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现在不看育儿书?迷信各种育儿经验怎么个害人法?

我为什么现在不看育儿书?迷信各种育儿经验怎么个害人法?

我为什么现在不看育儿书?迷信各种育儿经验怎么个害人法?



DrBing:曾几何时我们的视野里充斥着这样的一系列畅销书《XX男孩 / 女孩+娃名 》、《XX老爸 / 妈 的教育笔记》、《XX男 / 女孩成长记》。此处XX=名校名,如哈佛,耶鲁,剑桥,牛津。。。


基本无论谁生的娃考进了名校,都能出本畅销书。如果凑巧妈还是个教育专业,那就不得了了。直接登上教育之王宝座。


但这些作者绝对不会告诉你,作者两夫妇都是教授,娃自带学霸功能的;也不会告诉你这娃的培养经历背后甩了多大把的银子;也不会跟你说当中的运气成分,例如考官筛掉了好几个更优秀的娃,但碰巧一个龙颜大悦,就招了她家。

当然不说,不具备可模仿性的东西,鬼看呢?


所以畅销书总写得好像照着做,准没错。


下面这个极客爸爸的文章要把这类书籍的弊端批一批。


PS:下文K的不是斯波克,希尔斯,松田道雄、郑玉巧、崔玉涛那类科学养育书哟。

作者:果壳极客父母小组 @陈琦

http://www.guokr.com/post/445464/

1

初为人父的时候也看了不少书,老实说,看归看,一到实践就不管用了。然后自己觉得很失败。这样持续了3,4年,最近2年慢慢意识到,迷信各种育儿经验其实很害人的。


自己的方法其实没有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本还在自身修养上。不过这是题外话,现在把我能想明白的拿出来献一下丑。

虽然我们讲理性,论事不看动机看道理。但是我觉得既然这里并非辩论,有必要谈谈育儿书籍流行的动机。作为一个市场,和其他的市场一样,它具有这样的特点,我这里拿减肥药市场做比较。

1,减肥是个难题而且并无确定普适的答案。
2,减肥产品有广大的受众,受众有强烈的达成目标的欲望。
3,此领域有专业性。
4,减肥产品必须迎合受众心理需求。那么减肥的人,希望什么呢?

很显然,他们希望有一种办法,不花力气,不花时间,易操作而且效果明显。最好是喝点茶,吃点药,或者躺在器械上不动就减肥了。如果你观察,所有的减肥产品都迎合此条。

1,2,3育儿市场都符合。至于4,父母们的心理需要是什么?

2

需要1,我没有时间去思考,最好教我如何简单易操作,一看就会的办法。

需要2,父母都心疼孩子,别说打骂,就是责备和惩罚后,父母心里都不好受,有没有什么办法大家都快乐呢?

需要3,如何才能让孩子未来成功的机会更大/孩子需要培养什么品质才能成功?

拿这些去对照你正在看的育儿书。看看中了几条?

原因1,我不是说育儿书和减肥产品一样的属于忽悠,但是,折扣是要狠狠的打一下的。毕竟这是市场经济的结果,所以难免良莠不齐

这是我现在少看育儿书的原因1。

原因2,如果你认真思考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真正的快乐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你一定会有一个你所信仰的人生目标。

对于我来说,我并不认同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幸福和成功的观念。我也不认为一个人的快乐是来源于自身习惯性的东西,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我甚至认为,人们对家庭教育方法的作用有严重高估。

所以,很多书看到前言,要培养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小孩…我就不想看了。

原因3,遗传和基因因素远大于教育。

有个著名的双胞胎实验。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很多人生活困难,穷人家生多了孩子养不起,只好送福利院。美国大学和福利院进行了合作,故意把同卵双胞胎送给差别很大的家庭收养:国家、语言、宗教、养父母性格、教育程度、财富、职业等等差别。

试验结果证明,同卵双胞胎在不同环境中成长,仍然有很相似的性格和经历。证明决定人性格的50%的因素是先天遗传基因。

当看到一个”成功“的教育典范,人们往往会从父母的教育方法上去找原因,因为从心理上说,这是唯一自己可以借鉴的,所以愿意相信这一切是教育方法导致。

但是不容易看到的是,孩子的父母教育方法能做到优秀,其实来自于和孩子一脉相承的基因因素。

这些基因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处理矛盾的自然习惯,一对”优秀的父母“能做到好的教育,并非是他们认识到了”好的教育“而是”好的教育“来源于他们自身的习惯与性格。而习惯与性格,大部分时候是取决于基因。

3

所以,借鉴别人的办法,到实践时必定是差错百出。一来,你不是别人,你的不经意的细微差别可能导致方法彻底失效,二来你的孩子也不是别人的孩子,同样的教育方法,反应可能完全相反。这样看来,凡是举例的,基本都没有太大参考性。

我能看到的,最有效的是改变自己的认知境界一旦自己的境界上去了,看问题就不一样了,自己的性格,脾气就会自然变好,育儿很多问题也就慢慢迎刃而解了。

而改变自己的境界,与其看育儿书,不如多看其他的人文书目,或者自己勤于思考。

我现在的状态是,看到了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中

DrBing:


我认为好的育儿书不是讲故事,而是讲科学,科学是讲大数据的,是基于统计学的。枯燥的东西,不走心。


一个没经验的家长需要的是技法。前面提到的实用百科类是必不可少的育儿工具书。不走心但真有用。

娃到了2、3岁进入管教阶段,生活记录、感悟式的书就多了。个体妈妈感悟式的讲解通常最没用,看一两个能励志:看到别人也那么惨,抚慰下自己。再看就没意思了,走心但没卵用。

因为记忆和感悟不靠谱。特定的时间环境情景,不一样的孩子反馈完全不同。所以我对个案性质的育儿书都持保留意见,不作为个人育儿指导。事实也证明,这类育儿书最容易出问题。


至今最畅销的育儿书《好XX胜过好YY》系列,一套个案性质那么明显的书,可谓是对科学的讽刺。我个人偏向于多案例书籍,例如200个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

所谓育儿理念,确实赞同作者陈琦说的境界问题。家长自身修养和他选择的育儿理念有很大关系,这不是靠几句心灵鸡汤就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