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时间办理是大家问得非常多的主题,所以上周做了时间管理的专场直播,不少朋友问没时候看直播,能不能把内容整理成推文,今天这篇就特地整理出来。
其实虽然都是时间管理,但妈妈和儿童的情况还不太一样。
作为老母亲,我觉得时间管制对我来说,多少有点伪命题,我不是管不好时间,而是事情太多,压根未将那么多时间拿来管……
娃呢,则属于事情没那么多,但半小时的事,能拖拖拉拉磨叽成一两小时……
上周直播,我列了个思维导图,字迹有点潦草,但精华都涵盖了。大伙儿有需要可以直接存这张图。⬇️
下面详细说说这些要点,先说跟儿童相关的:
01
建立起时候概念
孩子的“时间管理”,第一步是帮忙他建立时间概念:
a 可以通过时钟、闹钟、秒表、沙漏,来直觉地认识和理解时间。
我们不妨试试常常请孩子帮忙:“宝贝,帮妈妈看看现在几点钟啦?”
B 在孩子房间,可以放个时钟,让他在做事情过程中能看到时间。
C 带他观察自然中、生活中和时间有关的事物、事件。比如太阳的位置、光线的强弱、月亮的位置、爸爸上下班时间等,建立起对时间的直观感受。
D 还可以一起读一些讲时间的绘本,比如《时钟的书》(适合学龄前)和《时间的奥秘》(适合小学以上的),各种数学教材里也会教怎么认识时间。
我们可以玩估算时间的游戏,帮助孩子把直观的事情和抽象的时间联系在一起。
事情开始时,设好计时器;结束时,查看总共耗时和猜测的相差多少。慢慢地,孩子对时间的观念会越来越强。
把一天作息直观化
规律作息能帮孩子有效提高时间利用率。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自己的生活,几点钟起床的?白天做了哪些事情,大概花了多久?几点钟睡觉的?不单观察孩子自己的,还可以让孩子观察大人的。
为了减少催促,蛋蛋1年级时候,我做了放学后的日程表,用时间轴来做规划,忘记的时候,看看就想起来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漫无目地刷刷微博微信,猛然发现,啥也没干已经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你看今年就只剩不到一个月了!
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不做有意识的划分,就会悄悄地流逝。
所以,把时间分块很重要:计划好好几点到几点,专门做什么。比如说7:00~8:00,就专心看书或者某一件事。
这就像孩子涂色,如果先把边框仔细地描好,中间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涂了,如果没描边,涂的时候就很容易越界、杂乱。
划分时间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会提高时间利用率。考虑到娃的注意力不会很长,像上一条里提到的日程表,就是按半小时来划分的。做作业固定好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内,减少其他事情干扰。时间段不要太长,避免后期过多的低效时间。
在开始行动前,也可以跟孩子约好时间段,比如下楼玩是7点到8点,在这个时间快要截止之前,可以再重复提醒一下。
此外,还可以借助番茄工作法,给时间分块。在25分钟内保持专注,5分钟固定用来休息,再开始下一次循环。
事情太多了,把事情列成清单就比较清晰了,类似于我们手机里的日程提醒。
什么事是“想做的”,什么是“必须要做的”,可以区分开。我跟蛋蛋一起讨论他有哪些事情想做,没想到他越说越多,美得仿佛这些事情挨个都做了个遍。
用四象限法来区分我们想做和要做的事情,可以分为4类:
我们可以用便笺纸,把不同的事情按照重要性,排一下优先级、先后顺序,以便更合理的规划。慢慢让孩子意识到:应该重点关注重要的事情,在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上少花时间。
我们其实挺喜欢先做喜欢的事情,导致一些不喜欢却重要的事情越拖越晚,最后变得很紧急,所以学习取舍和规划很重要。
效率比绝对时间重要,高效半小时可能比神游两小时干的事情更多。
列出要做的事情后,估算每件事情的时间,然后倒推出按时完成后剩下的自由活动时间。
比如,晚上9点要睡觉,那么8点半就要刷牙洗澡,8点就要完成作业,如果作业需要半小时,那么下楼玩就得7点半回家。
再比如,每天4点半到家,到晚上9点睡觉,如果必须要做的事情花2.5小时,那剩下2小时可以自由活动。如果拖拉,必须要做的事花了3小时,那活动时间就少了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