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中容易忽视的考点是什么?(全国通用)

中考语文记叙文中容易忽视的考点是什么?(全国通用)

中考语文记叙文中容易忽视的考点是什么?(全国通用)

中考语文当中,阅读中的记叙文是重点也是难点,作为中高考资深全科老师,白教授本期就跟同学们聊聊中考语文记叙文中容易忽视的考点这个话题吧!

首先,同学们要知道中考语文记叙文首要考察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细节,包括段落概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变化段落结构等;另一方面是主旨主题,包括人物形象作者情感

因此中考记叙文每年也就必考以上内容,但是也会可以考同学们忽视的考点,那么这些忽视的考点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积累上予以重视起立,以下是白老师总结的相关忽视考点。

1. 题目线索

有些题目经常不仅是交代主要事件,而且也是全文的线索,例如课内七上的《散步》一文,题目不仅是文章的主要事件,而且也是线索。

因此在中考的关于题目作用的考题中,一些同学会忽视“线索”这个考点,容易失分。必须要重视起来。

2. 明暗双线

明暗双线的考点,在中考比较少,但是不排除不考,在初中课内的文章中,就出现过2篇有明暗双线的文章,包括七下《一颗小桃树》和八上《藤野先生》,同学们可以细细品味一下,以防中考出题,做好全面的知识储备,防止忽视失分。

3. 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可以用在题目上,也可以用在正文上,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口语化,特殊可用当下流行语,使用目的是语言更有特色,时代感气息强,富有生活韵味,语言表达更生动,拉进读者距离,吸引读者兴趣,典型代表是年上海中考记叙文《你妈喊你起床啦》

4. 使用人称

三种人称的使用效果,各有不同,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代入感强,便于刻画人物形象;第二人称,可以引起读者共鸣,更加强调主题作用,便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第三人称,更加客观描述,更为直白和真实,更具备说服力,以及可以更好的展开情节发展,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数,形式灵活自由。典型代表是年上海中考记叙文《你妈喊你起床啦》

5. 借代手法

借物喻情借情抒情借人传情。经常可以作为记叙文的借代手法应用,例如我们七下课内的一篇文章《驿路梨花》和《一颗小桃树》就是两篇典型的借代手法文章,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季节”和“生命力”的借代手法也常见在考题中,以及题目“双关语”的考点,以防忽视失分。

6. 对比手法

对比在文章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代入感,可以使记叙说明目的更加生动,以及情感变化更加丰富,情节发展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突出主题。

对比的手法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包括七上的《植树的牧羊人》,八上的《藤野先生》等,需要同学们针对对比的写作手法,平时多多感受,考上才不会遗漏。

7. 反复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在文章中应用反复的写作手法也常用,在年上海中考记叙文《十七岁的单车》,当主人公刘伟离家出走后,父母亲多次掀开锅盖查看母亲期待孩子回来

留的饭是否热的重复场景,正是想说明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的表现,为下文主人公的回家和解做好情节铺垫。

8. 正话反说

这种手法,不多见,主要表现特殊类人物时采用,例如有篇阅读名为《“怪人”吴老太》,看似“怪”字是贬义,文章叙述完实为褒义,正话反说,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表达效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 先抑后扬

这种手法,不多见,主要需要曲折的情感变化,以及相互了解,突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需要,有一篇阅读文章《后妈也是妈》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作。

先抑后扬的手法,也可以用在同学们平时的写作上,可以达到很好突出人物形象的生动效果。

10. 过渡段落

一般中考记叙文的段落比较多,一般都会有过渡段落存在的,可以是承上启下、插入解释(插叙段)、铺垫下文等作用,同学们不要忽视这个考点。

11. 年代人物

有些中考记叙文的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很特殊,可能是距离现在年代久远,以及人物不常见,所以导致同学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难以下笔或者很难用合适的语言去描述,那么就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积累一些有年代感的文章,有目的的去了解那个过去年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例如近代、长征、30年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初期等。其实我们的课内文章也有类似的文章,包括八上的《藤野先生》(近代)、八上《老山界》(长征)、七下《老王》(30年代)、六上《灯光》(解放战争)、六上《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战争)、七上《秋天的怀念》(文化大革命)、七下《一颗小桃树》(文化大革命)、七下《台阶》(改革开放)

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时候,要特意积累有各个年代特征的各个人物形象,以防考试出题。

12. 现实题材

一般中考记叙文主要是围绕人物的“真善美”去叙述的,但是个别中考另辟蹊径,考察了我们现今社会的一些现状,可以说道理也可以针砭时弊,例如年上海中考的《酸橙》,以及年的《列车上》,一篇讲道理,一篇针砭时弊。

所以需要同学们也要一定了解社会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知识面和眼见更宽一些,才能对现实类题材的考察主题有所准确把握。

13.作者情感

特别在回忆性的记叙文当中,一部分同学更加关注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忽略的作者的情感,包括怀念、感激、自责、后悔、遗憾等情感,在最后总结全文主题的时候,总结不够全面,导致一部分失分。

14.特殊情感

主要指的是感情和文化的传承之美,以及相互的理解和包容,文化的多元化,允许有独立思考的不同发声等等,以防中考考察特殊类情感,忽视而失分。

15.结尾综合

记叙文的结尾从结构上要总结全文,从内容上升华主题,但是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则不仅有结构和主题上的作用,而且还加入表达手法、语言修辞等综合应用,使得结尾更为意味深长和语言美感,因此同学们要特备关注此类综合结尾,在年上海中考记叙文《十七岁的单车》的结尾中,就用了父子和解,用和谐场景动作作为特色结尾处理,动作就是无声的语言美。

16.书写行数

一般记叙文的答题字数和行数,至少覆盖一半空格内容,三分之二为佳。少了表达不全面,多了也浪费时间。

17.答题模板

一般记叙文答题有了模板表达的话,条理性和概括性,以及得分全面性都有一定保障,但是有了模板也不行,还需要进一步把模板里的具体内容补充完整,才能得全分,因为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练习答题模板,形成答题规范,易于老师批卷和好的印象。

18.按点答题

一般中考记叙文都是按点给分的,并不是写的越多,得分越多。一般4分以上的题目,都要至少回答2点以上,例如结尾的表达效果,一般至少要从结构上的作用,以及内容主题上答至少两点,如果结尾还有其他表达方式,包括动作、修辞等还要再答一点,如果是5分的话,那么是这样分配这5分的,结构作用1分,内容主题3分(作者情感1分,主人公人物形象2分),其他1分(动作描写或修辞等)。

因此需要同学们平时按得分点答题,这样才能得高分。

19.素材串联

一般中考的记叙文一定跟你平时练习过的文章和课内文章有一定关联度,但是不少同学没有这种关联意识,中考考场上,就把这篇考试文章就当做一篇新的文章去阅读,再加上心里紧张,总结的语言有所欠缺,失分过多。

因此同学们需要平时按照分类人物进行素材积累,以及经常回顾一下课内文章,或者经常讲讲课内文章,或者结合文章,你自己出出题目的积累练习。到了中考再跟考场上的文章发生关联,把平时积累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迁移到考场中去,会得到不错的分数的。

综上所述,以上19点就是在中考记叙文当中容易忽视失分的考点汇总,内容比较多,也就是为什么阅读比较难的缘故,对同学们的要求比较高,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初中语文,重在积累,坚持不懈,赢在中考!

本期分享完毕,下期再见!

另外白老师作为多年的中高考专业老师,本科毕业于211重点大学(西北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具备专业中小学专业教师证(小学数学+高中物理),为了帮助初中和高中的同学更好的学习,推出综合学业规划服务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0621355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