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3岁之后的孩子越来越难管?因为孩子早晋级了,你还在用老方法
「本文看点」
为什么小时候那么听话的孩子,现在却变成这样?
文|CC爸妈(公众号ID:cc-bama)
最近我有一位许久不联系的朋友,突然找我说:
孩子6年级,现在越来越不好管了。
孩子对父母的话越来越反感,你说多了孩子不耐烦来一句“你们知道什么?”
你说让他少玩游戏,他会说“谁还不能有个消遣,你还没事斗地主呢?”
写作文你觉得写的不太好,让他重新写一篇,他会说:“你又不是老师,干嘛听你的”。
总是一副我没错,为啥听你的的样子,你的话他要么反驳,要么直接不听,让人很头疼。
我不理解,为什么小时候那么听话的孩子,现在却变成这样?
其实,这些都说明父母的权威感丧失了,娃儿打心底不愿意听、更不认同你。
如此这般,又如何服从管教?
父母权威感丧失,往往都是因为本身教育的误区导致的。
养育孩子常常会陷入两个误区:
-
要么不愿驳孩子的心愿、不愿冲突,所以包容妥协为主。
-
要么简单粗暴的用父母身份镇压、不讲道理,所以严厉、苛责为主。
我们可以自我代入员工与引导的关系。
如果领导是前者,那员工就很容易得寸进尺,反正怎么“作”引导都不会轻易发火,工作拖拉、不严谨就是必然。
如果领导是后者,轻则讽刺挖苦、重则劈头盖脸求全谴责,那辞职撂挑子不干也是必然。
所以,真正的权威感,不是身份、不是硬装进去的、也不是必须疏远孩子才能获得。
真正的权威感,是信任且服气!
信任你可以帮助我,当我做错了事不用害怕,你可以帮我兜住,有你在,我不妨放心大胆放手一博;
服气你可以引导我,我砸过的锅你有本事帮我补,我失败的问题你有本事带我成功,我遇到糟糕的问题,你能带我逆袭,我遇到瓶颈,你能带我突破。
不需要讲道理、拿架子,不需要证明太多,孩子就相信你并愿意听从你的建议。
孩子打心底觉得父母说的是对的,是为我好的,而我愿意听,也更尊重父母。
有个扎心的事实,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权威感是会逐渐降低的。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越大越没小时候好管了。其实,真相是,孩子每一天都在变成熟,而我们却始终用同一种方式、同一个等级上管教他。
研究者发现,父母的权威感主要来自5个方面:
-
权威定向:家里谁做主,是谁管我的
-
知识定向:懂得多,知识、经验丰富,总是提供正确的建议和帮助
-
身份定向:对于父母、长辈要敬重的道德感约束
-
行为定向:早期的规则意识,犯错要受惩罚
-
关心定向:为自己好、爱自己
而不同年龄的孩子,父母权威感来源的重点是绝然不同的。
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来改变我们的养育方式,那么权威感的丧失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养育孩子咱不能一个模式用到老,小时候对付孩子的那些招数,大了不仅不好使了,还会起反作用。
我同时养着8岁的CC和2岁的DD,感触就特别深,用对付DD的法子对付CC,她一准炸毛。
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把权威用在刀刃上。
5岁前:
孩子对父母的权威感主要3个来源:
占比最高的是逃避惩罚,也就是害怕做错被罚。
第2高一个是行为定向——做个好孩子。
第3高一个是身份定向,就是他们会服从于比自己大的人。
因此,这个阶段的养育重点就是:
1.逃避惩罚——既然对孩子最有威慑力的是逃避惩罚,那规矩就得有后果,让孩子敬畏。
这个时候比讲道理更有效果的,是给行为定可视化的触犯规则的后果。
-
比如DD现在,非得不刷牙,好的,那明天的软糖时间就没了;
-
非得抢人家的玩具,好的,立马回家,不在下面玩了。
并且在孩子坚决不听,想要逃避惩罚时,千万不要心软妥协,也不需要落井下石,我们只需要温柔而坚定的执行。
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是要被惩罚,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样孩子才会因为怕被惩罚而改善行为。
2.做个好孩子——所以孩子得夸。
5岁前孩子还有点好忽悠,比较白纸嘛,你把他定义为一个什么人设,他就会向那个方向发展。
-
DD西瓜皮扔进垃圾桶,我夸他真是个勤劳的好孩子,他会更积极的把我的西瓜皮也扔进垃圾桶。
-
同样的计谋,CC只会翻我一个白眼“忽悠谁呢?又想支使我干活”。
所以5岁以下的,当孩子表现好,或有所进步时,一定不要吝啬表扬。
用正向的行为导向,正强化,让孩子在心里形成了权衡“好孩子”的荣辱感。
5-7岁:
孩子对父母的权威感主要2个来源:
一是身份定向——是生养了我们的人;
二是关心定向——为我们好,爱我们的人。
1.生养了我们——这时候你得打感情牌。
比如不让做某件事,就得动之以情,把你的付出说出来,让孩子生出“回报”之心。
比如孩子放学回到家总是把书包和脏衣服一扔,可以告诉他,如果你进门就挂好了,妈妈就不用再专门弯腰去收拾,这样我就能休息一会了,妈妈工作一天腰坐的直疼呀。
不想孩子在地板上玩水“这样容易把水弄得到处都是,地板上就会很滑,妈妈和奶奶会容易滑倒,我可不想滑倒”。
类似的上面的西瓜皮事件,我要用这套说辞,一用一个准儿!
“哎呀,我今天大扫除干了这么多活,腿都走不动了,这时候要有个田螺姑娘,帮我扔一下这小小的西瓜皮该多好啊!”
CC立马田螺本螺附体。
但这里有个坑,咱打感情牌,可不是内疚式道德绑架“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吗?”让孩子因为罪恶感而顺从。
这里说的感情牌,是让孩子看见你的付出。
让他知道,我原本不必做这些或者不必做这么多,只是因为爱你,所以愿意。
2.为我们好——管教之后,注意下情感升华。
7岁之后,你的管教可能比小时候严苛,孩子的反抗也会比小时候激烈。
很多时候结局都是不欢而散,但这绝对不是明智的管教终点。
管教的终点,一定是爱的表达,情感的升华。
不管你们battle 的结果是谁赢,都记得跟孩子说这句话:
“你能听进去我很欣慰/虽然我磨破了嘴皮子你也不听我的,但妈妈还是想告诉你,我是爱你的,我的初衷是为你好的。
我是希望你成为一个好孩子的,而且即使你犯错或做得不好,你依然是我最爱的宝贝。”
孩子还小,还不足以对自己的行为和你的批评进行理性思考,所以,管教的同时记得温柔地告诉他,他触犯到了那一条规则,你为什么要批判或惩罚他。
7-10岁:
孩子对父母的权威感主要来源逐渐稳定在知识定向和关心定向。
一是知识定向,知识、经历、惊艳丰富,有能力的人;
二是关心定向——为我们好,爱我们的人。
这时候要想获得权威感,就必须要做到:
1.知识、经验丰富,可以提供帮助——这就要求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在知识上、经验上可以切实的帮助到孩子。
比如,在孩子和同学闹矛盾你可以出谋划策帮孩子解决,而不是说小孩子哪有那么多事。
比如,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你能护着他帮他讨回公道,而不是一句别人为什么只欺负你?
比如做不出来的数学题,你不仅会还能用好几种解法,那孩子一定对你是大写的服气,你说的话他才会当回事。
2.真心理解、关爱——这和小时候管教后的情感升华还不太一样。
这个阶段的孩子进入可逆阶段,当他们知道规则和尊重不是由权威者(父母)单方面的要求,而是可以共同约定时,他们就不会傻呵呵的你说啥他听啥了。
身份、惩罚已经对他没有太大约束力了,孩子更倾向于和父母发展为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所以,我们要更重视对孩子情感和需要积极回应、重视倾听和交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家庭中一起做出决策。
越是学业重要,孩子叛逆的阶段,越要去忽视行为,关注情感的回应。
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也稍微了解下,没事也能聊上两句,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真心的愿意走近他的世界。
想想我们小时候,这样的关心有哪个孩子不想拥有呢?
这样的家长对孩子一定超级有权威感,因为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是值得信任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2113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