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真题专项练:文言文阅览专题(2)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真题专项练:文言文阅读专题(2)







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讲授视频汇总(第2版)
统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学问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第2版)
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讲授视频汇总(第2版)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讲授视频汇总

统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讲授视频汇总(第2版)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
战疫热点丨2020年语文写作最新素材积累及范文详解话题合集
统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202211月整理)
统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202211月整理)
统编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202211月整理)
中考语文知识汇总(202211月整理)
班主任、家长学习资料汇总(202211月整理)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汇总(202211月整理)



(点击标题文字,即可查看文章内容)





大家好,最近很多读者说收不到伊人频道的推送,那是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时间线被打乱了。「星标」伊人频道,就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公众号推送的优质文章啦。具体操作只有三步:
1.点击文章标题下面的蓝字“伊人频道”;
2.点击右上角的“”;
3.选择“设为星标”。
点击下面的公众号名片,阅读更多美文

【辽宁盘锦卷】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史可法,字宪之,以孝闻。可法廉、信,能与下苦劳。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当是时,清兵已取山东、河南北,逼淮南。旧城西门险要,可法自
守之。作书寄母妻,且曰:‚死葬我高皇帝陵侧。越二日,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
城遂破。可法自刎,未果,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
(选自《二十四史》,有删改)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人皆有之         往送之门(《富贵不能淫》)
B.由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士不饱不先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D.遂被执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越二日,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1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5 分)
(1)【甲】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什么?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什么?(1分)
(2)【乙】文中写出了史可法的哪些品质?他的行为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观点?(4分)
【答案】





【北京卷】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12-14题。(共8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于我如浮云。”
(《述而》)
1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达官显      B.洛阳纸      C.物以稀为        D.春雨如油
13.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14.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②              ”。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12. A(评分:2分)
13. B(评分:2分)
14. 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评分:每空2分,共4分)
【山东东营卷】
(甲)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乙)
①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②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④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⑤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餔,吃。啜,喝。糟,浊酒。醨,薄酒。②胶西,指密州,今天的诸城市。③蔽采椽之居,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④比,连续,常常。登,丰收。⑤苟全,大致完备。⑥庶几,表希望或推测。⑦卢敖,秦时人。遁,隐居。⑧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瀹(yuè),煮。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改任密州太守,勤政厉为,密州政局初定,于是修葺园圃北旧台一新,并作文记之。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
④南望马耳、常山               南:
11. 分别概括两文所体现的“忧乐观”并说明其由来。
12.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10.①迫近;②因为;③任知州;④向南。   
11. 甲文的忧乐观是“先忧后乐”,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来;乙文的忧乐观是“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从“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而来。   
12.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借景抒情,对比手法。
【湖南省永州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将军宜枉驾③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10.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有千里马           B.故/虽有名马
C.将军岂/愿见之乎         D.不可屈致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
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                    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12.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1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6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2)由是先主遂诣亮。
译文:
【答案】
10.B 11.A 12.C





【江苏泰州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
【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顾(     )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④乃记之而去(     )
8.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
A.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D.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10. 翻译下列句子。
(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1. 【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
【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答案】7.   ①    ②回头    ③参差不齐    ④离开
8. B
9. 父叔辈/张灯/龙山
10. 1)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
2)(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11. 【甲】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乙】表达了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如:像;
(2)句意为:头也回不得。顾:回头或回头看;
(3)句意为: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差互:参差不齐;
(4)句意为: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去:离开。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中“于”的意思是“在”。
A.对,对于;
B.在;
C.到;
D.比;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父叔辈张灯龙山”句意为:父叔辈在龙山放灯。“父叔辈”名词,做主语,应在“辈”后停顿;“张灯”动词,作谓语,应在“灯”后停顿;因此,断句为:父叔辈/张灯/龙山。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自:从。至:到。灯:用如动词,挂灯。
(2)重点词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忽明忽暗。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文言小贴士】中“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说明人生虚幻,但仍有所留恋。
根据【甲】“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等可知,描绘了父叔辈张灯龙山的盛况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
根据【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前面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此处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结合作者被贬的经历,可知,表达了难以排遣的贬谪之忧。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万历辛丑年(1601),父叔辈在龙山放灯。沿山道路上、山谷里、树枝上,没有地方不挂灯;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水势汹涌,山间到处有灯,灯下到处有席,席间到处有人,每个人都在唱歌打鼓欢庆。所有看灯的男男女女,一进入庙里面,头也回不得,脚也转不得,只能跟随人潮前行,也不知道要走去什么地方,只能随大流。父辈们坐在大松树下的台阶上,也是席地而坐,也在大声歌唱,每天晚上都是在丝竹管弦的声音中,不知不觉迎来天亮。
【乙】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辽宁抚顺本溪辽阳卷】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9~13题。(12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气:精气。实:充实。北:败北,退败。
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望其旗靡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C.战其勇者也          其真无马邪(《马说》)
D.而莫知其方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12.【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9B2分。
10.(1)大国,(它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我)怕有埋伏啊。
或:(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2)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
每句2分,错、漏一处扣1分。计4分。
11,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每断对一处得1分,计2分。
12.①指挥作战,1分;②分析取胜的原因,1分。计2分。
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分;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或:怯勇无常,1分。计2分。
【参考译文】
人没有永远持久的勇敢,也没有永远持久的胆怯。神气饱满则充实,充实则勇敢;神气不饱满则空虚,空虚则胆怯。胆怯勇敢,空虚充实,其由来十分精妙,不可不知道。勇敢的人战则必胜,胆怯的人战则必败。战而获胜的人,是由于他作战时勇敢;战而败北的人,是由于作战时胆怯。胆怯与勇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时变化的,忽来忽去,人们往往不知其变化的方法,只有圣人才能发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和方法。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
【吉林卷】
阅谈下面文言文,完成6–12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滑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鸯,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济《曾国藩家书》)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书序。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中的“君子”则指有官位的人。
D.“缀公卿之后”“四海亦谬称其氏名”中“缀”和“谬称”皆为谦辞。
7.下面句中加点 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B.援疑质理          质:询问
C.媵人持汤沃澈      汤:菜汤
D.右备容臭          臭:香气
8.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谷也。
10.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任选其一作答) (2 分)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四支僵劲不能动。
11. [甲][乙]两文作者均意在“劝学” ,他们“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 (2 分)
12.在读书求学方面,[甲] [乙]两文带给你哪些启示? (3 分)
【答案】
6. A (2分)
7. C (2分)
8.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2分)
评分说明:本题共2分,每处1分。超过两处不得分。
9.我多次挖井却没有水可以喝,是没有(做到)专一的过错 (啊)。或“我挖井多次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一的过错。” (2分)
评分说明:本题共2分,其中的“咎”解释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
10.(1)“大寒”“冰坚”写出天气酷寒,突出抄书之苦。或“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天气酷寒,突出抄书之苦。”或“写出抄书之苦。”
(2)“僵劲”“不能动”形象地写出肢体因受冻而僵硬的状态。或“生动形象地写出受陈之状,突出求学之艰。”(2分)
评分说明:本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 [甲]文现身说法或“以事实为例”或“运用对比手法”等。
[乙]文讲道理或“引用谚语”或“运用比喻阐述道理”或“举例说理”等。(2分)
评分说明:本题共2分,分别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12.酷爱学习,勤奋刻苦,虚心求教(谦恭求教),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有明确的目标,有远大的志向,不慕虚荣,意志坚定,专心致志等。(3分)
评分说明:本题共3分,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启示,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湖北荆州卷】
古诗文联读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游琅琊山记
宋濂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历代山水游记选》,有删节)
注释:①(凉烟白草)苍凉的烟雾荒草。②(颇夥)非常多。③(兵后)战乱后。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志得意满的样子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D.树林阴翳                                     (翳)遮盖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野芳发而幽香
C.行者休于树/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D.醒能述以文者/以光先帝遗德
8.下面对《山坡羊·撞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群山若动,大河有情,作者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格化的强烈感情。
B.一,外写黄河,内写华山,生动表现潼关一带雄奇险要的地理位置。
C.一,前写动作,后写心绪,表现作者对前朝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
D.一,词句警辟,目光深邃,深刻揭示封建社会颠扑不破的兴亡之理。
9.下面对《醉翁亭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全景到远景,再逐层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满寻幽览胜之趣。
B.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
C.文章大量语句用字做句尾,读来顿觉嘴上有醉意,脸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
D.以一字贯穿全篇,表达随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10.下面对《游琅琊山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宋濂一行按当地人指引,先游丰乐亭、醒心亭,再游醉翁亭,最后赏让泉风景。
B.作者记游的是历经元末战乱之后的琅琊山风景,故所见皆衰草凉烟、断壁残垣。
C.文中写自然风光往往雄奇清绝,写人文风景则倾覆焚毁,两相比较令人怅惘叹息。
D.选段以游踪为线,或远跳,或问路,或照清影,或赏题刻,或饮清泉,游兴颇浓。
11.用“/”给《游琅琊山记》中划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案】6A
7B
8C
9B
10A
11.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1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解析】
6.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A.踌躇:想得很多,心里不安或犹豫不定。此处意为陷入思索之中。故选A
7.本题考查词的意义和用法。
A.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
B.都是连词,表并列;
C.……的人/…………也,表判断;
D.介词,用/连词,来,表目的;
故选B
8.本题考查对《山坡羊·撞关怀古》的赏析。
C.“望西都,意踌躇中的西都即长安,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写出了作者看到长安从繁盛到荒凉的沧桑巨变,不由感慨横生。一,前写动作,后写心绪,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而非对前朝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故选C
9.本题考查对《醉翁亭记》赏析。
B.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突出太守与民同乐。
故选B
10.本题考查对《游琅琊山记》理解。
A.宋濂一行按当地人指引,先游丰乐亭、醒心亭,再到天宁寺,然后欣赏让泉,最后游醉翁亭。故选A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为: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
所以,断句为: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1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注意重点词:,跟从;第一个指快乐;第二个是意动用法,以……为乐;第三个是快乐;表转折,但是。
【点睛】
参考译文
《游琅琊山记》
从滁州驿向西南出发,经过平皋后大约三里左右,远远望见丰山连绵雄伟,超出琅琊诸峰。当地人指着说:山下有深幽的山谷,地形低洼,四面都是山,中间有一处紫微泉,是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紫微泉往上十多步就是丰乐亭,丰乐亭往东几百步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就可以进入天宁寺。现在全都废弃了,只有苍凉的烟雾荒草罢了。我听了他的话,为此惆怅了许久。
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做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做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温的。


如果你是语文教师,想和全国各地的语文同行交流,如果你想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考试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后台对话框回复:课件


  

关注公众号,在后台回复关键字,

获取更多语文学习资料:

“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传统文化”“诗词”“阅读”“视听”

“中考”“名著”“班主任”“高中语文”

“其他”“目录”“习作”“课件”

“作文”“合作”


The end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1222031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