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瘾少年到全校第一,差生逆袭的背地家长究竟做出了什么改变?
文章来源:七天搜集(qtwl777)
“网络游戏”这四个字,在很多家长的眼中就是孩子学习路上的绊脚石,成长途中的拦路虎,一朝孩子沾上了,就会沉溺其中,难以戒掉,最终荒废学业,前途尽毁。
但,同样的开头,并不意味着相同的结尾,总有家长和娃儿能够把一手烂牌打好。
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位网瘾少年是如何从只考20分逆袭成全校第一的,在这个历程中,他的父母又是怎样做的?
洪成浩,一位从初中开始就沉迷游戏的少年,为了玩游戏,可以三天两夜分歧眼,对父母的劝阻视若无睹,成绩更是在全校垫底。
在各种阻止的方法均无效之后,洪成浩的妈妈选择了“躺平”——“我问自身,如果孩子一周以后或者一个月以后就不在了,我可以给他什么。以这个标准来看,比起学习,更紧急的是孩子喜欢做什么。”
有了这样心态之后,妈妈开始以写书信的方式与洪成浩敞开心扉对话。慢慢的妈妈从洪成浩口中认识到,沉浸于游戏的根源就是因为这能带给他荣誉感和满足感。
所以当洪成浩,想要去参加电竞职业联赛时,母亲思虑再三后答应了。
与真正的职业玩家一较高后,洪成浩输得一败涂地时,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不过如此。
此刻,回忆起父母在车站鼓励自己的场景,他感到非常愧疚,于是决定放弃网游,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随着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之中,再加上很强的意志力和专注度,他很快就在学业上有了很大的进取,一年后他考到全班第二,毕业考成为全校第一,成功考入了名牌大学。
从网瘾少年到全校第一,这其中转折的关键点,就在于洪成浩母亲心态上的转变,学会了“躺平”。
而这一点是很多家长即使撞了南墙也不愿意去做的一件工作,很多家长对“躺平”本身也抱着极大地误解。
所谓的“躺平”,并不是彻底不管孩子,而是用一种更平和的心态,更智慧的手段,提前干预,做好准备,适时放手。
想要孩子成人成才,家长就要学会在这几点上“躺平”:
“不是和你说了吗,不要和他一起玩,把你带坏了怎么办?”
“明天我就去找老师,怎么能和成绩那么差的人做同桌,肯定会影响学习的。”
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
不少家长在孩子交友这个问题上信奉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忘记了还有一句话叫“出淤泥而不染”。
家长在孩子交友这个问题上干涉太多,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3种不利的影响。
一是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交友标准。很多家长单纯的以成绩作为判断孩子好坏的标准,这无疑是有失偏颇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对于孩子日后评价他人、评价自身也会埋下以偏概全、急功近利的隐患。
二是不利于孩子形成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俗话说,社会是个大染缸,人身在其中要有一定的定力,才能避免被污染,而这份定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三是不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信任关系的养成。家长对孩子诸多不放心,说到底其实就是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信任是双向的,父母信任自己,自己才能信任父母。
当然,在孩子交友问题上,家长除了要做到“退一步”之外,而要“加把锁”,即多看、多听、多问,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引导与帮助,让孩子自己去发展友谊。
“这道题怎么又错了?重做!”
“你这字写得歪七扭八的,擦了,重写!”
这些话,不少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都说过。
原本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只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就可以了,但这些年渐渐地家长的责任越来越多:催促进度,检查对错、完成度、认真度等等。
但长期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往往是家长承担的责任越多就越焦虑,孩子被管束得越多就越叛逆。
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做儿童救助相关工作的丁珺是这样说起自己的经历的:
“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拔尖。为了拿到好成绩,虽然自己不喜欢,但仍然每周六要去上奥数班。
到了初中,父母的管束越发严格,但是我也找到了应对的方法:不想去下午的补习班,就会和老师说,上午的口语比赛还没结束。”
面对成绩的下滑,她与父母的看法也截然不同:“他们以为我是不是去哪里学坏了,其实成绩下滑的最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他们对我的控制、误解和责备。”
学习始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一点家长始终需要铭记。但,这也不意味着家长就能完全不管,依然有几点需要家长抓一抓,比如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升学政策等。家长要做好孩子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把孩子当成提线木偶事事包办代替。
父母在家务上要学会“躺平”
今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其中提到,9月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并且要求:
1-2年级的学生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
3到4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
5到6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做2至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
7~9年级的学生要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当很多家长都在叫好时,有一位家长的评论让人印象深刻:“我自己都不会,怎么教孩子?还好孩子现在刚上幼儿园,不知道现在学来不来得及?”
原本这些应该人人都会的生存必备技能,在学业压力、工作压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一种“稀缺”技能。
早前,一则关于番茄炒蛋的视频就曾在网上引起热议:
一位留学生想做一道番茄炒蛋给自己的外国朋友,但是发现自己并不会做这道菜,无奈之下只好求助自己的妈妈。不顾国内外时差,一个视频电话打过去,远在大洋彼岸的父母只得立刻起床录制视频教学,最后,这道番茄炒蛋赢得了外国朋友们的一片盛赞。
表面上,这支视频表达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身为大学生却连最基本的番茄炒蛋也不会,难免让人在脑海中产生“高分低能”的联想。
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就行,其他事情不用你操心。”家长习惯性地在日常生活中把孩子照顾得面面俱到,甚至让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
但是这种培养孩子的方式,不仅仅不利于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的养成,也会让孩子因为缺少对家庭的付出而缺失责任感。
就如,蒙台梭利基金会理事长Tim Seldin曾说的那样:“教孩子自己动手,无论是洗漱、穿衣、准备点心或倒饮料,都能协助孩子迈向独立之路,孩子在培养相当程度的独立时,也奠定了受惠一辈子的良好工作习惯、自律自重与责任感。”
孩子的人生是独立的,父母适时选择“躺平”,孩子才有进一步成长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经历犯错、反思、成长的过程,而父母也可能会体验从希望到失望再重建希望的心路历程。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2118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