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吃了就拉?
生活中,家长常常会发现宝宝存在吃了就拉、边吃边拉的现象,并担心是不是生病了。
其实这种现象大多数都属于生理情况,少数才是疾病表现。
宝宝的排便机制与成人有不同
首先,食物从进入消化道到粪便排出,这个时间的是非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是不一样的。
-
母乳喂养的宝宝平均是 13 个小时
-
奶粉喂养的宝宝平均是 15 个小时
-
成人平均是 18~24 个小时
其次,大肠是通过肠蠕动来排空肠道,把粪便推进直肠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相当敏感,当压力到达一定阈值(即最大值)的时辰(不同人阈值不同,平均相当于粪便量为 25~50 ml),就能引起便意,诱发排便反射。
宝宝的阈值一般低于成人,由于婴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经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大便次数多于成人。
最后,在可以上厕所的情况下,人体的排便反射会把粪便排出体外,假如条件不允许,懂得控制排便的成人和大孩子就会有意识地抑制排便。
但对于婴幼儿宝宝来说,出现排便反射,就会结束排便。
宝宝吃了就拉的生理性因素
1. 进食后大肠会快速蠕动
从我们闻到食物的气味、咀嚼、吞咽,消化系统就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食管蠕动、胃蠕动、小肠蠕动、大肠蠕动)。
闻到香味肚子「咕咕」叫,就是胃肠蠕动发出的声音。这些蠕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让大肠中的食物残渣和粪便推向直肠。
其中有一种「动作幅度很大」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进行地很快而且前进地很远)。集团蠕动最常发生在吃东西后 60 分钟内,更早一些的集团蠕动可以发生在吃东西后 5 分钟左右。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55249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