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坐不住,怎么排查多动症?



板凳上仿佛有钉子,屁股蹭来蹭去就是坐不住;

做个作业拖拖拉拉,总是喜欢东摸摸西摸摸;

上蹿下跳、跑来跑去、吵得老母亲头大;

接到老师反映,孩子上课又开小差,玩手玩笔,就是不注意听讲…


活泼好动探索欲望强,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有时候精力旺盛过了头,很多家长就会觉得不太对劲了。


——孩子会是多动症吗?


事实上,可能是由于起名不恰当的缘故,很多家长对“多动症”存在误解。多动症,学名叫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多动只是众多表现的其中之一,并不是所有的好动都能被冠以多动之名。


01.

多动症

不仅仅是多动

多动、冲动和注意缺陷,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三种核心症状。

多动——坐不住、不能安静地玩耍、频繁的烦躁不安、上蹿下跳、讲话停不下来;

冲动——对于等待没有耐心、不遵守纪律、总是干扰或打断他人活动、出现打人行为;

注意缺陷——容易分心、健忘、不注意细节、学习效率差、频繁处于白日梦或开小差的状态。

根据主导症状的不同,ADHD又分为三种亚型:多动/冲动型、注意缺陷型、组合型。每个孩子的表现症状可能不太一样,而且随年龄的增长,主导的症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多动并不是ADHD的唯一表现形式,比如以注意缺陷为主的ADHD,多动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

如果家长观察到孩子持续出现多动、冲动、注意力缺陷等症状,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家长就要引起重视了,尽快带孩子去医院进行评估。

02.

ADHD的诊断标准

带孩子去医院时,医生通常会对孩子的病史、家族史、社交史、体格、发育、行为进行综合评估,让家长填写行为评定量表(类似于问卷调查),同时还会对潜在共存的其他情绪和行为障碍进行筛查诊断。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以下例举一些行为评定量表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家长可以用来进行初步自查。

注:仅供参考,不能代替医生诊断。

  • 多动/冲动:

过度躁动,如坐立不安,坐着时手脚不停拍打,在座位上不停扭动

被要求坐在座位上时,经常控制不住离开座位

经常在不合适的情况下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

很难安静地玩耍

精力过于旺盛,总是忙个不停

话多

经常打断或打扰他人

很难做到按顺序等待

总是抢答或回答问题过快

  • 注意缺陷:

不注意细节,经常粗心大意

在学习、玩耍时不能维持注意力

和孩子讲话时,Ta好像没有在认真听

健忘、丢三落四

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总是分心

经常回避脑力活动,如不想做作业

做作业拖拖拉拉,甚至无法完成功课

  • 除此之外,ADHD的判断还需满足以下条件:

同样的症状在不同环境中都有出现(如在家里和在学校都发现孩子多动)

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

症状出现于孩子12岁之前

影响到孩子的生活、社交、学业

排除了其他身体或精神问题

根据DSM-5的诊断标准,对于4~17岁的孩子,存在6种以上多动/冲动或者注意缺陷症状,则被认为患有ADHD。

家长最好多注意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多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把可能异常的行为表现记录下来,可以在面诊时协助医生进行更全面详尽的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ADHD的评估是一项专业行为,家长可不要因为孩子好动就自行诊断,给孩子冠上“多动症”的帽子。

03.

ADHD一定要治疗吗?

长大会不会自己好?

很可惜,并不会。

多动和冲动症状通常同时存在,一般在孩子4岁后出现,7~8岁时严重程度可能达到顶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心态不断成熟,自控能力越来越强,青春期时多动症状就不会太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多动症状不明显,孩子内心仍可能感到无法平静或坐立不安。

冲动症状可能会持续终身,很大程度上增加长大后成瘾物质滥用、危险行为(如危险驾驶、攻击行为)的风险。

注意缺陷也是一样,当孩子8~9岁时,随着学业不断加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能更加明显,且很有可能持续到青春期或成年后。

ADHD症状会影响孩子认知、学业、社交等方方面面,如果不加以干预,任其发展,很可能导致一些问题的加重和新问题的出现,比较常见的后果就是孩子出现厌学心理,学习成绩下降,跟不上学习进度,甚至辍学,孩子自尊心受损,出现抑郁等症状、出现社交障碍等等。因此正确的诊断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04.

孩子得了ADHD

家长应该怎么做?

幸运的是,ADHD有药可医。行为干预、药物干预是治疗ADHD的两个主要手段。


对于≥6岁的孩子,一般建议是药物治疗为主,行为干预为辅。对于4~5岁的孩子,一般建议以行为干预为主,当行为治疗无效时,可以尝试药物治疗。

治疗ADHD的一线药物是兴奋剂,比如哌醋甲酯、右旋苯丙胺。不要被兴奋剂的名字误导,兴奋剂并不会导致孩子受到更多的刺激,反而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将兴奋剂用于治疗ADH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已经证实,不过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副作用,如食欲下降、入睡困难、体重减轻等。

注:这类药物属于国家严管的一类精神药品,需严格遵循医生处方服用切勿自行购买,切勿滥用。

除了药物,行为干预也很重要,包括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 家长可以做:

在家里将能够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降至最低,尤其是当孩子尝试专注的时候;

当孩子做的好时,不要吝啬鼓励;

设定一个每日计划表,带着孩子一起遵守;

帮助孩子找到喜欢且愿意专注的事情,比如体育运动、乐器、绘画等;

设定几个可达成的短期小目标,如可以完成功课、不和老师顶嘴、和同学好好相处,不打同学等;


  • 家长也可以多和老师沟通,建议老师一起配合进行行为治疗:


调整孩子的座位,坐在前排离老师近的地方;

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课堂功课;

当孩子开小差时老师悄悄提醒;

帮助排除环境中可能干扰孩子专注力的因素;

当行为干预没有短期见效时,我们有可能会感到受挫、甚至出现焦躁、不耐烦,这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家长不要把过于波动的情绪传达给孩子,不要训斥、不要硬来。多尝试一些行为干预小技巧,如正性强化(做得好多鼓励)、暂时隔离法(让孩子一个人静静)、反应代价法(出现不当行为时取消奖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