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孩子后,我再也不讲育儿课了!没有谁的生活经得起这一帧一帧镜头的分析。
人生原本就是一场秀丽的相遇!
相遇让我们明白
生命原先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似的叶子!
凌晨,
我看到她写的一篇文章。
深有感触。
以为她已经睡了。
没想到她秒回了我的微信。
我们说到母乳喂养
因为没有得到医护人员的支持,
她离乳了。
孩子晚上大哭持续一个月,
性情都有些变化。
我说育儿和人生其实就是这样
有遗憾,但是我们都要接纳。
我对她的这篇文章深有感触
是因为她提到的:
没有哪个妈妈是完美的,
没有谁的生活经得起这一帧一帧镜头的分析。
从写公众号以来
很多妈妈都会问我:
米其现在身高体重多少?
会了什么穿多厚多薄?
但是我没有偶像包袱
我知道自己的不完美
我也知道孩子的不完美
但是我接纳
并愉快的与我身上的陋习共处
人设不是一个好事
特别是你做不到的人设
所以我最擅长的是自黑
这样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加轻松
希望其他妈妈也学会幽默的自黑
并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老公的不完美
婆婆的不完美
婚姻的不完美
孩子的不完美
自己的不完美
有妈妈说你总说给孩子别穿很多
但是有时候我看米其也穿的不少啊
我说过是啊,因为今天奶奶在嘛
如果我没空给孩子穿衣服
我不会干涉奶奶的决定
在这个问题上我和彭彭的看法也相同
“ 我不在的时候,
我就全权信任你,
如果我对你的做法有意见,
我就自己来。”
养育孩子不是比赛
你也无需与别的妈妈比赛
你也无需在意别人会期待
“你把孩子带成了什么样子”
因为吃一样的饭菜
人也会长出不同的身材
同样的教育方法
也会得出不同的双胞胎
何况不同的家庭环境呢?
还有对婚姻的态度
我们也出奇类似
”互相惦记对方的安全,
一起把家庭维护好,
这样的婚姻不完美,
但是,已经很好了。”
你经常看到我表扬辉哥
不是因为辉哥有多好
是因为我接纳他的不完美
并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
如果你能认真读完
真的已经很好了
因为这就是人生
是我最想和你分享的话
口述:彭彭 采访 | 文字 :朱茜
摄影 | 设计 :蒋小怪
首发:栖家共读会
我生小孩以后再也不讲育儿课了
昨天我跟一个同行聊天。她跟我当年一样,未婚未育来做幼儿领域——现在这样的奇葩越来越多了。
我跟她说:「趁着没有生小孩,你赶紧好好讲育儿课。等你生了小孩以后,所有人都会拿放大镜看你的小孩。他们会想,你这个讲课的,我看你自己带成了什么样子?」
我是觉得,做了妈妈再去做这一行,反倒不合适。没有哪个妈妈是完美的,没有谁的生活经得起这一帧一帧镜头的分析。
比如,现在我就卖不了完美人设,而且这对我的小孩得是多大的压力。所以我发誓,我生了小孩以后再也不会讲育儿课了,就算要讲,也只是分享型的,我绝对不会说:「你们跟着我这样做就好」。
我不讲育儿课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还没有真正形成属于我自己的育儿观。
我的孩子按需母乳喂养到两岁差一周,每个晚上基本都是我带的。我知道其中的各种艰辛。试问,当我已经困到要晕倒的时候,我还谈什么育儿方法?
我现在最大的感悟是:「养孩子」这件事情是我生活中一个很小的面,它是金字塔的顶尖。
金字塔的基石是什么呢?是我的家庭观、我的经济实力、我个人的成熟程度……我现在,充分认识到了育儿这件事情的复杂性。
没当妈妈之前,我顶多有这个信念,我知道这个事情会很复杂。那时大家愿意信任我,也是因为当时的我没有任何预设的角度,不会有评判之心,我不会说:「你看我喂了两年,你怎么喂了一个月就嫌累?」
直到我有了亲身的体验以后,我才有了「肉体记忆」。这时,我反倒没有那么好的同理心了,我有了自己的投射。所以,在我没想清楚自己真正的育儿观之前,我宁愿放一放,先去做自己有感觉的领域。
「养孩子」只是我生活中一个很小的面
当了妈妈之后,我的另一个感悟是:不要随便结婚生小孩,做好充分准备才能选老公结婚,才能生第一个小孩。
我跟同行说:「不觉得奇怪吗?中国人看重婚姻,但会随随便便结婚,看重小孩,但会随随便便生小孩」。她说:「这话太绝了」。
我相信世上没有一个人会说「我做好准备了」,我自己也没做到。我的观点很鲜明:「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勉强」。
举个例子,你要去三亚旅游,可以花光100万,也可以穷游。但穷游也得有基本线。坐火车过去,住个青旅,来回要花几千块。我说的「准备好」,就是你至少兜里得有这几千块,你别只有十块钱,就跑去了。
如果没有准备好,结错了婚,就不要生小孩;生完第一个,发现当时没准备好,就不要想着再生一个。错了不要再错。
如果自己都不懂自己的需要,你在家就是一个「作女」,像婴儿一样指望别人能看懂你的心,但别人,可能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当了妈妈之后,我最大的变化是学会了化妆。
这些年看到白发一根根冒出来,整张脸往下垮,自己也不注意保养,洗完脸看着镜子,我会突然想:「妈呀,这位大妈是谁?」小孩两岁以后我才睡整觉,想想看,我多么的难受。
有了这些切身经历,我对育儿问题的理解会更细致,但没有发生方向性的改变。
虽然以前没有体验过,但我是做过充分准备的。对我来说,都是比较自然的事情。所以我才要说「有准备了再生小孩」,我相信,这会让人更自然地应对。
「有准备了再生小孩」(供图 | 彭彭)
我小孩只在我妈妈那里挨过打
每次听别人说「没有一个很得力的妈妈帮忙」,或者说自己跟妈妈之间相爱相杀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的妈妈跟宝贝一样的。偶尔拌一两句嘴,整体是比较好的。
育儿分歧也会有。但有一点我看得很开,也可以说我很冷血:如果这一刻,我没有承担原本应该由我承担的母亲的责任,是我的母亲在帮我承担,那么我不会去使用权威,因为我知道,我妈妈没有义务帮我带孩子。
曾经有一位老师劝女人不要随便回家做全职太太。但是,很多女人会担心,觉得把孩子给阿姨带、给爸妈带,会带不好。
老师答:「某个写育儿畅销书的作者也把孩子给她妈妈带,她说,不把孩子弄死就好了」。
如果不了解这位作者的生活,我们会觉得她对孩子漠不关心,但实际上,她跟她的孩子是类似灵魂伴侣的关系。
我现在能够理解她了——我不在的时候,我就全权信任你,如果我对你的做法有意见,我就自己来。这可以免掉很多纠结和矛盾。
我从没打过我家小孩,他只在我妈妈那挨过打。
我支持妈妈打小孩吗?肯定不支持,我也很心痛。但打了就打了呗,她又没有打很重。一般要崩溃了才会打一下孩子,我也能够理解。
我妈算很靠谱的。孩子小时候不睡觉,她跟我一起看育儿的视频。虽然她至今不会用微信,但我告诉她的,她都会很感兴趣。
我觉得我妈妈懂一点点就可以了。她不需要懂很多,我也不需要跟她交流很多育儿问题。
我妈妈也有很矛盾的一面。她有时很严格,有时又很开放,小时候,她还帮我撒谎请病假呢。我跟妈妈也有过不愉快,有时她觉得是为我好,其实也是在控制我。
但走过那一段以后,我还是觉得,这个世界上最体贴我的是我妈妈。尤其在中国这种大环境下,不管女儿嫁没嫁人、结没结婚,妈妈永远是女儿的后盾。
我以前是这样想的,生了孩子以后更是这样想的。所以,我每次上课都忍不住唠叨:「你们这些生女儿的妈妈啊,她这一辈子,你对她来讲都是很重要的人」。
「如果我对你的做法有意见,我就自己来」(供图 | 彭彭)
我妈妈和我外婆的关系不融洽,外婆现在还能把我妈妈气得拿头撞墙。
但妈妈还是把外婆照顾得很好。第一,是基于「我要照顾我的母亲」这样传统的道德观;第二和第三个原因可以并列:一方面她渴望获得母亲的认可,一辈子都在追寻这个东西,另一方面她经常觉得我外婆可怜。
比如我们家新房子装了暖气,两个舅舅家没装,她就会说:「把你外婆接过来,我们家有暖气」。总之,她出于一种很复杂的动机,又亲近外婆,又排斥外婆。
人的动机都很复杂。我越是深入认识这种复杂性,越是有敬畏之心。以前我也很想干预妈妈和外婆的关系。但我撞过南墙就会知道要划清界限,我不是那个神仙。
我只是在她很难受的时候说:「妈妈,你要是过得不舒服,就把外婆送回舅舅家去吧。」顶多说一两句这样的话。
除非我妈妈求助,否则我不会随便跟我妈妈说我的分析。这样除了显示我学过一点东西,对她没有什么帮助。最好是她自己发现,她才会有真正的领悟和接受。
我觉得,糊涂一点过日子不一定是坏事,因为清醒需要力气。
父母跟我们首先是血缘关系,他们并不指望在我们的帮助下成长,人家看我们还是小毛孩呢。很多人问:「我怎么拯救我母亲和父亲?」拯救什么?你拯救你自己就可以了。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解决。就像有的癌症理论一样,一个人能带着这个问题生活下去,就是一种健康状态。
我对亲密关系的要求不是很高
年后我会开毒鸡汤系列的课,讲子亲关系,就是和父母的关系,也讲婚姻关系。
说到婚姻关系,我发现以往看的书太理想化了:沟通解决问题、爱、信任、尊重……跟一个能把你三根肋骨打断的人讲爱和尊重,有什么用?这种人,只有法律能惩罚他。
这是极端案例。不太极端的,就是女人在家里地位不高,要受气的那种。年复一年听下来,我会发生一些改变,我的毒鸡汤越来越多了。
不是不相信爱情、不相信婚姻,而是我们要知道,凶险是存在的。
「我的毒鸡汤越来越多了」
来听课的人,反而大多是婚姻超幸福的。因为他们知道婚姻里有风花雪月,也有鸡毛蒜皮,做好了两手准备。
往往是那种婚姻不幸福的人,他们奔着风花雪月的日子去,结果,迎头撞上的是鸡毛蒜皮。
婚姻是什么呢?
婚姻就是,小孩在沙滩上玩沙子没吃饭,我喂他一口蒸蛋吃。一不小心,整碗蒸蛋打翻到沙子里面了。对于婚姻来说,蒸蛋就是爱情,沙子就是麻烦,沙子和蒸蛋是混在一起的——我讲的是沙子,但是我相信有蛋。
我孩子最难带是0到1岁,后半夜他每半小时醒一次。如果这天是一个半小时醒一次,我都要念「阿弥陀佛,今天宝宝睡得真好」。
老公是帮不上忙的。事实上,那时我跟妈妈也哄不好孩子。
如果小孩永远是一岁那么难带,很难讲,婚姻会走向什么样子,因为人已经要崩溃了。那时我的领悟还没有现在这么深刻,有些东西我也没有跟老公讲明。
人们说,三十岁的男人只有三岁的智商。我以前认为我老公至少是十五岁,后来发现他还是只有三岁。所以我越来越面目狰狞,我会说自己的需要和底线了,而不是希望他「不说也能懂」。
还真是熬过来了,夫妻关系反而变好了。
我和老公不属于要死要活的夫妻,没有爱得要死要活,也没有恨得要死要活。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老公:「你老婆干嘛的?」,他可能没办法答得确切,但他会参与。
我老公是警察。如果我要去客户家,我会跟他说:「我要去哪家哪户、电话多少,12点如果我没有给你回信,你知道什么意思吧?」我老公说:「今天不上班,我陪你去」。我说不用,他就会在12点准时打个电话给我。
夫妻之间有这种守望相助,就够了。对我来说,互相惦记对方的安全,一起把家庭维护好,这样的婚姻不完美,但是,已经很好了。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解决」
我对亲密关系的要求不是很高,想向老公索取的东西也不是很多——以前肯定比现在多,现在调整了期待了。我没有找那一款,不能指望他婚前不是这一款,婚后却长出这个功能来。
我反思自己「对老公要求不多」这事——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遗憾,也可能是一种庆幸。
遗憾是,谁都想被人需要、被人仰视;庆幸是,人到中年,天天要去承接娘子的仰视和期待,也不容易。
现在我们都适应了吗?肯定没有。生活一直在前进,虽然孩子越来越好带了,但孩子也越来越烧钱、越来越要人陪了,生活当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承认自己的焦虑很重,每个人都有那种跟自己过不去的焦虑,只要人还活着,它总会存在。但和大众水平相比,我的焦虑也没有重到难以自拔的地步,生活里没有很多大事,天还没有塌下来。
我觉得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小确幸的。跟孩子看本书、小心翼翼地洗个脸化个妆、做个饭,刷个书、看个朋友圈,都很享受。
很多时候我会问自己现在的生活好不好,但我会告诉自己:「现在肯定不是我认为的理想水平,但如果一生都这样过下去,我也觉得足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