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理念(四)

育儿理念(四)

1、文化素养指的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融会贯通。零碎的信息与文化素养有关。一个人如果只拥有广博的知识,那他就是世上最无用、最无聊的存在了。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人们既拥有文化素养,也拥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此一来,他们便能以专业知识作为自我发展的基础,在文化素养的引领下,达到哲学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咱们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开发,而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16岁到30岁之间。要实现自我发展,最重要的是母亲在孩子12岁之前对其进行的教导。
2、我们必须弄清楚何为“惰性观点”——不经过运用、考证或与其他知识进行新的结合便接受的知识。
教授惰性观点的教育不但无用,而且有害。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将最美好的事物染上瑕疵。除一些思想碰撞活跃的罕见历史时期,大部分的时间里,教育都充斥着惰性观点。
每一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知识革新,其实都是对惰性观点的强力反抗。悲哀的是,改造之后,教育者无视人类的心理特点,用新的惰性观点重新限制人们的思维。
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要在教诲中拒绝僵死的知识和呆滞的思维的教育理念。
对于年轻人而言,无视当下会对他们的思想带来致命的伤害。当下才是全数,才是圣土,因为它连接过去,导向未来。
3、我们应该挑选少数重要的内容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先生们要将这些知识完全吸收,明白如何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孩子们在学习时,应该明白自己何时在证明理论,何时在运用理论。我的意思是,获得证明的理论应该加以运用,而得到运用的理论——只要可行——就都应该得到证明。
在此我想告诉务实的教师们,哪怕拥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你们还是可能将相当多的僵化知识灌输进学生的思想里。
教育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树木了解森林。
教育只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向学生展现生活的所有层面。但我们却将生活拆得零散。我们教授代数、几何、科学、历史,但也仅限于书本知识而已;我们还教给学生多门语言,但他们却从未掌握;最无聊的是,我们教授文学,却只讲莎士比亚的戏剧,再附带一些文献注释和对剧情和人物的短评,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课程表算得上是生活吗?算得上我们亲身经历的日常吗?充其量这不过是神明在创造世界时,在脑内快速浏览的造物清单而已,而那时的神明尚未决定如何将这些事物融合成一个世界。
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从最简单的设备中得到最多的知识。教育应该让学生深刻了解知识的力量、知识的美丽以及知识的结构,同时拥有足够的知识来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
4、人类的内心生活就像一张脉络密集的网一样,每个人的这张网都以不同的速度扩张着,这些线不是均匀编织在一起的。
智力的发展是有节奏的,它由交织在一起的多个循环构成,整个发展过程本身受到一个与这些小循环相类似的重要循环的支配。而且,这一节奏的原理是可以通过研究探明的,并且适用于大部分学生。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节奏。课程安排的问题不在于如何给各个科目排序,因为学生在智力刚开始萌芽时,就应该对所有学科有所接触。真正重要的是对教育过程中的特征进行排序。
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是贯穿始终的,但它们会交替处于主导地位,而正是这一交替构成了智力发展的循环。
5、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让学生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而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则是通过训练,让他们学习梳理好了的事实。我们必须记住,教育不是往箱子里放置物品的过程。这种比喻完全不对。如果非要打个比方,那最贴切的比喻应该是将教育比作生物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我们都知道,如果要保证身体健康,就必须在合适的环境下摄入美味的食物。把靴子放进箱子,靴子会一直待在那里,直到把它拿出来;但如果你给孩子喂了错误的食物,情况就没这么简单了。
6、不论是在神话中,还是在现实中,人类都承受着同一个诅咒:不劳动,便无以为生。但人类凭借自己的理性与道德直觉从这句诅咒中悟出了前进的动力。
工作应该与人们的智力和道德观念相结合,如此,工作的过程才能变成一种享受,即便再苦再累,人们也毫无怨言。
7、要评估技能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就必须跳出将学习等同于书本学习的观念。一手知识才是思维活动最根本的基础。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书本学习传递的是二手信息,因此其重要性永远无法与实践相提并论。我们的目标是让生活中即时发生的事情转变成佐证普遍理论的案例
8、我们的目标不是盲目地让学生学会大量的数学定理,而是通过多年的教育,帮助他们意识数的关系、量的关系和空间关系,这些才是最为重要的。这种训练应该成为所有哲学思维形成的基础。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2318997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