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育儿,怎么到我孩子这就不管用了?

科普育儿,怎么到我孩子这就不管用了?

图源 | pixabay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养娃不混迹于几个知名育儿专家的公众号,不配有几个靠谱的医疗咨询和科普平台,那都是心慌慌呐,分分钟就被七大姑八大姨的“育儿经”带跑或者心生焦虑难以自拔,亦或者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知道从哪里翻看到的信息给碎碎念直至崩溃妥协,虽然一直从事着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相关的工作,但第一次养娃的我,也同样有着以上的困惑,就算是非常地坚守着原则性的问题,也会被队友或者爸妈认为是“照着书本养孩子”,但随着娃渐渐长大,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之后,家里人也修正了继往的看法,开始相信我的知识,而我也成为了家中的“话事人”,一路走来,非常能够体会和理解每一个爸爸妈妈在养娃道路上的艰辛,也能够理解在众多专家建议中摇摆、不断肯定、否定、坚持、成功的道路。


从事儿保和儿童的心理医生经常被投诉:

“没有生过娃、养过娃的儿保或者儿童心理医生,缺少实战经验,从而不能彻底解决父母的育儿问题”


确实,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家庭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养育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经历过,很多感受、经验、体会是难以周全的。这时不禁想到我刚毕业工作的时候,尽管已经经过了规范的轮科、跟诊,再到自己上门诊看儿童保健的时候,书本里的内容自觉已非常熟悉,但毕竟理论和实践存在着差异,而未曾为人父母的经验缺乏也让我很难切实体会到就诊父母的焦虑和困难。直至自己养娃,才发现道理还是那些,但是实践过的经验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了。再看回各类科普、专家支招,大部分的核心内容大同小异,也并无特别大的纰漏,但是写作方式、侧重点的不同才是真正实现成为深入爸妈心的关键。继而也就会出现没有一篇科普是适用于全体家庭和孩子的现象。


图源 | pixabay

为什么同样的方法到自己这就不管用了

一个问题如何解决,不仅仅只与方法有关,因为我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关于宝宝的,那这个问题就会涉及到出现问题的人(宝宝)、处理问题的人(爸爸、妈妈或祖辈)以及解决问题的环境。

首先来看出现问题的人——娃

是最为不受控的对象之一,不同的宝宝有不同的气质类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的改变方式,可能还涉及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状态如何、有没有饿了困了病了等等方面;

其次就是处理问题的人

其实我们也是具有不可控性的,不同的爸爸妈妈对同一个解决方法的理解不一样,再转化为行为也不一样,同样也还涉及到此时此刻我在处理问题时的心情如何、状态如何,有没有心事、有没有疑惑等等;

再者那就是处理问题的环境

解决问题时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是单独处理还是周围有其他人在,是开着电视还是关着电视等等。

举个例子来说

如果我们要处理孩子发脾气,那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本身的特质,是容易转移、安抚还是容易纠缠、反复的,情绪起伏是如暴风骤雨般跌宕还是如和风细雨般温和,是会因为一点小问题就掀起大波浪的还是一般小事无所谓的;

然后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此次发脾气的原因或诱因是什么,是因为突然关了电视还是想买玩具没给买,以及孩子在发脾气时的表现如何,是大喊大叫、哭闹躺地还是哼哼唧唧、眼泪吧嗒,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继往孩子发脾气时我们的处理方法是怎样,是一贯温柔坚持还是反复妥协,最后还要了解孩子因为发脾气而收获了什么,是得偿所愿还是啥也没得。除此之外,对于专家所提出来的方法,我们理解了多少,使用了几成,坚持了几次,倘若理解-1分,使用上再-1分,试用了一次不见成效便拉倒不曾坚持再-2分,那最终只能完成6成左右,自然成效会大打折扣。

再者,如果在我们信誓旦旦一定要严格执行某个方法时,家里老人出手干预,队友频使眼色,孩子转头就向他们扑去求救,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那就算是一个非常靠谱、有循证证据的方法也不一定能在现实中华丽转身。

其实这些实际的问题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都经常会遇到,所以对于孩子一些普通的问题,可以查阅科普来尝试解决,但是对于孩子一些已经成为问题的行为,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但寻找问题的症结,还要寻找阻碍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科普育儿,怎么到我孩子这就不管用了?

图源 | pixabay

教养技巧太复杂,简单粗暴反倒见效快

经常有希望改变孩子、调整自己的爸爸妈妈来就诊或者是咨询,在带回去一些建议、参考书籍和家庭改善作业时,不禁开始犯难,这么些个东西真复杂,日常生活又太忙,所以无暇顾及,试用1-2次后觉得繁琐,需要耐心,便无法坚持,仍然用回“狮吼功”,打手打屁股,发现孩子也能听话几天,于是便进入了恶性的循环,孩子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该调整的自己的问题也始终如初。

对于这类情况,我们是非常能够理解的。繁琐的家务、多个孩子需要照顾、自己精力体力有限,实在是难上加难,再加上巨大的压力和焦虑让自己也容易动怒、发火,难以控制责骂或体罚孩子,有时还加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怨恨,于是也就归咎于方法无效,不如简单粗暴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更需要留意,孩子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或许是我们自己行为的翻版,又或许是家庭问题的出口,庞杂的背景因素阻碍了我们去改变和调整。方法并不是没用,而是治标不治本,那便需要更为周全和详细的了解,先把我们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也才能帮助到孩子。

科普育儿,怎么到我孩子这就不管用了?

图源 | pixabay

如何选择适合的育儿方法并且实践

既然存在着差异性和实际操作的困难性,加之时间、精力有限,实在难以通览各类育儿宝典后再行选择,那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娃和自己家庭的育儿经呢?结合个人养娃经历和专业工作提供几个小建议以供参考:

01

所选择的育儿方法首先需要在基本的观念上是自己能够认可和接受的,避免人云亦云。不同背景和理论支持的育儿方法都会有一些核心的观念,比如暂时安静法(time-out)是在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从原来的活动或环境中脱离出来,独自一个人待着。有爸妈认为time-out是不打骂“熊孩子”又能让他们体会不良行为后果的替代方法,他们接受和认可time-out的理念和方法,施行起来自然是容易见效;但也有爸妈的教育理念是提倡正面教育,无法接受在time-out过程中,孩子可能出现的伤心、生气、无助等负面情绪,也就是在基本观念上存在和自己观念上的冲突,那就难以实现向行动的转化,自然也就不会有成效。

02

选择采纳某位专家的方法或者某个具体的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全面了解并有所坚持,因为没有哪个方法能够一次就见效,更重要的是细节是决定成功的关键;此外,最好能保持和专家或者实行该方法的其他爸爸妈妈的联系,每一个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全体,但总有在使用中有效的,和有经验的人过过招,或许是最快能够调整自己方法的一招,保持开放的态度,不吝赐教也不惧请教。

03

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要辨别知识的真伪,还需要不断武装自己,做学习型的爸爸妈妈,在育儿的路上不断的充实自己、自我成长,所谓育儿育己。了解一些发展心理学、生长发育和营养的基础知识,收藏几个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理论尽管晦涩但经过长年积累形成的体系总是可信的。

04

不要过于依赖医生或者专业人员,很多时候医生和专业人员给予的建议只是一个大原则,科普文章所提供的参考也是一些力求适用于更多人的方法,个体的差异性必须要在自己和孩子的磨合中去挖掘和探索,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亲力亲为,从自幼和孩子建立的稳定的依恋关系开始,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容错过。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爱的基础打好了才能实现规则的教育。

育儿的道路上从来没有捷径,也从来没有普适大众的“大招”,但我认为这才是养育真正的意义,养育孩子也成长自己。


往期回顾


13

-063

 原创 | 孩子几岁了应该停止共浴?

14

-03

 原创 | 心理游戏——夫妻间还要玩多久?

科普育儿,怎么到我孩子这就不管用了?

王馨

东莞市儿童医院,从业8年。擅长儿童心理行为疾病的诊疗,儿童保健,尤其在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自闭症、多动症、学习障碍、亲子关系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

END

为大家分享实在又实用的心理学,为你的心灵找到正确的疗愈之路。

怡禾心理重新开放树洞信箱啦,如果你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心理疑惑,育儿路上遇到的难题,欢迎写信给我们。

怡禾心理每周会有一个心理小问答栏目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每个月会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回复一封读者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