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校本研修]初中必背律诗中的中考履历之《使至塞上》
初中必背律诗中的
中考历史之《使至塞上》
[教师校本研修]
使至塞上
因为网课原因,假前一个半月与各科一起在钉钉布置作业,偶然看到八上语文要背诵的诗歌,对诗歌背后揭示的历史颇有感触。今天先讲一首复杂的。
使至塞上
王维 〔唐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背景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检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然而,在历史课中,我们与吐蕃的关系知识点多为和亲,节度使的形象颇为负面,真担心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此诗背后的历史。七年级上《第3课盛唐气象》中的“民族交往与交融”提到“唐朝先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710年,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了金城公主。……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显然,在金城公主后到唐穆宗这段时间,唐蕃关系一般。到了七年级上第5课《安史之乱》边疆形势急转直下,已从都护府(保护属国)“升级”成权力更大但性质已变成保护唐朝自己疆域的藩镇——节度使势力膨胀。建立后梁终结唐朝的朱温也是节度使。
“都护在燕然”一句中的“都护”一词在历史书中演变颇为复杂,它出现在七上历史第3课,却在第5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节度使”,个中历史值得探讨。“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 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王维诗中“都护在燕然”,从诗中可知,他是去见都护的,就是指公元663年唐朝在漠北地区设置的安北都护府,管理北方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当今的蒙古国和俄罗斯的部分土地。在唐朝,都护府有别于中原内地的州郡,都护府辖区范围的民众多为其他民族,各部落首领为都护府下辖羁縻州或都督府长官,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有极大的自主权,唐朝驻守军队进行威慑和管理。因为各部落保留军事存在,时叛时降,所以唐朝的都护府并不稳定,建置时有改易,管辖范围也变化颇大。总体来看,唐朝设置六大都护府,加强了对边疆广大区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加强了中原王朝与周边各部落民族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唐朝时期公共建立了六个都护府。盛唐时期因为国家太过繁荣,许多的游牧民族都迁入了唐朝,为了防止这些游牧民族的侵略和反叛,便设立了都护府。唐朝建立的都护府不仅仅是防止游牧民族的侵略,更多为的是抚慰藩镇。唐朝时期执行的藩镇制度,将唐朝割分成许多的藩镇。唐朝走向灭亡的原因就是藩镇割据势力的崛起。所以,唐朝时期不仅要防止游牧民族的侵略,还要防止藩镇割据势力的崛起。当唐朝灭亡后,藩镇割据将中原地区分割,而起初迁入中原的游牧民族也开始着争夺,导致都护府这一军事机构成为虚无。
不沧桑无交融
安西都护府是藩镇最早的雏形。到了武则天时期,大唐共设置六大都护府,分别为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到了唐玄宗,演变成了十节度使。唐与吐蕃这次冲突缘起于吐蕃对唐在西域的藩属勃律的占领。《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吐蕃传》载:其年(开元二十四年),吐蕃西击勃律,遣使来告急。上使报吐蕃,令其罢兵。吐蕃不受诏,遂攻破勃律国,上甚怒之。吐蕃是有唐一代最重要的边患之一,一直威胁着中原地区和西域的正常联系,并在后来最终切断了这种联系。开元年间,吐蕃一直在陇右地区进行骚扰,意图截断河西走廊,切断唐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并联合突厥来威胁唐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河西走廊心脏部位的河西节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具体到这一时间,吐蕃当时并没有对唐进行主动的进攻,两国边境保持着相对的和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崔希逸才做出了一件让自己愧恨终身的事情。《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吐蕃传》记载:时吐蕃与汉树栅为界,置守捉使。希逸谓吐蕃将乞力徐曰:“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乞力徐报曰:“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万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备,后悔无益也。”希逸固请之,遂发使与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于是吐蕃畜牧被野。在当时两国相对和平等情况下,为方便百姓考虑,崔希逸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也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历史的发展常常是出人意料的。第二年,崔希逸侍官孙诲入朝奏事,为了取悦皇帝,他妄言建议趁吐蕃不备掩杀之。处在吐蕃攻灭勃律气头上的玄宗听信了孙诲的话,派了一个太监赵惠琮和他一起回了凉州(河西节度使驻所)。到凉州后,两人矫旨要崔希逸发兵掩袭吐蕃。身不由己的崔希逸只好听命,在青海(今青海湖)大败吐蕃,杀伤无数,乞力徐逃归本国。 吐蕃因此大怒,两国关系从此开始恶化,战乱不断。开元二十六年,吐蕃大兵入寇河西,崔希逸出于职责所在,领兵拒战,并大败吐蕃。但此时他的心里是痛苦的,失信于人,尤其是失信于一个如此信赖自己的敌方将领(“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令他愧疚难当。不久之后他就被迁官内地,任河南尹(从三品)。这其中原委,可能也正缘于此。 没过多久,崔希逸就郁郁而终了。
可见,与其说安史之乱使中华民族从外扩到守内,不如细心观察,其实在安使之乱前,从武则天时代使用募兵制雇佣少数民族(其中突厥族也同为阿拉伯帝国雇用兵)就已经开始内缩了,改军事进攻为军事防御为主。这是民族交融与先进汉文化反征服的必然过程,沧桑中不失积极意义。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5828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