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泛灵心理”吗?家长学会行使孩子这一特性,教育事半功倍

你知道什么是“泛灵心理”吗?家长学会利用孩子这一特性,教育事半功倍

闺蜜最近这段工夫非常焦虑。

她发现女儿总是一个人自言自语,走到那里都会对着空气说话。

一开始她觉得可能自己陪女儿太少了,女儿在冒充自己和爸爸妈妈说话。

但是当她问女儿为什么要对着空气说话时,女儿却说,由于她的好朋友在这里。

这个回答让闺蜜感到毛骨悚然,让她感觉自身的生活仿佛和一些恐怖片的桥段重合了。

不管闺蜜如何劝阻,女儿都保持着和空气说话的习气,以至于闺蜜连续做了好几个晚上的噩梦。

相信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对着气氛、玩具说话的问题吧?

有些家长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家孩子的心理出了毛病,还有些家长会感到是不是自己家里“不干净”。

其实大家多虑了,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举措,原因在于“泛灵心理”。

“泛灵心理”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一种孩子心理现象。

处于三四岁年龄阶段的孩童,会把身边整个的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

并且会把这些事物当成自己的伙伴,并与之举行交谈、玩耍。

这是一种孩子特有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并不是什么不好的心理问题,更不是什么灵异事件。

这种孩子特有的心理现象,对于家长教诲孩子其实有着很大的帮助。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这一特性,来造就孩子的同理心。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东西都是有性命的,都是拥有情绪感知能力的。

当孩子在墙壁上随意乱画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你这么做,墙壁会感到很沮丧很难过,你应该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伤心吧?

当孩子随意攀折花草树木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这么做,花卉和树木会疼的,他们也会像你一样哭泣、感到委屈。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孩子会拥有更强大的同理心,往后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更懂得换位思考,照顾他人的感受。

其次,家长也可以通过这种心理,来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家长不要“戳破”孩子的幻想,不要告诉孩子这些东西是没有生命的,并不是真正的朋友。

家长反而要鼓励孩子,多和这些“朋友”去沟通、交流。

在孩子和玩具、空气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而且孩子喜欢和无生命物体沟通交流,也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内心的动态。

你知道什么是“泛灵心理”吗?家长学会利用孩子这一特性,教育事半功倍

一位妈妈就告诉孩子,其实每一个玩具都是小精灵,都能够帮你解决问题。

于是孩子越发喜欢对玩具说话,向玩具倾诉内心,妈妈也从孩子的自言自语中了解到了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在父母的参与和积极干预下,泛灵心理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给这些玩具赋予一定的“身份”和特征。

比如鼓励孩子给“朋友”划分职业,让孩子去问问“朋友”他们是做什么的。

当孩子说这个“朋友”是警察、花匠等其他职业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让他们说出这些职业的特征,以及为什么这个“朋友”是这个职业。

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和孩子的“朋友”做游戏,在过家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让孩子变得善于去思考,并且养成乐于动手的好习惯。

泛灵心理不仅是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更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种人生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如果父母能够采用合理的方式,利用这一心理的特性来教育孩子,那么就能够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了。

版权提示:原创文章,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5424922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