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晚上好。我是谢刚,在美国加州从事学校心理学职业,主要负责教育心理的测评、诊断和咨询工作。在工作17年中的1000多案例里面,大于85%的都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而造成的学习问题。
所以,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跟人人分享工作中的观察,探讨一下怎么样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在结束后能记住一到两点,有些启发,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我们做学校心理学工作的,第一步都是做测评。当孩子在进修上有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工具是智商测试。
所以,当初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找到了预测学习的最简洁的途径。通过两个小时的智商测试,我可以把孩子的能力,哪一个地方弱,哪个地方强,全部给家长列出来。可很快我就发现,很多孩子在智力上没有任何问题,在班里却学不好。
我曾在业余时间帮一家心理公司做智商研究,碰到一个七岁聪慧过人的小姑娘,一对一智商测试结果高达140以上,同龄娃儿里这样的小孩不到1%。父母却提到她在二年级的班上常被老师批评不专心。
我立刻断言:“她肯定什么都懂,老师讲的东西对她没有吸引力。智商这么高,跳级啊!”但父母兴奋地找到学校时碰了一鼻子灰:“跳什么跳?二年级要做的功课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呢,转到三年级肯定跟不上!”现在想想,自己对智商的盲目崇拜真的很惭愧。
后来发现,智力会帮助学习,但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只是一方面。学习的“硬件”,比如记忆力,理解力,词汇量等,其结果容易看得到;但无形的“软件”,影响着硬件能发挥到什么程度。
近五六十年,教育心理学界的研究,特别是很多关于双胞胎的研讨发现,智商的75%左右是由基因决定的。
美国的特殊教育法规定:每三年要对所有有特殊教育的孩子进行复测。我在工作中有机会每三年重测同一个孩子,这17年中有200多例是复测,6岁、9岁、12岁、15岁智商的尝试结果确实非常一致,差距上下浮动不超过25%。
可是,同样智力条件下的孩子,最后学习成绩能够达到的水平差别太远了,这就是后天的软因素决定的。
后来慢慢发现,美国小学的成绩单关于“行为、学习技能”等软因素的内容占到每学期考校标准的40%左右,还有校区把标题直接换成“成功的习惯”,其重视不无道理。
美国学前班(kindergarten)的成绩单中包罗:
Stays on task/attention is focused
Completes and returns homework
Displays effort and uses time effectively to produce quality work
Approaches challenges using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Actively engages and contributes to learning
Asks for help when needed
Organizes self and uses time effective to produce quality work
Demonstrates effort in academic work
Demonstrates independence, perseverance and initiate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而品质又对生活的道路起决定性的作用。学习不是到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就结束了,它是一生的旅途。
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教育,是学校里教过的知识都忘掉后,自己还保留的东西。”
-
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期间的知识还能记住多少呢?
-
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现在、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影响最大的、留下来的是什么呢?
在这里,我稍微总结一下,教育心理学在过去五六十年研究到底对成人以后的成功、成就影响力最强的因素在哪里,除了我们在媒体中常常看到的坚毅、自控力、热忱等以外,还有乐观(Optimism)、好奇心/求知欲(Curiosity)等等软因素。
哪些因素影响学习呢?根据自己的观察,我分享以下三点。
习惯和品格的形成确实受孩子天生气质的影响,其中包括适应性、挫折承受力、注意力等。还有孩子学习的能力特点,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了解、接纳,并因材施教。
确实有孩子天生责任心强、做事有恒心、遇到困难心态更积极乐观。但品格的可塑性,比起记忆力、理解力等认知能力因素强得多,这些习惯的可塑性很大。像智力这些硬件的因素上下浮动不超过25%,但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品格和习惯的养成有50%是可以在后天提高的。
有些家长告诉我,孩子在六七岁时就已经开始出现厌学的现象——这个阶段是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最强的时候,怎么能厌学呢?那一定是学习的内容跟孩子的学习能力特点有很大的差距。
传统教育模式比较强调听力理解和处理能力,但很多孩子需要其他的学习方式。
-
-
65%左右的人天生需要一些视觉的帮助,像学地理需要画个图像,才能记得更清楚。
-
还有大约5%的人需要通过触觉来学习,需要动手做才能学习的效果最好。
这17年我观察发现孩子确实各有天赋,能力特点和传统教育的要求,以及父母的期待常常不吻合,需要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多观察和接纳孩子。教育是要以长取胜而不是以短取败,花很大心力去教,不如用心去观察,先找到孩子的特点在哪里。
可以在孩子六七岁以后,试着说一个两步的指令:请把这本书给爸爸,然后帮爸爸倒一杯水。看看孩子是不是能在不重复的情况下做到,这是一个正常的听力理解的发展过程。如果遵守这两步的指令有困难的话,那在学校课堂上的理解就有困难。
很多家长可能看过下面这个学习的金字塔,Lecture是讲座这种形式的学习,不到10%的孩子会吸收的比较快,50%以上的孩子会在与别人讨论的过程中吸收理解的比较快,90%的孩子在重复教给别人的过程中他会吸收理解的最好。
据我的观察,学习上多少有困难的孩子,每个班都会有20%左右,真正达到学习障碍诊断标准的学龄儿童有5%左右,而且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并没有办法改变有学习障碍这种现象。
提供特教服务给这些孩子,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认知能力,只是换一种方式去教。阅读理解有障碍的话,听力理解也许很强,那家长就把课文在家里读给孩子听,在学校考试时,就把试题读给孩子听……
这些都可以缓解对学习的影响,帮助孩子不会对学习有负面的态度,不会厌学,如果因为学习方式或教学方法与孩子的特性不一致而造成了孩子厌学,那影响就是一生。
>>>>有的孩子开车出去,对地图、路线记忆特别好,说明空间思维发展好;
>>>>有的孩子听一下曲调,就会记下来,那他的音乐思维就发展得特别好;
>>>>有的孩子词汇量特别大,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那他的听力处理能力就特别好。
哈佛心理系教授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指出孩子除了广为智力测试和学校教育认同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还有多种其它智力的存在: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孩子的天生特点非常不一样,希望我们能完成做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点,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道路,这对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精神、注意力等才会高度集中。
正常情况下,五六岁的孩子只能够参加指定课堂活动5-10分钟,特别是如果他们觉得无趣、或者很难让他们在不具备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完成的任务。
一些研究表明,使用儿童的年龄作为一般起点分钟,可以判断他们能集中参加任务的时间:5分钟对应5岁,7分钟对应7岁等。如果是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六七岁的儿童维持注意力长达30分钟,已经是最佳状态了。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电子产品对注意力的影响。在美国有个研究对2600个孩子跟踪调查,发现他们在2岁的时候在电子产品上花费的时间,对7岁的时候的自控力、条理能力都有影响。
>>>>每天按时休息、保证规律睡眠,睡眠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
>>>>预习和复习,了解一些内容,更容易跟得上老师的讲解。
>>>>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一些工具来帮助孩子,比如计时器、记事本。
当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的时候,我们的测评第一个就是要测一下孩子在阅读、数学和写作达到了什么程度,那现在的作业要求是不是太难?很多时候这是造成孩子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原因。
逃避、拖延都是孩子的学习内容和他的水平不相符所造成的,如果有这样的现象,那就需要孩子在课后补一下缺失的基本内容。要不然上课听不懂,作业做不出来,那长期的这样下去,孩子厌学就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其实,我害怕孩子专注力差一点,也不怕暂时成绩不太好,最害怕他们没有求知欲。
跟他们说:“你钢琴弹得不错。”“那是我妈让我弹的。”;“你棒球打得不错。”“那是我爸爸让我学的。”
孩子也许在小学期间暂时有一些成就,可是问到“你自己喜欢什么?”就不知道。八九岁的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是最可怕的。学习的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是孩子的无价之宝。
不管学什么,钢琴也好,阅读也好,数学也好。孩子越往上,经历的困难就越多,越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前进。那经历困难时是继续还是放弃呢?学习习惯就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也是影响自己的智力能够发挥到什么程度的一个软因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韦纳博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人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解释对情绪和动机的影响,发展了成就归因理论。一个人对自己为什么成功或失败的看法或归因,决定了他会为将来的活动付出多少努力。当过去的经历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对未来成功的期待时,这种归因系统就让人更愿意去做类似的事。
孩子为什么喜欢学习?我观察了很多喜欢学习的孩子,都是因为学习的过程给她带来了成就感,而且在学习中与家长和老师的互动中,加强了健康的人际关系。
成就感和人际关系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相反,如果这两个心理需要达不到,孩子则会逃避学习。
斯坦福心理系教授杜艾克博士研究内驱力35年,她提出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给他们去热爱挑战,感受找到失误原因的乐趣,享受努力的过程,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她建议父母注意观察孩子被什么所吸引,并及时表扬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如果这个过程接收到的只有打击,孩子很难有强烈的求知欲,看到学习就害怕。以后上学的时间长着呢,我特别难受就是听到家长说六七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厌学了。
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情绪和态度受什么样的“理念”左右?一方面有基因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环境。
美国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得失观”在8岁左右开始形成。
>>>>孩子在成长中常听到和看到的父母对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
>>>>早期生活中有负面事件反复发生,如亲近的家庭成员在自己幼年离世、父母失业等。
杜艾克博士做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她反复把这个实验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现最后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努力的过程常常被肯定,常常被鼓励的话,那孩子在面对困难的任务的时候,就更愿意去尝试,愿意去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在象棋上也非常的明显,因为象棋正式的比赛,一场棋赛六个半小时,如果孩子只是为了赢的结果去,这六个半小时就会非常痛苦。可孩子要是喜欢下棋的思考过程,就会觉得这六个半小时很享受。
所以,学习上也是一样,学习上孩子犯的错误是暴露给我们他需要再继续学习的部分。
但是,他努力的过程要常常被家长所肯定,类似“你做的笔记很详细”;或“你昨天晚上花了很长时间把这章的内容都复习了,对今天的考试确实很有帮助”。
这样的认可,会让孩子在将来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更愿意去付出自己的努力,更加有上进心。这个是常常强调过程的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心态》(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是杜艾克博士的书,家长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成长的心态。
>>>>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是否嫉妒并失去自己前进的动力;
这些都帮助家长来调整好我们自己成长的心态,才能够帮助孩子拥有成长的心态。
刚才提到了对成人成功的预测力最强的一个因素是坚毅(Grit),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恒心。恒心加上热情,对这个事情不光有热情,而且有愿意付出努力的习惯。
宾大心理系教授达克沃思博士是研究“坚毅”的一位著名专家。她说到现在为止,教育心理学界发现唯一一个可以培养人坚毅的方式就是是否具有成长的心态。
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多看到孩子好的地方,多夸他们付出的努力。不要用成绩的高低来决定自己对孩子的态度,这样会打击他们前进的动力,对学习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对于培养的过程,她建议不管学什么,孩子一定要根据兴趣坚持一样爱好,从小学一直坚持。
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最后一点影响学习的因素是,外表可以看到的行为习惯。其中,特别是时间管理、责任感、条理性、自控力,对学习有关键作用。
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更有学习的动力呢?
>>>>如果没有兴趣,他自己至少有这个信心,有这个成就感能够学会,那他也会有动力。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做的事情、自己的行为,与成果有直接的关系,他看到我自己努力一下,自己的进步就比较快,这样孩子也会有上进心。
>>>>最后是人际关系,如果他的朋友学习都很努力,那他也愿意学习努力,因为这对他来说在人际关系上是奖励。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孩子的两个基本需要,做事情能够带来成就感或是健康的人际关系,那他都会在学习上更有动力,在学习上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家长问道:“孩子小学1年级,办事情比较拖沓,尤其是写作业,特别慢。感觉他心理压力很大,7岁的孩子,他一直在纠结不想写,不愿意写,溜号,望天,手里拿着玩具摆弄……10分钟的作业,要写一个多小时,对学习没有兴趣,该怎么办呢?而且孩子坐不住,总在动来动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心里长草,静不下来。“
后来我发现,有一样事情孩子特别热衷,就是乐高,除了乐高,其他什么事情都坚持不下去。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对读写的要求就比较高,听力理解也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较强调的一个技能。可是当一个孩子最擅长的是动手能力(这样的孩子大概占5%),他的学习方式就需要动手,通过触觉学习效果最好。
学习本身对孩子比较困难,所以他们拖拉写作业,总是逃避,都是正常的现象。
读写的作业给他带不来成就感,相反,带来的是种挫折感。因为学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写作业也比较慢,他在学校里也许因为完成不了作业,老师有一些不太积极的反馈,那孩子就更有挫折感了。学习本身变成了带来挫折感的事情,那他肯定对学习失去兴趣。
这个孩子的能力特点是什么?我们要先看一下,喜欢动手操作,喜欢乐高,那就从他喜欢的事情上来调动他学习的兴趣。
阅读上,我们可不可以去找一些关于乐高的书?说明书也好,其他的书也好,让孩子看到后知道阅读是自己吸收有用知识的一个途径,可以多看一些这样的课外书。
他喜欢动手操作,是不是不符合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的教学方式?也就是侧重孩子的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
要鼓励孩子去参加他擅长的活动。告诉他赶快把作业6点前做完,做完之后,我们好6点半去上乐高课。如果学习对他来说比较难,那就采取孩子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做作业。比如数学,能不能用乐高来做计算题?
这些都是结合孩子的长处来帮助孩子对学习更有兴趣的一个途径。不然的话,一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候就已经有这样的学习习惯,长此下去,对学习会越来越逃避。
给孩子一些工具,让孩子在学习的习惯上更加有效,孩子对学习也会更有成就感。记忆方面,学习理论曾经研究过,早上刚起床的半个小时,还有晚上睡觉前的半个小时,人的记忆力会比平时多大概30%,把需要记忆的东西移到这两个时间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固定的时间来做作业。有的家长告诉我,这个孩子9点以后才开始做作业,做到12点,拖拖拉拉,影响了睡眠。那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孩子3点放学,但9点才开始做作业呢?这就是行为的习惯没有养成。写作业一定要有固定的时间,特别是小学的时候。
养成一个习惯。放学回到家后,先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不一样的事情。因为在学校里面,大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是跟阅读和数学逻辑相关的,那么调整一下,也许就是听听音乐、打打球,也许是玩一下橡皮泥,转移一下大脑活动的区域,降低疲劳。这之后养成习惯,在吃饭以前也好,吃饭以后也好,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做作业。
学龄儿童的家规要跟孩子一起商量着完成。你可以问一下孩子,你觉得我们吃饭以前是先做数学还是做阅读呢,吃饭以后我们再做另外一部分。这样就可以把作业分开,使孩子做作业的时间不至于特别长。
对于注意力不是特别专注的孩子,能够提供一个小的奖励。喜欢跟爸爸出去打球,那就在数学做完之后,我先出去跟爸爸打十分钟的球,然后回来吃饭,吃完饭我们再来做其他的作业,这个对孩子都是动力。
好的习惯养成确实需要时间,坏的习惯养成非常快。因为坏的习惯跟孩子的天性有关,大部分的孩子想要知难而进是比较困难的。睡前读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建议大家要从小养成,这就要求小的时候爸爸妈妈陪着一起读书,等孩子自己能读书了,让孩子读给我们听,这样孩子也比较有成就感,也养成了一个阅读的习惯。
家长要以身作则。我们如果本身爱学习的话,常常读书,那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觉得书是很好的东西,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也就水到渠成了。
行为的后果,被奖励还是被惩罚,也是孩子是不是继续发生这个行为一个关键的因素。
如果孩子他的作业没做好,父母替他做了。这样的话,孩子下次遇到困难,他一定会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逃避,永远都学不会学不好。这个行为会反复出现,因为这个行为被奖励了,他一抱怨头疼,就有别人来给他做作业。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为什么孩子要上学,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培养出他优良的品质。
要在家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时间管理的习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小学的时候晚上10点一定要开始睡觉了,如果10点前没做完作业的话,就要熄灯了,第二天作业做不完,成绩受影响,交不上去,要承担这个后果。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第二天的时候,孩子会更加用心,要把事情在10点之前做完。
所以,孩子在学习上、自律能力、自控能力、时间管理方面,犯错误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孩子自控力这部分大脑的发育是最晚的,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孩子预测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如果能够正确看待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犯的一些错误,那我们就能更好地帮助他为将来的成长而学习,我们管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起到一个教的作用,能让孩子掌握这些优良的品格和习惯,千万不要惩罚正常但是不正确的行为。
很多事和天性、年龄的发展阶段也有关系。七八岁的孩子,让他分心的事情非常多,坐不住,特别是男孩子,这非常正常,虽然是一个不正确的行为。
我们帮助孩子,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而绝对不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感觉。有的家长告诉我,他按时做作业,有条理,那不是应该的吗?我们为什么要表扬或者鼓励呢?
如果他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你不去及时地表扬他努力的这个过程,一旦孩子做错事情,马上就给他很多负面的注意力的话,那他怎么能够重复发生好的行为呢?
孩子重复发生的行为,都是常常得到关注的行为,他付出了努力,家长看到了,他坐在那里努力学习,这个过程如果能够常常被肯定,他才愿意在下一次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更愿意付出努力。
所以及时地反馈好的行为,是孩子能够继续产生这个好行为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其实,孩子跟我们在一起的18年的过程中,其中12年、13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最终希望孩子学到什么呢?我们真正影响孩子什么呢?就是他言行的记忆。这个记忆,包括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看待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失误失败,这些都会内化成孩子性格中的一部分。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帮助孩子感受到和父母、老师之间的亲密的关系,感到自己受尊重,有归属感的话,孩子上进心的基本心理需要就得到满足了,他就更愿意去实现自己的潜能。
如果我们同时还给孩子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潜力,能够根据他的能力特点帮他找到获得成就感的活动,在学习中带来更多的成就感的话,那孩子对将来的学习就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了解孩子、帮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看到挫折和挑战的时候不灰心,更愿意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努力,另外加上行为习惯,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造成了孩子到底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天生的能力和后天的培养,就像长方形的长和宽,一起决定着它的面积。
希望在这次提到的三点,能够对您有一点启发,并真正在生活中帮到您和孩子。
主讲人-谢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学校心理学博士。起任职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市(Fremont)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学前儿童到高中生的教育心理测评及咨询、行为管理、教育方案的设计等工作,其亲子讲座广受旧金山湾区华裔及国内家长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