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防控想到孩子的自主性
最近重读《自驱型成长》一书——唯有孩子的自主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原本是写孩子成长的一本书,却让我突然想到了中国的疫情防控。
1 管制 VS 自由
从疫情起始,各种管制政策未曾停止——封路、封区、封城;从特殊时期核酸检测到两天一检为常态;从红黄码管制到蓝码出台。有人从始至终拥护这些管制措施,也有人从一开始就质疑过度限制。
很多时候,人们执行这些政策的原因并非真正认可,而是不得不做,否则上学上班受到限制,或者行程将受到更大的影响。是不是像极了一个被父母管制的青少年?我们去做,是不得已,而非由心,哪怕这些对我们也是有益处的。
前几日,听新西兰的朋友说,他们坐飞机出行是不需要查看核酸结果的,但大厅放置了很多的自检盒,出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拿取,并在家进行自检。如果有感冒症状,必然会多自查几次,并且做好防护措施。
反观国内呢?情况恰好相反。我们连感冒都不敢得,有一段时间药店不准出售感冒药,如果有发烧症状,直接医院隔离。因此一旦有感冒症状,焦虑担心而惶恐,一方面害怕自己真的是新冠而传染家人,一方面又不想被隔离而失去自由,大多也是不会主动去做核酸检测的。能抗则抗,在担心害怕中祈祷着自己仅仅只是感冒而已。
所以,我们看到的结果是,限制导致焦虑和隐瞒,而自由导向自律。
就如同一个孩子,当他做了一件你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而其结果将会受到惩罚时,他更可能做的是隐瞒;而如果他知道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时候,他更可能做的是坦白以及自我约束。
2 逃不开的痛
一个成人受到过多的约束时都想逃离,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可孩子的力量毕竟弱小,加上对父母的爱和依赖,他逃不开。因此他所受到的压力是双重的,甚至是分裂的。于是乎,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过多的管制下,优秀却抑郁着,这种优秀是病态的,从一生来看,也是短暂的。
当孩子照着家长指定的道路往前走,却走得不甘愿,走的茫然的时候,无论他走的是否通畅,他都失去了自己的心。
3 管控VS自控
有一项研究着眼于9-21岁孩子的决策能力,结果表明,14岁、18岁和21岁的孩子在决策方面的得分几乎相同,而9岁的孩子仅仅略低一点,而那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知识,并不是判断力差所导致的。
请相信孩子,把控制权还给他们。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去体验和成长。我们要做的是陪伴他们成长,而不是教他们成长。要记住,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提供指导和支持,鼓励孩子自己做出明智的决定。
当我们的经验代替了孩子的体验,事情往往会走向更不可控。成长只有一次,让他们尽情的去体验其中的喜乐和起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