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哪些基本学习力

培养孩子哪些基本学习力

培养孩子哪些基本学习力(再思考版)

“我是不是太笨了?”

这是“我们”在生活、学习中都会发出的自言自语的声音。

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困生,定义其为差生。其实这类“差生”,差在就是他的“学习力”出了问题。

而有的孩子学习好,并可见他越学越好,为什么?也许我们会说,是因为这孩子学习态度好,习惯好,方法好,会思考。其实其“好”体现学习的态度、习惯、方法、思考等,就是体现学习力问题。

培养孩子哪些基本学习力

如上图所示,孩子不爱学,不会学,不乐学,不懂学,都是因为孩子学习力出了问题。

学习力,是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核心素养!

孩子的学习成长,就是一个认知不断成长的过程,同时伴随一个“学习力”需要不断升级的过程!

一、什么是学习力?

培养孩子哪些基本学习力

学习力,这里指的是孩子学习所需的“知识内化”认知力。如上图所示,内环是学习力的分类思考,基于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两方面思考分类,从培养孩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角度把学习力分八个学习分支力――学习心智、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学习评价、学习管理,称学习力“八要素”。外环“八个要素”,各分支力要素是基于学的需求、过程作思考的“分支力”,相互链接又相对独立,各支力要素间互相影响促进,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善,都会促进学习力的改善和提升。学习力是每个学生的生命之根。

注:图示“学习力”是本人根据教育专家余建祥的“学习力六要素说”作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衍生思考。

二、学习力“八要素”解读

学习技术只有掌握在学习者身上才能走向自主,才能赋能!

让孩子们学会学习,拥有良好的学习力,持续的学习才会不断成长。

让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能力——学习力!

学习力则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

详细解读如下:

(一)学习心智

学习心智,指一个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心态和情绪认知力。这支学习力,主要指的是人的情商管理能力。

如:教育孩子“什么当做;什么当止;什么为是;什么为非;什么为真;什么为美;什么为善;……等”。

此认知力,与孩子所处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密切相关,社会的环境,家庭的言传身教、师长的教导等。周围环境的“熏陶”,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以说,这是孩子从小培养的一种理想观的境界和格局。有了良好“学习心智”,“少年志、当拿云”,必然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可以讲,一辈子的影响,是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认知力。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及环境的不断影响,这种认知力也在不断地在学习中改变。良好的环境或人或事的“教育、教会、教学、教养、教导、教诲、教授、陶冶、教化、感化”促进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智,是一种“道”的认知,如学科教学中体现学科观念。学习心智,也是一种知识与经验的元认知力。

教育教学中要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一种目标,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推动孩子主动学习。

学习心智培养,多激励,多开发,少教条清规戒律,多心灵鸡汤励志,多陶冶、多熏陶,唤醒和推动自我认知觉醒。如在班主任工作中给孩子们讲讲“荷花定律”“金蝉定律”“竹子定律”,就是很好的人生成功激励定律。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要做好长期和及时性生涯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学习心智的培养,“班主任实质就是一名孩子的阶段性生涯导师”。

对孩子的心智培养多点:尊重、发现、支持、引导、熏陶、磨炼、鼓励、……等。育孩子的心智思考,多培,重指导;多育,重孩子自我的心智积淀。

作为一名老师,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好两个目的,一是教孩子学会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是,让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甚至以后可能在某些领域始终保持热情和有一种难于满足的好奇心。而不是学习大量的事实性知识,更忌把自己的主张强加在孩子头上。

(二)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指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是学习心智体现,有“目标”驱动而学,所谓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动力源有来自内部驱动,即人的一种内在需求,需要满足,激发动机,产生兴趣、好奇心等;有来自外部驱动,即人的一种让自己变强大的追求和向往,是环境对给我们“胡萝卜加大棒”的需求;有来自任务的驱动,即在工作、生活或学习中,因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的任务活动,倒逼自己去努力实现或学习,去解决当下问题。

其实每一位孩子其实从小是爱学习的,都有学习的需求。当下教育,为什么很多孩子对学校课堂学习推动兴趣呢?当然原因可能会有很多,如孩子从小学习习惯不好,方法不对头,随学习的升级,学习困难加大,慢慢的兴趣受到磨损。还有的呢,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其中有一个社会性原因不能忽视,就是应试教育,“分分,是命根”,因为分数的压力让很多孩子受到内心的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慢慢的丧失。

(三)学习意志

学习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并支配其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状态。意志力是指人们为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程度或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锻炼出来的。有刻意性,从而培养学习的注意力、专注力等。

从小培养孩子做事的耐力、毅力非常重要,意志力改变习惯,习惯决定命运。

(四)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说,要会学,讲究科学的学、遵循一定思维方法和规律的学,讲规范的学,如爱德加•戴尔的学习的金字塔、费曼学习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及其“发现法”等。学习是需要学习的,方法需要学习和培训,很多的学习方法也是在“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个人的学习技能和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反思: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很多老师说,我的教学也会教方法呀!是的,但也许你讲了,只是有些面上的功夫,方法的引导并没有切入深度和刻意,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就是说学习是要讲方法、讲思维,如“如何做好笔记?”,不是讲要做笔记,而是要认真关注孩子的笔记做得如何?关注其做笔记的习惯,关注其做笔记的方法如何?当存在问题时,能做出指导。同样,习惯是要习惯的,做笔记,做好笔记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长期的刻意性练习,慢慢地形成孩子自己的好习惯。

(五)学习技能

学习技能,指“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的学习技术和能力,是指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注意力、模仿力、思维力、想象力、阅读力等。其中科学思维是人具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学习科学所必备的关键能力。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人聪明不聪明,看智慧。要使自己变聪明、智慧,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学会多“想一想”,”想”,就是思维。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认为,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 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最主要和最本质的活动,在教学中,应该始终将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如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

学习技能的培养,各学科教学都要认真关注孩子的这六个“力”:想像力+记忆力+注意力+模仿力+思维力+阅读力。

学科教师特别要重视自己学科思维的培养。

如初中化学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在解决化学问题中所运用得比较、分类、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建构模型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能力,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实问题中形成的质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方法、技能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如预习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自学的习惯等,它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人学习个性化体现(或风格)。

有研究表明,在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

习惯,有的是智力因素,有的是非智力因素。心理上的行为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行为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发生,决定我们的生活起居。

我们经常说某某孩子很自律,某某孩子善于思考,就是一个人生活和学习好习惯体现。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学习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多培养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学会探究性学习的习惯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从方法的学习,到技能的培训,再到能力的培养形成,它是一个“学思践悟”认识发展过程。方法需要“学”和“思”(“思”是“学”的延伸),“学”和“思”是学习习惯的认知第一个阶段。学习技能的培养是“践”和“悟”,学以致用,“践”是“思”的落脚点,“悟”是“践”的升华。“践”和“悟”是学习习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学习习惯”只能通过学习、思考、践行、体悟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有好习惯。教育孩子,把道理记在心里,用行动表现出来,把良言变成自己的好习惯。渐渐的、慢慢的你就拥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

教育教学中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如定计划的习惯、预习的习惯、整理笔记、错题集的习惯等,培养好习惯,先要重视培训,其次要重视刻意性强化练习,因为习惯是要习惯的。再拿做笔记来说,培训了做笔记的方法――如康奈尔笔记法,还需要关注孩子是否这样去做,长期这样去做。一个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最后才能成为一个不易抛弃的真正的习惯。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第一个月是最重要的。注意去培养,就能感受学习的快乐。

(七)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对自己学习的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能力,如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对自己的学习动力、对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是对学习“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一个自我判断和自我追求完善自省认知意识力。

评价权,日常观念中都认为是别人的,其实评价权首先就是自己的。

学会评价自己,其实就是人的元认知能力。

我们平常讲学会反思性学习,其实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

教学中把评价权还给孩子,重视培养孩子“掌握基本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知识和策略”认知的知识学习,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有元认知体验(如自我提问法、善于反思和总结等),学会对自己学习有一个元认知监控,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和主体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直接决定学习活动的效率。

(八)学习管理

学习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指的是利用管理学的方法,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手段,把学习程序化,流程化,规范化,创建更新最佳方案, 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如对学习动力的自我诊断测试(如动机不足、学习容易分心等);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焦虑情绪的自我心理调适等。

会学习管理,自主意识强,表现学习做事有主见,能独立处理好各种事,最重要是自信。会学习管理,自主能力强,任何遇到各种困难都靠自己解决。会学习管理,懂得如何认识自己(评估)(知道自己;了解你自己;观察自己),从而完善自我。

孩子的从小就要培养和督促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管理自己的目标;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资源;管理好自己的长处;管理好自己的欲望;管理好自己的价值观;管理好身边的人。

教育的反思:多年班主任及教学班工作,从身边孩子身上切实多有感受孩子学习的困惑。孩子是不断成长的,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各学科教学应该思考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做好孩子学习力的培养和升级,好的学习力伴随孩子的成长。

教学中,我们常常责备学生,为什么不预习?为什么不会阅读?为啥不愿意问问题?……等,很多为什么,其实归一,主要原因是孩子学习力的不足带来的困惑。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常常却忽视了对孩子的专门性、系统性的培养或培训,虽然社会上也有各类“学习力”书籍,但当前的教育现象,很多老师或家长却很少去推荐孩子这方面的阅读,孩子接受比较多的往往是一些学科教辅类。

另,也深深感受到,现在的应试教育,“灌输式”教学太重,学生学习量堆积,“分数评价论”,也越来越让很多孩子被动地学习。教育教学重知轻能、轻实践、轻非智力因素培养现象,学生的学习力呈现普遍弱化,学习力更加欠缺。如何让孩子从低阶认知能力走向高阶认知能力。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习力”培养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学习的内在需求,本身就是要将知识呈现、蕴涵的符号表征、思维方法与价值意义转化为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与驱动力,从而让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在学习过程中有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即有对于知识及信息的高效提取、整合、转化、运用、再创造的能力。

满足孩子学习的内在需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培养和提升孩子的学习力。学校教育,要重视孩子学习力的研究和开发,若能专门设置一门学习力课程当然是好的。

回归的思考,做好教育教学,我们能授给孩子什么?

广博兴趣、明晰方向、增益见识、淬炼品格、发展技能、涵养智慧。

其中,不仅仅要关注学习之“鱼”,也要重视学习之“渔”培养,更要重视培养孩子学习之“驭”。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知识长期不用是会忘记的,但能力是可以沉淀下来的,这个“能力”就是人的学习力。

特别强调:八大学习力的培养,不是来自我们教学的灌输,而是我们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对其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如对孩子的感恩、沟通、励志、自信、团队教育)。保护孩子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要学会“学习”,教育教学要在“相长”下促进“学习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