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育儿应具备哪些职业精神?

父母育儿应具备哪些职业精神?

请点击上方“家庭教育之声”关注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官方微信,一起共同寻找家庭教育真智慧


“今天的父母之所以焦虑,是因为对养育孩子的科学规律认识不足,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当好父母的诀窍只有两个,学会扎根,学会爬楼梯”“世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做父母是一门需要艺术与科学的学问。社会要为父母这一神圣的职业赋能,帮助父母感受到支持与内在的力量”“在什么都求快的今天,父母要放平心态,学着拥有一份慢养的勇气”“父母的职业精神,第一是觉醒,第二是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第三是在生活里成全亲子彼此之间的成长”“目标感强、学习能力强、善于团队合作、会沟通、有界限,是父母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要有清晰的价值观和目标


“所有不被外界感染焦虑的父母都是有定力的,外部的冲击再大,也不会失去清晰的目标和内在的自信。”兰海认为清晰的目标就是育儿的价值观,比如明白孩子进入社会以后,除了学习成绩,还需要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父母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准目标来做教育规划和教育选择”。


恽梅用“看见生活、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趋势”来描绘她心目中的良好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外班,也发生在父母每时每刻跟孩子接触中的一言一行,厨房、客厅、卧室都是教育的场所,父母的生活态度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形的支持。”

在飞速发展的AI时代,林美慧反而强调慢养的方式。“许多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学得更多、更好、更聪明,所以不断在孩子身上装上巨大的翅膀,甚至造成很多孩子起飞以前就失去了飞行的动力。”在林美慧看来,重要的教养诀窍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学会扎根,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充实自己;第二个是学会爬楼梯,父母要有宽广的视野和先进的思维,才能为孩子带来有格局的教养环境。

“价值观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导向,就像开车要明确方向和目的地,要知道到哪里去。”作为一个15岁男孩的母亲,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事业部主任郜云雁说自己没养孩子时特别有信心,养育儿子的过程却“一路连滚带爬”,不断经历觉醒、学习和成长。她认为家庭教育也可以像学校管理那样,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路线图和工具箱。“我和先生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力、运动力、自然力和人格力上达成了共识。比如运动方面,儿子从小学开始跑步,6岁跑6圈操场,7岁7圈,8岁8圈,10岁开始跑一万米。多年来,晚饭后全家运动,儿子没的选择,逐渐就养成了习惯。出生时才5斤多的儿子如今差不多一米八,身体非常好。家庭教育最难的是身体力行,父母自己要先做出来。”

“今天的男孩3岁以前基本是‘妈妈生、姥姥养、爸爸抽空来欣赏’,从幼儿园到小学都在过于女性化的成长环境中,爸爸的角色尤其重要。”如何调度爸爸养育孩子的积极性?专家建议妈妈要主动撤出,如果孩子和母亲的关系特别紧密,爸爸就容易被边缘化,母亲一定要给爸爸制造机会陪伴孩子,“妈妈退一步,爸爸才能进一步。”

在陪伴、合作、学习中共同成长

“每一代父母都在尽其所能帮助孩子,这是恒久不变的。如果说给父母这个职业一个清晰的定位,我认为是陪伴。”恽梅把父母定位为积极陪伴者而不是掌控者,目标是跟孩子更好地相处,激发孩子所有内在的动力,最终使他能自在、自如、自立、愉悦地走在世界上。

“请问你几岁结婚、几岁生的小孩?有没有计算过这辈子大概要做多长时间的父母,会不会选择辞职?”林美慧用温柔的台湾腔说道,人生最大的任务其实不是工作,而是当父母,是如何面对各种家庭关系。“大概有五六十年的时间需要扮演父母亲的角色,对于这份不能辞职的工作,我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来学习?”

父母需要看清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然后给他匹配力所能及的资源,“千万不要攀比、较劲”。成长教育专家兰海说有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能坚持用一种特别好的状态生活,他们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陪伴。他们给孩子的力量就是“不管你在外面考多少分,回到家里永远有一盏灯亮着,永远有一杯水在等你,家就是家”。这些孩子身上的力量不是源自外部,而是来自父母这种有力量、温暖的、有格局的陪伴。

“父母的职业精神还体现在有定力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方向,确定目标就不被干扰。”郜云雁说儿子对外界的变化和压力非常敏感,所以她每个月带儿子去心理老师那里进行一次心理建设和情绪疏导,“希望他从小就知道人有情绪问题去看心理医生是正常的,就像去医院看牙一样。”除了儿子喜欢的乐高机器人,他们基本上没有报其他的课外班。“因为我们观察和评估儿子的学习情况,觉得他没有‘吃不饱’或‘嚼不烂’的情况,应该更多帮助他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不是送到培训班去恶补。”

从见招拆招变为提前预防

《父母必读》杂志主编恽梅认为要系统地看待家庭教育,超越快餐式的见招拆招解决方案。“不能简单地告诉父母这做对了、那是错的,而要共同搭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推动父母对自我的认知,给父母赋能,赋予他们力量。”

在恽梅看来,提前预防还体现在改变思维方式,要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科学就是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艺术就是要掌握一些沟通的技能,营造家庭氛围,除了学习,还能跟孩子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恽梅举例说,有些父母是文盲的家庭也能培育出自立、上进的孩子,说明父母没有过多地干扰孩子的成长,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和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上找到了平衡的度,而不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外包出去。”

父母育儿应具备哪些职业精神?

“父母这个职业永远没法辞职,必须充满情感,又要讲求理性。就像一个员工在职场要有目标感、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既懂得合作又有界限,也可以设想一下,丈夫、妻子和孩子的目标一致吗?父母有学习的意愿吗?家庭关系是合作关系吗?家人之间有界限吗?”兰海认为,家人应该永远处于一种互相合作的过程,但遗憾的是,现实中不是父母控制孩子,就是孩子控制父母,几乎很难看到合作的关系。

“这是一个贩卖焦虑的时代,媒体、商家、资本市场都在炒作焦虑。”兰海打比方说,“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和健身,已经从解决问题、见招拆招的时代进入提前预防的时代,父母也要思考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格局去看待孩子的成长方向和教育规划,而不是拼命买学区房、找好学校,把教育外包给培训机构、最厉害的专家、最牛的学校,成长是不可以外包的。”

对于服务外包,兰海指出有的父母陷入一种不相信自己的集体无意识,过度依赖培训机构,实际上自身的很多力量没有被调动出来。

“父母接纳孩子的程度和接纳自己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不能接纳孩子实际上是不能接纳自己。焦虑的父母往往觉得自己不成功,就会不自觉地担心孩子未来不成功;当父母对自己满意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接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