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玩区域游戏,真的能帮忙孩子实现幼小衔接吗?

幼儿园玩区域游戏,真的能帮助孩子实现幼小衔接吗?

写在前面: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游戏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有着宽松互动的流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幼儿园开放、自由、独立的区域活动形式似乎与严格要求和尊重规则的小学生活相矛盾。许多家长常常会质疑:地区游戏真的能让孩子从幼儿园生活成功过渡到小学生活吗?孩子在区域进行游戏,真的能得到成长吗?




区域活动中
如何科学助力幼稚衔接?


01
沉浸式区域游戏助力普及学习专注力


(一)丰富多彩的区域游戏为孩子传播创造性和逻辑性的头脑,为上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科学区充满挑战和趣味性的小游戏让孩子沉浸式玩乐和探索;美工区各种各样的低结构材料提供给娃儿们自己制作,充分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表演区小演员们有模有样,尽情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种植区小园丁们细心给小植物松土修剪,给小鱼小兔换水喂食等等。丰富多彩的区域游戏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娃儿专注其中时,对于知识的应用产生渴望,为进入小学打下基础。




(二)任务明确的区域游戏可以加强孩子的学习责任感,培养集中注意力


任务意识是孩子在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下,有目的地完成某项恣意的愿望。孩子有了明确的任务,才会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每次的回顾与反思,可以促进产生新的兴趣点,根据需要进行安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不断地回顾与反思,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任务意识,这是娃儿责任感形成的基础。


在大班后期,根据孩子对小学的向往之心日益增强,他们会不断表征与丰富自己的游戏“我认识的小学”,跟着对小学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表征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有绘画作品、建构作品、表演作品等等。




02
多样化区域材料助力倒退学习主动性


皮亚杰提出: “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中介、桥梁,幼儿获得的经验都蕴涵在所提供的材料中。


(一)材料的可操作性
游戏材料的可操作性,能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促使幼儿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升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建构区游戏时,幼儿会根据材料的变化从最初简单的平面建构到立体建构、从单一建构材料到使用辅助材料。通过不断地调整材料与方法,提升更多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与机会,提升新经验,发展学习主动性。


幼儿园玩区域游戏,真的能帮助孩子实现幼小衔接吗?



(二)材料的多层次性
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具有层次性的区域材料以孩子的直接体验为基础,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让每一名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层次的材料,并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游戏的乐趣,为进入小学的大量感性体验奠定了基础。




(三)材料的灵活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投放区域游戏材料,能使活动目的更加明确,充分发挥区域游戏的价值。如:在主题活动《我居住的小区》时相应地投入大量的纸箱纸盒,便于幼儿创造性地进行各区域游戏,表演区建构区可以直接替代房子布置环境,美工区可以进行各种房子创作等,使幼儿的学习能够持续发展,可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小学生活。




03
平等式游戏指导助力形成完善型性格


(一)师幼共同商定区域分布


“共同活动是获得知识的基础”。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策划的主体,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给予充分的尊重,以建议者的身份给予巧妙点拨,让幼儿的想法和经验便在一种轻松的无任何压力的氛围中得以表达。建立自信心,能快速、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生活。如:在确定活动区位置时,和幼儿共同商量“我想把XX区放在什么地方。”说一说“在这里玩有什么好?为什么好?”这一过程中,图书区、益智区、建构区、角色区、美工区等就在师幼互动行为影响下得到合理分布。




(二)师幼共同丰富区域材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的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1.讨论生发。针对材料或游戏的契机,讨论引发新的游戏材料。如:超市游戏中,幼儿出现多次付钱收钱的情节,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讨论:“怎么买东西?需要什么?”通过讨论,引发幼儿自主丰富游戏情节。


2.集东集西。师幼一起“变废为宝”、共同收集各种游戏材料。如:用多功能衣架制作“烫发器”;用纸筒制作“火箭”;用奶粉罐架起立交桥的……根据游戏目标内容及幼儿发展需求,不定期进行材料的补充、调整、更新。


3.合理放置。教师可以语言提示“怎样放才方便呢?”给幼儿以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提高幼儿行为的指向性,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师幼共同制定区域规则


共同协商制定的活动规则是有效进行区域活动的前提,体现了师幼互动的平等互信。


1.将规则制定权交给幼儿。由幼儿共同商定、设置的活动区,对幼儿有着信任的心理暗示,幼儿对其有一定的活动期望值,游戏过程会更投入。


2.帮助幼儿提出合理建议。成人作为合作者、互动者,可以以帮助者的身份,以自身经验和能力影响、促进幼儿更好地制定活动规则。


3.允许幼儿试错修改规则。由于幼儿的经验是随着他们的游戏和认识经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鼓励幼儿大胆对已经制定的规则提出质疑和调整方法,是从心理上给幼儿莫大的鼓励和支持,从而让幼儿在不断调整游戏规则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四)师幼共同参与活动过程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活动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并给予恰如其分的反应促进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1.顺应中的引导。关注幼儿游戏的进展、动态,准确的判断,在幼儿需要时及时介入,在幼儿专注时适时退出。


2.适时的等待。给幼儿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让幼儿充分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3.积极的情感回应。教师接纳、包容幼儿,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允许幼儿宣泄情绪、情感,以极大的爱心去体会幼儿内心的感受。


04
结语:


陈鹤琴先生说过:“玩中学、做中学,做中求快乐。”区域活动的实质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玩、学、教合一”是其活动特点。它给予孩子独立空间,从不同的思路出发解决问题,促进幼儿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和持续探索来达成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既是幼儿的“游戏区”,也是幼儿的“学习区”不论是在幼儿阶段还是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学习思考,在面对未知的困难时始终保持好奇心、乐观态度和坚持精神是十分关键的。


进入小学后,多学科的学习任务和以集体授课为主的学习方式,对孩子的专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关研究发现,专注性更强的孩子入学后更容易跟上教学进度,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也能更好地体验他人情绪,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专注性,在自主选择、计划、决定中去探索和体验是十分必要的。


幼小衔接不仅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更是为孩子建立起终身学习的基础。孩子优秀的学习品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获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着眼于小学教育的显著特点,从品质、能力、习惯三个方面入手,以精彩纷呈的区域活动为抓手,有的放矢、持续不断地孕育幼儿的优秀品质、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等。为幼儿进入小学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实现顺畅、无缝、有效的幼小衔接做准备。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4216170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