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频发跳楼,管教青春期娃儿的界限在哪里?

青少年频发跳楼,管教青春期孩子的界限在哪里?

11月2日,扬州14岁男孩,因作业问题,与妈妈发生冲突后从31楼坠亡;


9月17日武汉江夏区一名14岁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趁人不留神从教学楼跳楼自杀;


再往前,4月17日,上海17岁男孩,因管束问题,与母亲发生冲突后,跳桥身亡。


这些极端事件引起人们热议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们堕入深思:青春期孩子究竟要如何教育?



01

“我只想死”

这是一个青春期女孩在咨询室的吐露。


起初来到咨询室,只是简单的叙说自己近来的饮食起居,夹杂着些心情起伏的描述,偶有语言上流露出对于父母的些许愧疚,可是语气都比较平淡。后面说到了现有的一些不适,在不断探索内心的过程中,女孩儿终于忍不住流了些眼泪,说:“我恨ta们,我不开心,我只想死。小时候我的腿上青一块紫一块,我不能穿裙子。现在我的胳膊上有割腕后的缝针,夏天不能穿短袖。”


不难看出孩子内心的复杂与挣扎的痛苦。


早期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都会被堆累到青春期,用“叛逆”的形式加倍奉还。



02

父母要改变教育模式,重视早期性格培养

孩子的叛逆行为和青春期有关,但同时还和孩子6岁之前的教育有关,很多家长觉得孩子6岁之前特别乖,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上不成问题,但恰恰是家长认为没有问题的这个阶段,没有给孩子立规矩。


现实中,我们的家长往往搞错了一个顺序:小的时候拼命的钟爱,等到最容易叛逆的青春期,偏偏眼里揉不得沙子。


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角色,应该从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成陪伴孩子成长的陪伴者。陪同,就意味着以孩子为主,父母处于非主导地位;就意味着一种无言的支持和认同,意味着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叛逆问题,既提醒家长要及时转变教养角色,也提醒家长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误所在,是家长改变教养方式的重要契机。




03

慎言和共情,是这个时期最好的沟通方式

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时,往往会使用一些责备、批评的语言,如许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会让孩子感到他们不被喜爱和尊重。


比如:

就你现在这样,长大了还想当作家?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不好好进修,对得起谁?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这次考了全班第三,再看看你,比上学期还退步了一名。

你再玩游戏,我就把手机充公,听见了没?

别让我发脾气,等你爸回来教训你


某课题组曾对 1000 名中学生做过一项家庭教育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你最不喜欢妈妈的哪种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有 550 名学生选择了「唠叨」。可以说,「唠叨」很可能是引发青春期男孩叛逆的一大因素。


学会慎言,是不说孩子的缺点,毕竟青春期是有孩子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变化,即便孩子做的再怎么糟糕,学会点到而止即可,学会忍管住自己的嘴。


共情,是认同孩子的感受。青春期的孩子在不断寻求自我、寻求独立,对于这一点家长应有思想准备,并要充分认识。成熟的父母先了解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引导TA如何正确地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而不是专注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上。每个不良情绪背后都有不被满足的需求,同样的,青春期孩子有意而为做出不合常规的举行,一定是其内心存在焦虑。



04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失控时,要学会求助

对于休学、自残的青春期孩子,有些家长最初遮遮掩掩,不敢告知于人的羞耻感,以及孩子们感觉到自己不被父母所接纳的愤怒和痛苦,只会让孩子越陷越深。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同,原生家庭的印记的确会存在,如果可以,还是要尽早寻求专业的帮忙,在成长过程中矛盾冲突的及时解决,会比出现开头的“故事”要好很多。




或许青春期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作为从青春期走过的我们,肯定希望父母是这样的: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请求;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柔软,少一点强硬。


(本文来访者信息经过了伦理处置惩罚,请勿对号入座)


青少年频发跳楼,管教青春期孩子的界限在哪里?



免责声明

本文由唯嘉儿科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审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需要同医生讨论和咨询。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5524815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