

4、常见的同素异形体:①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和富勒烯(包括C60、C70和单层或多层的纳米碳管等)都是碳元素的重要单质;②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氧气和臭氧都是氧元素的单质;③磷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磷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常见的两种单质④硫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硫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S2、S4、S6、S8等,S6和S8是硫元素常见的同素异形体。

5、特别说明:同素异形体是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既不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化合物,也不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几种原子,更不是形态不同的同一物质。例如:①都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CO和CO2;②都由SiO2组成的石英和水晶;③都由氢元素形成的三种原子氕、氘,氚等;④气态氢和液态氢,二氧化碳和干冰;⑤冰和水等都不是同素异形体。











八、同系物规律










1、同系物: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注意事项:(1)同系物必须是同类有机物(2)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官能团数目(3)具有相同通式的有机物除烷烃外,不能以通式相同的作为确定是不是同系物的充分条件(4)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关系(5)同系物的物理性质具有规律性的变化;同系物的化学性质相似。

2、同系物的判断规律:(1)一差(分子组成至少相差一个CH2原子团)(2)一同(具有相同的通式)(3)二相似(结构相似,化学性质相似)











九、同分异构体面面观











同分异构体面面观:具有相同分子式而分子结构不同的物质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1)碳架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

(2)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碳架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

(3)类别异构(指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不同或有机物类别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

2、几类同分异构体

(1)CnH2n:(n≥3)烯烃和环烷烃;(2)CnH2n2:(n≥3)二烯烃和炔烃;(3)CnH2n2O:(n≥2)饱和一元醇和饱和一元醚;(4)CnH2nO:(n≥2)饱和一元醛、烯醇和环氧烷;(n≥3)饱和一元酮;(5)CnH2nO2:(n≥2)饱和一元羧酸、饱和一元羧酸饱一元醇酯;(6)CnH2n1O2N:(n≥2)氨基酸、硝基化合物和亚硝酸酯;(7)CnH2n6O:(n≥7)酚、芳香醇和芳香醚。

3、几种特殊的同分异构体

(1)C8H8:苯乙烯和立方烷;(2)C8H10:乙苯和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3)C6H12O6:葡萄糖和果糖;(4)C11H22O11:蔗糖和麦芽糖;(5)CH4ON2:尿素[CO(NH2)2]和氰酸铵[NH4CNO]

4、同分异构体书写规律

(1)烷烃(只可能存在碳链异构),书写时应注意全而不重。规则如下:成直链,一条线;摘一碳,挂中间;往边移,不到端;摘两碳,乙基安;二甲基,同、邻、间;不重复,要写全。

(2)具有官能团的化合物如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酮等,它们有官能团位置异构、类别异构、碳架异构,书写要按顺序考虑。一般情况是:位置异构→碳架异构→类别异构。

(3)芳香族化合物:取代基在苯环上的相对位置具有邻、间、对三种。

5、判断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常见方法和思路:

(1)基团连接法:将有机物看作由基团连接而成,由基团的异构数目可推断有机物的异构体数目。如:丁基有四种,丁醇(看作丁基与羟基连接而成)也有四种:戊醛、戊酸(分别看作丁基跟醛基、羧基连接物)也分别有四种。再如:C9H12的芳香烃(可看作一价苯基跟丙基、二价苯基跟一个甲基和一个乙基、三价苯基跟三个甲基连接而得)共有8种。

(2)换位思考法:将有机物分子中的不同原子或基团换位进行思考。

如:乙烷分子中共有6个H原子,若有一个氢原子被Cl原子取代所得一氯乙烷只有一种结构,那么五氯乙烷有多少种?假设把五氯乙烷分子中的Cl看作H原子,而H原子看成Cl原子,其情况跟一氯乙烷完全相同,故五氯乙烷也有一种结构。同理:二氯乙烷有二种结构,四氯乙烷也有二种结构。又如:二氯苯有三种,四氯苯也有三种。

(3)等效氢原子法(又称对称法):分子中等效氢原子有如下情况:①分子中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接的氢原子等效。②同一个碳原子上所连接的甲基上的氢原子等效。如新戊烷(可以看作四个甲基取代了甲烷分子中的四个氢原子而得),其四个甲基等效,各甲基上的氢原子完全等效,也就是说新戊烷分子中的12个H原子是等效的。③分子中处于镜面对称位置(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如


6、和同素异形现象的区别:二者是研究对象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见下表。

概念

内涵

比较对象

实例

同素异形体

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单质

金刚石和石墨

同分异构体

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

化合物

甲醚和乙醇











十、有机物的命名










1、烷烃的命名

(1)首先选择主链:选择分子中最长碳链称作某烷(由主链C原子数决定烷的名称);若有两条碳链等长,则以含取代基(或支链)多者为主链。

(2)对主链碳原子编号: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编起(以阿拉伯数字);若在离两端等距离的位置同时出现取代基时,则从哪端编号能使取代基位置之和最小,就从哪一端编起。

(3)写出烷烃的系统名称.

2、含有官能团或特殊原子团的化合物命名时,首先确定命名的化合物母体,然后据母体进行命名。母体的确定是根据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或特殊基因。如含:

的化合物,以烯为母体,化合物最后名称为“某某烯”;含—OH、—CHO、—COOH的化合物分别以醇、醛、酸为母体。苯的同系物以苯为母体命名。

官能团的链状化合物选择主链一律以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编号时从官能团(—CHO、—COOH)或离官能团近的一端(醇、卤代烃)编号,其他步骤跟烷烃命名相似。

苯的同系物及苯的取代物命名时苯环上的编号既可顺时针编,亦可逆时针编,但是要从环上最简单的取代基或侧链编起,且使各取代基或侧链的位置之和最小。(也可能用习惯命名法,如












十一、乙烷、乙烯和苯的比较



















十二、钠分别与水、乙醇反应的比较











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钠与乙醇的反应实验

钠的现象

浮于液面,逐渐融化呈闪亮的小球,游动

浮于液面,逐渐融化呈闪亮的小球,游动

声的现象

有“啧啧”的声音

无任何声音

气的现象

观察不到气体的现象

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作爆鸣实验时有爆鸣声

实验结论

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熔点低。钠与水剧烈反应,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大,反应生成氢气。2Na + 2H2O == 2NaOH +H2↑水分子中氢原子相对较活泼

钠的密度大于乙醇的密度。钠与乙醇缓慢反应生成氢气。2Na + 2C2H5OH→ 2C2H5ONa + H2↑乙醇分子里羟基氢原子相对不活泼

反应实质

钠与氢离子的反应

钠与氢离子的反应


(5) 乙醇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十三、实验室里制取乙酸乙酯时的注意事项











1、化学原理:浓硫酸起催化脱水作用。

2、装置:液-液反应装置。用烧瓶或试管。试管倾斜成45°(使试管受热面积大)。弯导管起冷凝回流作用。导气管不能伸入饱和Na2CO3溶液中(防止Na2CO3溶液倒流入反应装置中)。

3、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①乙酸乙酯在饱和Na2CO3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减小溶解,利于分层。②挥发出的乙酸与Na2CO3反应,除掉乙酸;挥发出的乙醇被Na2CO3溶液吸收。避免乙醇特殊气味干扰乙酸乙酯的气味。










十四、三大营养物质










1、比较蛋白质的盐析、变性与胶体的凝聚

盐 析

变 性

胶体凝聚

概  念

蛋白质溶液中加浓无机盐溶液,使蛋白质析出

蛋白质在某些条件作用下凝聚,丧失生理活性

胶体中加入强电解质,不同电荷的胶体或加热而使之凝聚成大颗粒

对  象

高分子等(如蛋白质等)

高分子(如蛋白质)

带电的胶粒

变化条件

浓无机盐溶液

受热、紫外线、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等

强电解质,不同电荷的胶体,加热

变化实质

物理变化(溶解度降低)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变化过程

可逆

不可逆

不可逆

用  途

分离,提纯

杀菌,消毒等

鉴别,分离等


2、酯和油脂的比较



油脂

组成

有机酸或无机酸与醇类反应的生成物

高级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高级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

状态

常温下呈液态或固态

常温下呈液态

常温下呈固态

存在

花草或动植物体内

油料作物的籽粒中

动物脂肪中

实例

CH3COOC2H5

 (C17H33C00)2C3H5

 (C17H35COO)3C3H5

联系

油和脂统称油脂,均属于酯类,含相同的酯基   


3、蛋白质盐析和变性的比较

盐  析

变  性

变化条件

浓的(钾、钠、铵)盐

受热、紫外线、酸、碱、重金属盐、甲醛

反应类别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过程

可逆

不可逆

用途

分离、提纯蛋白质

杀菌、消毒


4、硝基化合物与硝酸的无机酯的区别

硝基化合物

硝酸的无机酯


定义

硝基-NO2直接与烃基碳相连接的化合物

-N02通过氧原子与烃基相连,即

R-O-NO2


实例

CH3CH2-NO2硝酸乙烷

C6H5-NO2硝基苯

CH3CH2-O-NO  硝酸乙酯


5、淀粉、纤维素水解实验的注意问题

(1)淀粉、纤维素水解都用H2SO4做催化剂,但淀粉用 20%H2SO4,纤维素用90%H2SO4,均需微热;

(2)检验产物时,必须用NaOH溶液中和过量的酸,才能用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进行检验。

(3)淀粉是否发生水解的判断: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反应和其水解最终产物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来判断淀粉是否发生水解和水解进行程度。如淀粉没有水解,则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如淀粉已完全水解,则遇碘不能变蓝色;如既能发生与新制氢氧化铜加热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或银镜反应,又能遇碘变蓝色,则说明淀粉仅部分水解。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2830089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