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羡慕别人家的“天才”孩子!然而哪有什么“天才”,只不过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好羡慕别人家的“天才”孩子!然而哪有什么“天才”,只不过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怙恃堂(askjane)



这些年,我们看多了“天才”的横空出世,每次都感慨自家孩子要是个蠢才就好了,啥一学都会,自己还用得着苦心鸡娃嘛?


那提到那些优秀的、杰出的,被称为“天才”的人,你会想到什么?


天赋?还是1万小时定律的起劲?


其实,都不是!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刻意练习》,里面提到一个主见:没有什么天才,天才不过是训练的产物。


这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根据几十年的研讨成果写成的。
他发现:

决定一个人在所属领域的能力是平庸还是杰出的关键因素,不是天赋,而是练习。

而这种练习,又和一万小时定律不同,刻意练习重点在于“刻意”二字,即在自身热爱的领域,长时间的、有目的性的正确练习。




01

成为天才的路线图
首先我们来说说“自身热爱的领域”。
书中提到,要想成为“天才”,总共分4步:形成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
其中产生兴趣是最前提最重要的事情。
书中这样讲到:

对未来的杰出人物来讲,他们小时候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物之间这种好玩的互动,是他们终究对这件事物充满热情的第一步。

如何让孩子对某种事物形成兴趣,书中强调

“兴趣从玩耍中得来”。
多带孩子去玩,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之后的一系列操作(包括大量基础练习、强化动机、给出反馈等)才会有意义。

关于发展孩子兴趣这一点,书中列举了几个例子:

一开始,那些东西只不过是孩子喜欢拿来玩的玩具。例如,著名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只有9个月大的时候,父母给他一根小小的高尔夫球杆当成玩。国际象棋大师苏珊·波尔加孩童时期也是把棋子当玩具。

这种玩耍的渴望,可以作为孩子最初去尝试这些或者那些事情的原始动机,让大人们看到,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什么又是他们不感兴趣的,并且从事各种各样有助于培养他们技能的活动。当然,在这个时刻,孩子们会发展出简单的技能,例如把国际象棋棋子摆到棋盘上、把篮球投进篮筐、挥舞球拍、按形状或规律来摆放大理石的位置等。

——《刻意练习》

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寻找孩子的兴趣方面,我们没有必要一开始就锁定一个方向去培养,更何况我们资金有限,可以让孩子先多一些机会去接触不同领域,先玩一玩,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再以此为跳板,让孩子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得到成长。




02

无差别重复一万小时
仅仅只是时间的堆砌
接下来,我们说说“长时间”这一限定词。
前几天,去姐姐家蹭饭,一进门就听到她对外甥女喊:

都要考级了,弹琴还这么不专注!

你看看那些钢琴弹的特别好的朋友们,哪个不是苦练出来的,你要天赋没天赋,要努力没努力,怎么能够弹的好?

一万个小时的定律懂不懂,只有弹够一万个小时,你才可能弹得好。

我相信不仅是我姐,大家都听过著名的“一万小时天才定律”,有些人甚至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艾利克森却不这么认为。
在书中,他指出这个定律有对的一面同时也有错的一面。
它对在哪呢?

那就是指出:在许多需要人类付出艰辛努力的领域,要想成为世界上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必须经历多年的练习。

它又错在哪儿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

第二,并非凑够足够长的练习时间就可以成为专家,这里的练习绝不是一般的练习或无差别的重复,而是刻意练习。如果无差别重复一万小时,也不会变成高手。

有这样一个故事:

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儿子王献之问他:

“我的字再写上三五年,也足够好了吧?”

王羲之指着院里大水缸:

“等你把十八缸水练完,写字才有点骨架子。”

王献之倔劲儿上来了,一写就是五年。



(来源:网络 王献之的草书)
一天,王羲之看到他写了个“大”字,嫌上紧下松,于是加了一点,变成“太”字,然后走了。
王献之拿去给母亲看,母亲叹口气:

“我儿写字两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

我们有时候在让孩子重复做某件事时,例如在弹琴、吉他、跳舞等艺术类项目上,也会有这种观念,但就像王献之初学书法时一样,花了时间,却没有成果。

心理学家艾利克森解释这一现象为——

人们通常会有种错误思想: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但是,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非但不能提高绩效,反而会让人们的能力下滑。

这,就是低水平的重复。

很多时候,妈妈会认为,孩子不够努力,其实,是孩子学习、练习的方法有问题。




03

什么是刻意练习?
最后就是“有目的”的练习。
①刻意地做大量基础训练
不管是孩子的学习科目,还是兴趣,基础的练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点相信父母都深有体会,也会告诉孩子这样做。
②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适时的反馈可以让孩子知道哪些方面还有不足,怎么改进,以便纠正来提高自己。
这就像孩子做课后作业一样,老师会给到反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获得进步。
③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这一点,非常重要。人类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但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好羡慕别人家的“天才”孩子!然而哪有什么“天才”,只不过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当孩子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付出最大的努力时,获得的成长最大。
可能家长会问,孩子意志力很差,常常不能够长时间地练习某件事,家长逼着都快成仇人了,这种情况怎么破?
很简单,我们要找准核心问题——动机。
书中提出了一个“新年决心效应”:

新的一年刚开始时,大家会信誓旦旦列目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决心开始衰退,到最后完全搁置。

很多人都会这样,然而也有很少一部分人会保持,直至目标完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动机。

艾利克森认为,所谓的意志力,根本就不存在。意志力和天赋,都是人们在某个人做到某件事之后,再赋予那个人的优点。
与其强化不存在的意志力,不如保持并强化动机。
只要动机充足,再辛苦的事情,相信孩子也能坚持。
如果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孩子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人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是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不受所有其他义务和分心的事情所干扰。

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强化做这个事情的动机。

怎么强化?

第一、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是其他人的认可与崇拜(例如年幼的孩子会寻求父母的认可;年长一些的孩子在得到别人的赞誉时会获得不断前行的激励);

第二、当练习了一段时间,并且可以看到结果了,这种技能本身就可以成为动机的一部分;

第三、信念十分重要,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成功。

但,真正持久的动机都来自内心。让孩子所做的事情得到价值体现和认同,让TA感受到意义感,这个动机就会得到强化。

敏宝现在学习架子鼓,一周一节课,其余时间自己练,每天达到2-3小时。
从刚开始的跟着节拍一点点慢练,到后来每天放着同一首音乐跟着练,他一直能够保持很大兴趣的原因还有一个,也是他动力的来源——音乐交流会。
给敏宝报名的那所培训学校每个月有1次的交流会,老师会请小朋友们上台表演,而家长、老师也都会盛装出席,前来聆听。
再之后就是学校的表演、更大舞台的交流会,渐渐地,他说他越来越喜欢自己表演时的状态,非常放松,心情很好。
这就是他每天坚持的动力来源。
写在最后:
孩子在刻意练习某种技能时,牢记三个 F,这样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即:

Focus-专注

Feedback-反馈

Fix it-纠正


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反复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自己不足之处,然后想办法来解决它们。
天才,是找对方法之后,长时间练习的“产物”,之前我们也写过一篇学霸们的高效学习法(学霸们又一次霸屏,他们的这几个高效学习方法,是制胜法宝!←点击回顾原文),可以让孩子慢慢应用起来。
以上内容和诸位父母共勉,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天才”。




*本文来源:父母堂(askjane)融合中西,聚集海内外精英家长,开拓国际化教育视野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5017661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