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满分学案一:明辨精思 意旨深远

明辨精思 意旨深远

一、训练目标

文以意为主,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一篇文章,立意是整篇文章的统帅,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立意,所有的文辞就像乌合之众一样,显得杂乱无章,不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确,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文章的立意极为重要,它直接决定文章品质的高低。

本单元,我们将通过学习训练,力图摆脱偏离、陈旧、平淡、肤浅等立意误区,明辨精思,使我们的文章品位高格,意旨深远。

二、写作指导

(一)定义

立者,确立也;意者,意图也,主题也。立意就是指作者确立文章主题思想的过程。好的立意就是要通过你的思考、评判、选择,为文章确立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以使文章深刻高远。

(二)作用

立意是文章的根本。立意确立文章的中心,它直接关乎选材、布局、语言的选择、情感的倾向等一系列行为,从而最终决定你文章的品格高下。

一篇文章,不管你的语言多么优美,结构多么精巧,只要你的立意出现了偏离,或者立意陈旧浅陋,那一定是一篇失败之作;而即便你的语言不那么优美,布局不那么巧妙,但只要你的立意新颖深刻,也能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悠长。

(三)方法指导

立意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正确

这是立意的最基本原则。立意的正确是指立意首先要合乎题目的要求,当然,这必然与审题密切相关,例如,《这样做,我不后悔》是我不后悔我所做的事,揭示我的某种思想与品质,如果中心变成我看见别人做某件事,揭示别人的思想和品质,立意就错了。立意的正确还包含另一层意思,就是立意尽量正面积极、健康阳光,不偏激、不片面,不灰色、不消极,不低级趣味。生活中,社会中有阴暗面,但用文字书写光明与美好,更能传递正能量,从而引起更广泛的共鸣。

2.深刻

一般情况下,立意不正确的很少,绝大多数的立意是正确的,而要在绝大多数的文章中脱颖而出,就要在立意的深刻上下功夫了。立意的深刻是指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充分挖掘事物的深层意蕴。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舍小取大

叙写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时,精神品质的获得比客观物质的获得更有价值,种下人生真善美的种子比解决眼前的困境来得长久;表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时,陌生人的友爱比亲朋好友的关心更能温暖人心,心灵的丰饶比自然界的美景更显得意蕴深远。在立意时,舍弃物质的、眼前的小世界,着眼精神的、长远的大世界会让你的文章品格高远。

2)小中见大

即从小题材、小问题等小处落笔,通过引申发挥、纵向开掘,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所谓一滴水反映大海,一朵花折射阳光,这要求作者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使主旨显出特色。例如,萧乾的《枣核》,通过枣核浓缩海外游子的思乡深情

枣核

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融旨于物

即借助某种事物来表现文章主题。它常常通过对某一精雕细刻的平凡事物来隐喻人生或人性,彰显深远主题。借物抒情言志是“融旨于物”的主要特征。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借莲喻高洁的君子;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领悟人生的美好与生命的永恒。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②“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③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④可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⑤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⑥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⑦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3.新颖

立意新颖也是文章出奇制胜的一环。千文一面,千篇一律,最是让人味同嚼蜡。写亲情,就是自己生病家人照顾;写友情,就是讲题、借伞、给饭卡;写师生情,就是安慰鼓励加建议;写成长收获,就是坚持锻炼最终成功;等等。那如何避免正确的陈词滥调,让人耳目一新呢?

多维思考,求异而新。文题在手,要视野开阔,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去思考。观察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多角度观察立意后,问问自己,这个文题最常见的立意是什么?我的立意跟别人一样吗?怎样的立意会跟别人不一样?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理想的、有新意的主题。

原来你是这样的坚韧

你叫王嫱,出生于秭归一个普通民家,自幼便有倾城之姿,名声远扬,汉元帝建昭元年,大昭天下遍选秀女,你作为南郡首选,以良家女的身份被召入宫。与其它柔弱女子一样,你无法抉择自己的命运,被锁深宫几载春秋。公元前三十三年,匈奴首领入都请为国婿,汉帝寻遍后宫,却无一人愿意嫁往那茫茫沙漠,唯有你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你可想好?”大殿之上,你衣着古雅,容貌清丽,昔日里纤细的腰肢依旧不堪一握,却挺的笔直。你眉目澄澈,朗声道:“是,小女不悔。”

前路坎坷不悔,故国渺渺不悔,背井离乡不悔,如若身死他乡,亦不悔。

公元前三年,王嫱登程北上。传闻这一路马蹄嘶鸣,烟垓四起,你墨发直垂,似青垂柳,披散于纤瘦肩头,随黄风卷沙狂舞。马上隐隐有琵琶声流入大漠,凄婉哀转,你皓腕轻抬,纤纤玉指挑弄琴弦,眼波流转眉梢微垂,依稀一曲,离别愁绪缱绻而来,再回顾,你原本有些黯淡的双眸,已然如濯濯清泉般,澄澈清朗,却带着决然…琵琶声愈发有力了,抬手,你衣袂翩然,策马前去。黄沙戈壁背后,是你的故国。

元帝改元为竟宁,单于也承诺保卫边疆。边塞,六十年未再起战火。你被赐号昭君,明昭汉室。你嫁与单于育有一子,待其亡故上书求归未果,便再先后两次嫁与新帝,以保边塞安宁。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一个个故乡的技艺被你传授边塞,你步履所及之处无一不是足食丰衣。边塞之人皆叹你的聪颖能干,才貌双绝。“姐姐,你是天上的仙姑吗?”你俯下身揉揉孩子的脑袋,莞尔一笑,“姐姐我可不是什么仙姑,”你抬首迷离望向远处,白云飘浮,“昭君只是个中原人…”

边塞也如你的故乡一般,年年有白梅,于是,梅花树下便总有一抹清丽纤柔的身影…又是一年,飞雪纷纷盘旋于天地之间,翩翩落于发梢,绕过指尖,缀于洁白花瓣上。你如往常一样,亭亭立于树下,精致玉容上依然是出塞时的落梅妆。羽扇般的睫毛缓缓在眼睑下投出剪影,也遮住了几分不可名状的情思,风吟漫天吹雪,细细呢喃声飘散于苍茫天地—

“故乡的梅花,开了吧…”

来年便是花又开,却终是昭君化了雪,再难看了故乡梅。赵昭君殁了,一方青冢,立于阴山脚下,大漠深处,望向南方…那里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繁华街市日日喧嚣,那里有盛世人民安享太平,那里有白梅夭夭年年开放…那里,是你日日想念,日日爱的故乡。

遇见一人,殁于大汉,葬于塞外,却耀眼于星河,流芳于万世。

原来,柔弱的你是这样的坚韧。

白梅摇曳,风华绝代……

4.集中

立意集中即是说一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明确、单一、集中,这样才能写得深刻,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要做到主题集中也可以用一些小小的技巧,比如设置“文眼”,全篇围绕“文眼”组织材料,行文中彰显“文眼”的特定含义;比如设置线索事物,用某一特定事物为线索经纬全篇,挖掘不同场景中事物的共同意蕴等,这些都可以使文章主题明确集中而不含糊枝蔓。

亲情在我身边

人大附中初二(10)班  蔡竟渝

窗外有棵老树。

春风四溢,花香扑鼻,老树干枯的枝上长出嫩芽。我坐在老树下读着书,这时他会一摆一摆地,满脸笑容地跑来。他手中攥着一束红红的花。他来到我身旁,一蹦一跳地喊道“[插图],[插图],给你一朵花!”我轻轻地接过花朵,他笑得更欢了。他忙跑过去寻找更美的花,晚霞满天时,我总会捧着一簇鲜艳的花儿回家。

夏意渐浓,暖风轻沁,老树已被青翠的叶儿打扮。我坐在树荫下,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筛下来。金斑点点,我靠着老树闭目养神。这时,我听到了一串急促的脚步声。我缓缓地睁开眼睛,看见他向我跑来。他手中紧握着一把扇子,额头上若隐若现的汗珠闪着金光。“[插图],[插图][插图],给你一把扇子!”他在我面前立住,我接过扇子,并将他搂于怀中,又轻轻地舞着扇子。几丝凉意袭来,他的头发随风飘动。

金秋九月,桂子飘香,老树不舍地向着红叶道别。我拿着扫把,扫着满地的落叶。这时,我听到背后有一阵“沙沙”的声音。我回过头,原来是他拖着个长扫把向我奔来。我被他扑了个满怀。“我也要扫地!”秋风瑟瑟,我与他在树下的身影直到夜幕降临才离去。

寒风刺骨,万物俱寂,老树在祥和中披上了白衣。我在树下堆着雪人,突然感到有什么东西打到了我。我转过头,看见了他那红润的脸颊。“[插图][插图],[插图][插图],来打我啊!”欢笑声不禁响起,雪地上又出现了几行凌乱的脚印……

他是我可爱的弟弟。

不论春夏秋冬,不论何时何刻,当我在那棵老树下时,他那熟悉的“[插图][插图],[插图][插图]”便会响起,他就会在我身边,或送来一朵花,或拿来一把扇子,或拖来一条扫把,或扔来一个雪球……

他一直在我身边,亲情永不灭。

【评析】

亲情在作者笔下极富画面感,一则归功于作者对弟弟动作、肖像、语言的描摹,一则归功于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那棵老树,像极了史铁生的《老海棠树》。极富画面感,更具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另外,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弟弟对我的爱都在身边,很好地表现了“在我身边”。作者不仅充分地表现了题目中的每一个词语,而且还把亲情描写得质朴清新,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如在眼前,令人怜惜,更可贵的是老树作为线索,作为事件的场所,匠心独运,令人印象深刻。

三、名家引领

(一)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喜欢那丛蔷薇。

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初次勾勒蔷薇剪影,就写出它的朴素与淡然,为下文以蔷薇喻人(人生)作铺垫。

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蔷薇与人初次相融,人心中有花,花开中有情。

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老人反复出现在蔷薇旁,意味着老人和花之间的某种联系。

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人心如花朵盛开,花人同。

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着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欢笑的花儿和欢笑的人重叠在一起,合二为一。

用引用议论抒情,浓墨重彩地揭示出蔷薇轻盈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的特质,而“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一句,举重若轻,最简洁却最深刻地揭示了蔷薇的状态即人生最好的状态的深刻主题。以花喻人,立意高格,隽永悠长。

(二)龙眼与伞

迟子建

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它们似乎知道自己的美丽,不像冬天的雪往往在夜里下,它们喜欢白天时从天庭下来,安抚着人们掠美的眼神。

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母亲送伞。

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浇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我拒绝伞,也拒绝了送伞的母亲的关爱。

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间,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着意刻画伞,是想揭示伞所蕴藏的内涵。

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世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回首母亲夹伞离去的情景,着意刻画母亲与伞的联系,为下文揭示伞与情的联系作铺垫。

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

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结婚时,最高兴的就是她了,她知道自己把女儿交给了一个最放心的人。我爱人去世后,她大病一场,一年中衰老了许多。她大约知道无人疼怜我了,向我张开了衰老的臂膀,把她那受了命运伤害的孩子又揽回怀中,小心呵护着。可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写母亲的温柔慈爱,让人动容。在送伞事件之后作者的内心活动,为后文揭示伞之深层含义作铺垫。

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的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从未吃过的稀罕水果没舍得吃一颗,一路攥着,只想马上带给儿子,这样的龙眼里蕴含了做母亲的多少温柔慈爱!龙眼与母爱,又一种联系。

刘老师讲到这里哽咽了,我的眼睛也湿了。我不敢设想她带着那几颗龙眼去看儿子时的场景。

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伞与龙眼,两个事物,但它们却都是温柔慈爱的母爱的象征。用母爱串联起两个事物,结构起两个场景,立意巧妙,蕴意深远。

四、勇试霜刃

题目:孔子有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待事物也许只看到表面,草率地给出判断。一旦我们用心观察,用心体悟,就会发现许多人都有不一样的一面:不苟言笑的父亲原来会在见到女儿时露出温柔的笑容,偏僻宁静的乡村里原来有醇厚简朴的风土人情,灰暗破旧的铜器原来是蕴含千年文化的珍贵文物,不甚纯熟的钢琴声原来是同学们给老师准备的教师节礼物……请以“原来你是这样的”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原来你是这样的豆汁儿

望过历史沧桑,尝食人间烟火,游遍江南风光,品尽山间百味,唯一碗豆汁儿,化作耀眼星辰,伴一点明悟,照在心尖。

缓步迈入小巷,指尖抚过斑驳墙壁,弯腰,细数落花几何,拾断枝,轻嗅春意盈盈。不知那家豆汁儿店,可还在否?

怀一颗忐忑之心,我轻叩小门。“欢迎光临您内!”一声熟悉的吆喝让我心安。店里还是老样子──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有简单的木桌和圆凳;没有令人厌烦的推销,而是再简单不过的菜单。老板是个地道的北京人,中年人,个子不高,为人很敦厚。

思绪飘向远方,我想起几年前我在这儿第一次喝豆汁儿,抱着“不喝豆汁儿的不算老北京人”的想法囫囵吞下,不觉得好喝反而反感那臭味。后来才了解到这碗豆汁儿的工序──只见那老板卖力地缓缓转动石磨,看他一舀,一洒,以豆为墨,以磨为笔,于涓涓细流中,勾勒出水墨丹青。当我忍不住问及他为什么不用机器替代时,他摇摇头,笑了笑。见他不作回答,我便也默默站在一旁,看他做豆汁儿。和煦的春风拂过脸颊,捎来绿豆和落花的清香。半晌,似是对我的回答,又似是自言自语道:“现在科技是发达了,可是这样的人工制作才有原本的豆汁儿味,豆汁儿才那么酸香。”

一声“豆汁儿好咯!”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只见一碗豆汁儿配着金黄的焦圈儿,轻咬一口焦圈儿,在口中清脆作响,再舀一勺豆汁儿,让豆绿色的汁液在口中蔓延,细品,酸香之味充斥鼻尖。这一次,我悟得,原来你是这样的酸香。

我想起那个老板说的话来,想到那老板从一个青年变为已有些许白发的中年人,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唯有那碗豆汁儿,独具匠心,从未改变。

走出小店,我张开双手,任凭微风穿过指尖,花香被风漾在鼻尖,久久不能散去,一点明悟在心头──原来,你是这样独具匠心的豆汁儿。

原来你是这样的匠人

一天下午,天气格外炎热,我顶不住烈日的炙烤匆匆赶回家,走到小区门口,我突然发现一个磨刀匠人坐在一条板凳上,旁边摆着大大小小许多工具。

我平时未曾注意过他,他在酷暑之下仍穿着一身草绿色的建设服,胸前污渍斑斑,土黄色的粗布裤子挽到膝盖,腿上的汗与泥混在一起,我嫌弃他身上的肮脏,这样走开,他就抬起头来,微笑着对我说,“磨剪子磨刀不?”

我见他在烈日之下招揽生意,如此辛苦,就说:“磨。”我从家里用钝的一把菜刀他接过来。,他接过来,顺着刀口斜睨了一下,就按住刀里的两端,在一块儿磨刀石上先试着蹭了蹭,撒些水,开始来来回回地磨刀口了。

虽是在大树下的阴凉处,还是能感觉到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的热浪,匠人不住地出汗,后背上结成的汗碱又被打湿,当年汗珠滚落在裤腿上,他擦了擦汗,直起腰来对我说:“要磨一会儿,你先回去,过十分钟再来吧。”

十分钟之后,我又到了小区门口,见到他把那把菜刀柄绑在长凳的一端,用脚踩住,用施以锉刀,小心翼翼一点一点的摩擦,我问他为什么不用磨刀石,他说:“这里有一小块刀口卷了。”

我有些不耐烦了,心里说,其实是无需磨的,只不过是好心照顾一下你的生意罢了。我又注意地上摆着一个砂轮。我更加疑惑:何必这样舍轻就重,用手呢?我又问他,他憨然一笑:“您这边的材料用砂轮会崩出豁口。”

不多时,刀就磨好了。我接过刀,赶忙掏出一张十块钱给他,告诉他不用找了。他见状急忙从他的布口袋里翻找出几张毛票,硬塞给我说:“六块钱是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说完他走位他的板凳,那边又坐下了。

望着他的身影,他似乎显得更加高大,而我也愈发渺小。不知不觉间,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原来你是这样的匠人,你普普通通的外表下,竟是这样一个高尚的心灵,精益求精,辛勤劳动,还有诚信待人,产生着工匠精神光辉与伟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