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制止也没用,试试这个方法
宝宝拿什么都往嘴放可能是因为宝宝正在长牙、饥饿导致。当宝宝出现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的情况时,家长要做好宝宝的护理工作。平时可以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一下。
当宝宝出现饥饿症状时,也有可能会出现拿什么都往嘴里放的情况,此时需要及时给宝宝喂奶。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以多吃一些辅食。
“因为嘴巴最敏感,所以我就用嘴巴探索”,那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全面开发孩子的其他感官,也就是视觉、听觉和触觉。
视觉的开发,最基础的就是大家重视的追视。我们可以拿一些玩具,特别是稍微有一些声响的玩具,在孩子的眼睛前慢慢地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盯着这些玩具进行追视,这对于小月龄孩子来说是很不错的锻炼方法。
触觉的开发,就是和大家强调过很多次的精细运动发展。我们可以多提供一些不同材质的玩具,让孩子有机会去触摸抓握,刺激手掌末梢神经。手越来越灵活,孩子就会意识到,不仅仅可以用嘴巴探索世界,手也是好帮手,而且更加方便。
听觉的开发,就是训练耳朵的灵敏度。从出生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多跟孩子说话,多和孩子一起互动唱童谣,这样的“磨耳朵”不仅仅是为了语言启蒙,也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还有一个接收外界信息的渠道,“耳朵这个小帮手我也可以用起来”。
当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部提高后,他就会发现,“哇,原来我有那么多本领,我不用完全依靠嘴巴来探索世界了!”到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口腔探索期正在慢慢地度过。
今天分享这“一份理解,两个方法”,其实可以适用于任何育儿问题。
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急于下结论,就是孩子调皮了,熊了,捣蛋了。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转变视角很难,“因为大人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而换位思考能力就像肌肉一样需要不断锻炼,能够学会理解孩子的父母,接下来也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解决孩子问题时,首先要避免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不要企图简单粗暴地,利用父母的权威去制止孩子的行为。试过的都知道这没用,即使短期有效之后还会反弹。这一点每个父母都被打击过,但还是有很多父母前赴后继去尝试。相反,给予一些替代方案,创造一个“双赢”而不是“双输”的解决方案。
然后,反思一下导致孩子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不是孩子某些能力的缺失。大部分的“问题孩子”其实都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的“熊孩子”只是不懂得正确的方式怎么做,而这恰恰就是我们父母的职责所在。
所谓“教孩子”,并不是“我说的,你就要照做”,而是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局限性,给予孩子工具和策略去发展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慢慢理解,自己和这个社会的界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