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 | 为什么孩子一直“被表扬”还是缺乏自信心?

育儿 | 为什么孩子一直“被表扬”还是缺乏自信心?


在家里,一般都是这样的场景:

宝贝,这个水杯容易倒,你别碰,我来拿给你喝;

哎,你穿衣服太慢了,我来帮你穿吧;

哎呀,你怎么总是这样做不好,让妈妈来吧;

……


诸如此类,我们周围似乎太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不够自信。哪怕一点点鼓励也吝啬给予。


那么关于孩子的自信是如何形成的,小编就用几个实例来给大家做出解答。


请给孩子实质性的能力指导


三岁的帕蒂想帮妈妈摆餐桌。她拿起牛奶瓶准备往玻璃杯里倒牛奶,妈妈抢过牛奶瓶说:“别动这个,你还不够大,我来倒牛奶,你可以摆餐巾纸。”帕蒂露出难堪的神情,转身离开了餐桌。


帕蒂的妈妈显然是错了,她没有鼓励孩子。


在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看来,像帕蒂这样的孩子虽然年纪尚小,但天生具有极大的勇气,并且热切地尝试其他人能做的事情,很值得鼓励。

 

帕蒂的妈妈显然做得不够好,她不清楚即便帕蒂真的把牛奶洒在桌子上又能怎样,与孩子的信心损失哪个来得更严重?

 

其实,如果帕蒂真的把牛奶洒了,妈妈只要微笑着鼓励她要勇于面对失败,轻轻地对她说:“再试一次,你做得到。”这就够了。并且,可以具体指导他一下如何才不容易倒洒的动作。


这是一个典型的场景。


我们要意识到:孩子做某件事的努力,失败只说明他的经验和技巧还不够,与他的内在品格和个人价值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时有的家长又说了

“我经常鼓励我家的孩子,但依然效果并不明显呀!”

那么请问:

你“鼓励”的方式对了吗?

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正面管教”的普及,一种名为“赏识教育”的流行,年轻一代的父母已经开始意识到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肯定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他发现一个没有受到过激励的人,仅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的发挥水平是受到激励前的3~4倍。

育儿 | 为什么孩子一直“被表扬”还是缺乏自信心?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讨厌别人的批评。孩子更是这样,得到鼓励后小脸笑得像一朵花似的,得到批评后小脸皱得像苦瓜似的。

所以,很多父母经常会对孩子大加鼓励和赞赏。 只不过,如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鼓励,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做对了。


我女儿3岁,家人对孩子总是大加表扬,比如:你真聪明、你最棒、你真厉害、你最行……


本来小孩子就大都争强好胜,在如此表扬之下,她变得很爱面子,不承认错误,不接受现实,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就是死不改口,非说别人是错的,还得让别人承认错误,很多事情做得不如别人就发脾气,怎么和她解释都没用。

这样的案例,我们身边屡见不鲜。甚至有些家长感到困惑,到底该不该给孩子鼓励,给多了就怕孩子得意忘形。

 

其实,以上的情形,都是家长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混淆了鼓励和表扬。

“鼓励”≠“表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


而表扬则很抽象,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比如说“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

 

同时,鼓励不以结果为导向,多鼓励能让孩子产生自信和勇气,这样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就会拥有更强的克服能力。


而表扬的坏处是让孩子错误地以为,他们所做事情的目的是寻求别人的肯定,他会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容易产生虚荣心,将来一旦遭遇失败往往不能正确看待。

育儿 | 为什么孩子一直“被表扬”还是缺乏自信心?

就像以上实例中,孩子的这种心理的变化是可以理解的。夸大其词、泛泛的表扬,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应该做好,不能犯错误,不能做得不好,不好就意味着失败,这样自然就会导致脆弱和敏感。

育儿 | 为什么孩子一直“被表扬”还是缺乏自信心?

PS: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希望更多父母能做到多鼓励、少表扬,鼓励到具体,不要宽泛地表扬,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其实,我想无论什么事,更应该看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能“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