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的孩子,到底应该如何管教?
然而即便我们成为如顾佳(《三十而已》)这样的十全妈妈,在面对孩子时,也会时常因为他们的“不听话”而恼火:
到了睡觉的点,孩子反而精神奕奕;
给他们精心准备的营养餐,磨磨蹭蹭就是不好好吃;
提醒多少遍不能乱扔垃圾,下次还是照样扔;
……
孩子的“不听话”,让多少家长为此操碎了心,有的父母脾气爆,碰到孩子不听话,一言不合就开骂,甚至直接家法伺候。
但作为父母,面对事事都爱和我们反着来的孩子,硬着来绝不是最佳方法,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为什么他们会不听话?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的“皮”、“不听话”,可能不是对父母有成见,而是他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有研究表明,4~10月的宝宝开始出现自我意识,18个月的宝宝,已经表现出明确的自我意识,能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这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表现,可能是把刚弄好的玩具推翻,也可能是一口饭含在嘴里不咽下,总之能够证明自己“实力”,亦或引起爸妈情绪波动的事情,他们都为之乐此不疲。
孩子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也叫作“白熊效应”。
198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做了一个小游戏,他将学生分为两组,并要求五分钟内,第一组的学生不能去想白熊,第二组的人可以想任何东西,若他们想到了白熊,就需要按一次铃。
游戏结果却是,被要求不能想白熊的那一组,想到白熊的次数最多。
白熊效应和人的逆反心理一样,越是要求不能这么做,他心底可能越想这么做。
所以在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这阶段,父母的态度不能太强硬,不然容易触发“白熊效应”,让他们更加叛逆。
那么,面对孩子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时不时出现与父母抬杠,和父母反着来的情况,家长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01
改变话术
看到孩子乱扔垃圾时,许多父母第一反应是教育孩子:“不可以乱扔垃圾”,道理是没错的,但这种话术对孩子来说却是无用功。
美国经典儿童绘本《大卫,不可以》里,大卫的妈妈经常对他说不可以,他把墙壁涂得乱七八糟时,妈妈说不可以,他玩得脏兮兮时,妈妈还是说不可以。
但每次妈妈说完之后,下一次大卫还是“明知故犯”。后来,大卫妈妈改变了话术,当大卫做错了事情,妈妈一句“我爱你”,瞬间化解了大卫的委屈。
每个孩子都和大卫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他们并不知道做什么是正确的,父母一味的否定他们的做法,并不能将孩子引入正轨,反而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在孩子乱扔垃圾时,父母不妨换种话术,把“不可以”用“垃圾要仍在垃圾桶里哦”来代替,这样孩子也能更容易接受。
02
学会“示弱”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们也都是第一次当家长,也会有做错事或者疏忽孩子的时候,更甚至当坏情绪掌控我们时,最亲近的人反而成为了坏情绪的宣泄处。
当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时,家长可以学着向孩子示弱道歉。这种做法既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也能够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做错了事就是错了,逃避和蒙混过关都是没用的”。
父母的示弱,也能够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不是威严有代沟的,而是能够与之交流对话的亲密伙伴。
03
适时的赞扬比苛责更管用
孩子的表现欲望是很强烈的,可能他们今天在老师或别处学会了用彩色笔画画,明天就能在家中某处的墙壁上画上一幅新作。
这种行为在父母眼中可以称得上“顽劣”,但要想遏止,苛责未必管用。
或许家长们可以尝试下赞扬,比如先对孩子的画作表现出欣赏,夸耀他们的画功,再适时引导他们:“可以在纸上画画,然后裱框挂在墙上”。
04
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纪伯伦在《论孩子》诗中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并非为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每位父母都应当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世界,作为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的是爱、包容与庇护,但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尊重孩子的想法,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相处的最好模式。
比如当孩子不喜欢吃某种营养食物时,父母所要做的不是强制他一定得吃,你可以将此改为选择题,给孩子两种营养食物让他选择。
父母的强制会让孩子感到压迫感,而让他们主动选择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成就感。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被尊重时,他们对父母的“管教”也会更乐意遵守。
写到最后,肥妈想说其实宝宝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听话”“爱抬杠”的行为,作为父母,我们所能做的不是用强硬手法改正他们的坏毛病,而是尊重并循循善岛告诉他们哪种做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