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悬崖边的孩子”?

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悬崖边的孩子”?


<本文约1963个字,细读需要5分钟>


一切事情都有一个界限,

越过了这个界限是危险的。

因为一旦越过了,那就休想退回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12月2日,湖南沅江少年持刀杀害亲生母亲。


12月31日,湖南衡阳市衡南县少年锤杀父母后逃逸,1月2日被抓。


当我们拿着手机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悬崖边的孩子”?


一、无教育可言的家庭


这是两个看似普通,却又不幸福的家庭。


沅江少年吴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和千千万万的底层父母一样,他们还在为生存努力,家庭的重担需要他们去承担。


所以,孩子的意义仅仅是电话里的声音,视频中的只言片语,每年短暂回家时的生疏感


负责带大吴某的爷爷奶奶也只是无原则的疼爱。


这位才12岁的六年级学生,长期没人管教,旷课、抽烟、沉迷网络游戏。


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悬崖边的孩子”?


衡南13少年罗某的家庭更让人匪夷所思。


母亲是一个先天性智障,更是遗憾地生了一个受其遗传、同样智障的罗某的姐姐。


罗某的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凭着苦干竭尽全力地养活着全家人。


“秋冬季,再冷的天,(罗XX)凌晨4点就起床出门。”


“夏天热,凌晨3点就出门,为的就是早点把当天的活干完,早点回家照顾老婆和女儿。”


——罗家的邻居这样说道。


父亲疲于奔命的生计和受教育程度低,都直接影响着罗某的家庭教育。


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悬崖边的孩子”?


据报道,罗某父亲为了儿子有更好发展,找关系把罗某转学到当地高端民办学校,每年学费1.5万元。


他还给儿子在镇上按揭贷款买了房。


他还会陪着儿子去网吧打游戏,甚至怕儿子口渴,给儿子买牛奶和饮料。


同样,这位父亲也会在儿子偷了家里的巨款后,为了儿子的面子,帮儿子开脱,更没有正确的管教。


二、  缺少了与母亲的情感联结


让人不寒而栗的两个少年。


事发后,他们的表现都出人意料的平静。


二十多刀杀害母亲后,少年吴某带着2岁的弟弟睡了一晚。


还用手机佯装母亲的口气向老师请假。


当邻居和外公上门询问时,他还冷静地谎称母亲出门了。


甚至在被带到现场指认时,少年吴某的邻居说,他还在笑。


面对亲人痛苦地质疑,那句:


“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学校总不可能不让我去上学吧!”


冷血、窒息、让人后背感到冰冷刺痛!

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悬崖边的孩子”?


锤死父母后的少年罗某,也没有像人们设想中的慌不择路,而是拿走了父亲的钱、手机、身份证,


骑着父亲挂满泥水的摩托车,去了网吧。


两小时后,用父亲的身份证买了去往丽江的火车票。


从成年的角度来看,罗某的妈妈和姐姐虽然智障,但是爸爸却是很用心地在爱他。


可,这是溺爱。


罗某在作文里也表达了他的理想父母形象:


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悬崖边的孩子”?
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悬崖边的孩子”?


试想,沅江少年吴某多年来一直没有父母相陪。


却因为母亲回家生二胎,失落的亲情突然来临,正值青春期的他,也许早已不适应这种亲密关系了。


衡南少年罗某出生后,陪伴他的人是智障的妈妈和姐姐。


他从小的感情联系只有整天出门赚钱的爸爸。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年时期的孩子在和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里,可以学到重要经验:


他人值得信赖


自己非常宝贵


有效地与他人互动


然而,我们看到这两个少年。


其一,当母亲看到“一身毛病”的儿子,采取了教训、责骂的方式,突然就激怒了正处于青春期的半大小子,使之杀心起。


其二,原来一直纵容孩子的父母,突然不给钱上网了,孩子就拿起了锤子!


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悬崖边的孩子”?


三、缺失的道德约束


我们看上去有所依靠,也被人需要着,但我们真的爱着身边的人吗?


人们生下来,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


慢慢长大,在树立社会道德意识时,又没有人正确地指引和教育。


少年们在情感缺失、道德界限模糊的环境中,无法明白生活的意义。


青春期的迷茫,让他们错误地以为自己已经“可以成为主宰”


但是,后果却无从承担。


道德感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几乎所有的社会都认为谋杀、盗窃和近亲性关系是错误的。


每个人成长中形成的道德感,约束着个体的行为底线,而使得社会可以顺利运行。


犯罪行为的发生很多是无法控制的情绪造成的。


尤其是这两起未成年人的杀亲事件,让我们看到了青春期的道德教育已经是“悬崖边的问题”。

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悬崖边的孩子”?


四、蒙蔽的心,需要阳光


周遭污浊的环境和父母的关心缺失,导致少年们人格的破碎。


现实中的父母常常不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从内心来看,很多孩子的心已经被蒙蔽了。


我们要做的,是给予阳光。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从教30年的高亚兵教授看了报道后,心痛地指出:


1、爱不是纵容包庇式的溺爱,而是接纳和管教。


这两个孩子对自我行为没有约束,缺少自控力,行事采取极端手段,很大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造成的。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既要有要求,同时又是接纳的。


2、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孩子具有规则意识,做事要有基本的社会底线。


如果孩子犯错了,就是很好的教育机会。


如果这两起恶性案件中,在孩子一开始动手打人、偷拿家里的钱时,家长就尽到教育的责任。


孩子就不至于发展到“无法无天”。

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悬崖边的孩子”?


家长需要知道家庭教养方式包含两个维度:


一是对孩子有要求,即通过父母让孩子社会化。


二是对孩子有接纳


这两者缺一不可。


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是理性的、阳光的。


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悬崖边的孩子”?

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是当下每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需要严肃审视的。多起让人错愕的少年打人、杀亲事件,都脱不开“留守儿童”和底层弱势群体的身份。乡村偏远地区缺乏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援,还急迫地需要“希望的种子”。晓敏老师从事了10年的青春期教育工作,十年间,脚步踏遍了千山万水,她深知,在教育的一线是多么需要有“懂孩子、懂教育、懂得如何传递正能量”的老师。那些愿意把自己作为种子,扎根在一线的教师有多艰难、有多么渴望帮助,晓敏老师知道! 为此,晓敏老师发愿:帮助更多的边远地区老师拥有开展青春期教育的能力。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用你的善心来温暖这个世界,来帮助茫然的孩子,来拯救在“悬崖边徘徊”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