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走到这一步?专家:青少年情绪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
成都49中一名16岁先生近日坠亡
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5月11日晚
记者连夜采访
学校、教育局、公安部门、家属等
多方关键人士
试着还原事件来龙去脉
监控记录还原成都49中一学生小林坠亡前活动轨迹
孩子为何走到这一步?
12日上午,记者在成都49中学附近的一家酒店见到了小林的父母,十多名亲友陪伴着他们,房间内笼罩着悲伤的情绪。
成都49中学对外交流中心主任汤小林告诉记者,小林是49中(枫林校区)高二年级的住校生,学习成绩优异,高考估计可以上一本线。
事发后至今,小林的父母仍然无法面对儿子已经离世的事实。“我上周末去接孩子,孩子还主动跟我说这次考试考得不好,我问他考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他说是没休息好,其实题目他都会做,还让我放心,这又不是高考,高考他会考好的。”小林的妈妈鲁女士哭着对记者说,她跟小林说妈妈相信你,不会给你压力的。
“出事当天,我和孩子还讨论了暑假去哪里旅游,我从学校离开的时候,孩子笑着跟我说‘拜拜’,怎么才两个多小时就出事了。”鲁女士说,孩子成绩不错,性格开朗,平时住校,周末她接回家时一般都是有说有笑的,孩子对学习也很自信,有自己的规划,之前没有发现任何异样。
事发后,警方走访调查数十名学校师生后了解到,小林在学校与他人关系不错,未发现其在学校内与老师、同学存在矛盾或受到体罚、辱骂、校园欺凌的情况。事后,警方在小林的随身物品中找到一张写给一位女生的纸条,通过技术比对查明系小林本人书写。
汤小林说,枫林校区建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了2名专职心理老师。初、高中新生入校时,学校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小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但警方通过调取小林生前使用过的手机数据发现,去年6月,小林和好友在QQ聊天中写道“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今年5月,他用QQ号转发给朋友的聊天记录中有自我贬低的言论,表现出自我否定、多虑的情况。一些学生在警方调查中反映小林平时性格相对内向。
官方通报中称,成都49中学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类似此事件的自杀、自残等悲剧时有出现。
青少年压力来自哪里?
在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间副主席朱永新看来——
学业压力大、考试过多、排名过量
父母担心下一代失去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机会等
都是造成学生情绪问题多发的原因
太原市第十二中学心理教师王宏认为——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与
作业量、学习压力和亲子瓜葛的紧张程度
成正比
山西省怀仁市峪宏中学心理教师贾晓雅——
孩子正值青春期,需要额外的关爱和理解
但有些父母忙于工作
或成立了新的家庭,对孩子们缺乏关注
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面对这些沉重的压力,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却有限,往往无法自我纾解。家庭本应是最好的缓冲和后盾,但局部家庭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平等、坦诚的交流,孩子无法从家人身上获取力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而来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城乡发展的差异、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压力和竞争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等问题,这些快速的社会变化导致青少年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家庭带来的较高的学业要求,父母忙于工作导致孩子的情感被忽视,甚至出现被虐待的情况,以及孩子童年期经历、不良境遇等,都使得青少年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增加了。
青春期高发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江苏省抑郁症诊疗中心副主任王纯认为——
因为青春期
就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
也是冲动性表现最突出的时期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的直接、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身体,但不以自杀为目的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故意伤害自己,反复伤害自己,但是并不是以自杀为目的,这个行为就是非自杀性自伤。
在我国精神科就诊的患者中
13-17岁发生率最高(15.9%)
18-22岁其次 (13.6%)
其他年龄段较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情绪健康发展报告(-)》显示——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其中重度抑郁为7.4%
从小学到高中
随着年级增长
抑郁检出率浮现上升趋势
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缺乏一些情绪应对的技巧,又恰好学习到了这个行为,可能会把这种举动当作缓解情绪的方法,比如一旦内心很痛苦,他就用身体的痛苦来掩盖内心的痛苦。
另一个方面,有的孩子在面对高期待时容易出现自责,“觉得为什么我就不能让父母骄傲,为什么我就做不好呢?”这些孩子会因为自责而自我伤害。与此类似的另一大问题应对方式,是网络成瘾。一般男孩子倾向于网络成瘾,女孩子多见自伤行为。
对心理问题风险较高的孩子
提前进行干预和防控
效果是不是比较好一些?
王纯认为——
对
青少年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
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关于促进和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部分,具体谈到了预防措施,比如开展教育,让每个家庭都重视孩子心理健康。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中,列出了6类措施——
■ 学校要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
■ 对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
■ 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子女,开展家庭关爱教育、辅助成长;
■ 对一般不良行为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和批评教育;
■ 对疑似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教育部门要指导家长陪同学生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 对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教育部门应当协助家庭和相关部门做好心理服务,建立健全病情稳定患者复学机制。
以上这些措施里提到的“对象”其实就囊括了高危人群,要重点关注。
家庭+学校+社会
合力为孩子筑起心理防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邓红认为——
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总量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针对性不强,难以起到实效。
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应引起高度重视
加快补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短板”
家庭:关注孩子心理
可以在家长课堂、社区培训中邀请心理专业人士,对家长进行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教育。
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要让孩子多参加同龄人的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减少孤独感;还可以多参加体育活动,让孩子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
学校:加强责任意识
在学校层面,管理者要有远见和责任意识,将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到位,做到专职专用,同时建立心理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学校和医院加强对接,在青少年出现严重心理疾患需要转诊和专业治疗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科学干预。
社会:营造“淡定”氛围
整个社会要营造更加公平宽松的环境,消除“不上名校就要坠入社会底层”的恐慌,改变消极、内卷的社会心态。
更多精彩
» 最新!全国人口14.1178亿!受教育程度人口数据有哪些变化?
» ”这就是好人的样子!“86岁老学长回校,学生秒变追星族!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011323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