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打还是不打?
最近,很多网友都在关注孩子殴打亲人的新闻:
4岁左右的女孩,殴打襁褓中未满月的宝宝,导致婴儿眼睛严重受损;
10岁左右的男孩,因想买玩具遭拒,狠狠地掐住母亲的脖子直至答应;
10多岁的男孩,由于母亲不让玩手机,不顾奶奶的阻拦,对着母亲连踹5脚;
……
一字一句,都让人非常揪心。这让我想起有人问过我:
面对孩子无理取闹、发脾气,甚至对父母或其他成人动手,应该怎么办?按照蒙氏教育理念,是不是不能打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谈一谈这个问题。
我完全认同蒙氏的育儿精神,使用正面、积极、和平的教育方式。蒙氏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为了人类潜能与世界和平”,蒙氏环境中老师肯定不能也不会打孩子,这一理念也适用于家庭教育。
但是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很多不同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除了坚持居家蒙氏育儿以外,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是否采取“打”的方式。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打”和大家所认为的因为生气而打人是不同的。“打”的前提是亲子关系非常好、彼此相互信任,孩子能够感受到充足的爱和安全感。它也是一种正面管教的方式,我称之为“戒尺管教”,是专属于父母的特殊权柄。
家庭是陪伴孩子0-24岁整个成长时期最久的环境,孩子长大后出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的。
虽然,如今很多父母都在积极地建立亲子关系,给孩子最大的自由成长空间,也学习了很多优质育儿方法,并且非常成功地支持了很多孩子的成长。
可是,还是会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早期教养方式出现问题,或者天生气质(比如激进型)、遗传基因的差异,导致无法自行管理好情绪和行为,容易对成人拳打脚踢。
一般来说,孩子最早攻击、殴打的是陪伴他们最久的人,也就是妈妈或家里的老人。
遭到孩子的攻击后,有的父母会选择忍耐,但很可能变成孩子长期的人肉“沙袋”,也得不到孩子的爱和尊重。
也有的父母因为脾气暴,可能会在盛怒中打孩子一顿,却告诉孩子“生气是不可以打人的”。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起到管教的目的,反而给孩子强化了“生气就可以打人”的错误观念,父母也失去了管教孩子的权柄,因为父母自己也做了错事。
一旦孩子攻击父母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就会认为自己对他人施暴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在孩子对父母有暴力行为之初,父母就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管教。
△如上图,在孩子发展早期,会出现抓妈妈的头发,捏妈妈的脸之类的探索情况,但如果已经伤害到了父母,或者行为明显过度了,就要及时禁止和引导。
亲子关系也是社交关系的一种。父母要把社交的界限提前告诉孩子:“和别人相处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也可以及时给孩子介绍情绪认知的绘本,平时注意对孩子进行情绪疏导和管理。
如果孩子在情绪失控时出现突破界限、攻击父母的行为,父母要及时管教,策略和步骤依次如下:
-
对孩子进行语言的教导
-
终止正在进行的游戏或活动
-
让孩子在安静角调整自己的状态(“安静角”是家里为所有人休息或调整状态专门设置的区域,可以是书房或客厅的一个角落)
-
对孩子进行戒尺管教
举个例子具体说明:
当孩子对你动手,要尽快紧紧抓住或抱住他,防止他的拳头、脚、头或牙齿对你造成伤害,并严肃地告诉他:“不可以,我会很痛!绝对不允许!”
如果有效,就在接纳孩子情绪后,对他进行语言疏导:“我感受到了你很生气,你有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妈妈也会有,但是不可以伤害别人(妈妈)。你这样做,妈妈会感觉你不爱妈妈。我们彼此相爱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允许任何事情来影响它。所以请你管控好自己。”
孩子出现情绪也正是父母教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的机会,大家可以参考下面视频中爸爸帮助女儿克服怒气时使用的语言教导方式:
这样的引导对一部分孩子是有效的,可能以后类似状况就不再出现了,或者即使出现也不严重,在成人的语言引导下孩子会及时反省并改正。
如果依然无效,就终止孩子正在进行的游戏或活动,告诉孩子:“现在你的行为让我们都很不舒服,我们就没必要继续游戏了。”
如果无论是回到游戏中,或者终止游戏,孩子依然对抗,就要邀请孩子去“安静角”调整自己了。
告诉孩子:“你还没有准备好和我一起玩,你需要先去安静一下,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妈妈在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时,也会去那里准备一下的。”
有些孩子用以上三种方法是有效的,能够理解并记住尊重的边界。但是,还会有个别孩子出现反复,就算他理解了“生气时不能让别人不舒服”,但是出现情绪时还是容易忘记,继续肆无忌惮地攻击你。
在以上步骤都不奏效,而且亲子关系非常好的前提下,父母可以考虑对孩子使用戒尺管教,以便让孩子记住。要注意,这种方法的适用年龄有限:
“戒尺管教”的适用年龄
-
一般适用于2-6岁的孩子,一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遵从度和依赖性最高;
-
对6-12岁的孩子,不得已也可以使用,但要更加谨慎,因为父母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
-
12岁之后就不适用了,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很高大,力气也变大了,而且处在叛逆期,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他们负气出走或做出其他极端的事情。
确认无误后,就可以开始具体步骤了。
把你备好的戒尺指给孩子看。
平时戒尺不能给孩子当玩具,而是挂在孩子看得到但拿不到的地方。如果没有戒尺,可以用其他相似的物品代替。
告诉孩子:“这是戒尺。你对我动手,我很痛,也很伤心。我已经跟你说过很多次了,不可以让我的身体疼,但你仍然没能记住!上次我们就约定好了,如果你再弄疼我,我就会(让你爸爸)使用戒尺管教你。”
管教是为了让孩子记住对待妈妈的正确态度,任何时候都要尊重妈妈的身体和感受,不能让妈妈不舒服,跟别人相处也是一样。如果大脑无法记住,就通过身体的疼痛感记住。
管教孩子的权柄是在父母双方手中的,但是建议戒尺管教最好由爸爸进行。如果爸爸不在,妈妈也可以进行,但其他人无法替代。
当你们都平静下来以后,和孩子一起到卧室,开始管教的流程。拥抱并亲吻他,然后告诉他:“你知道爸爸妈妈非常爱你,现在我们要来履行约定了,希望你记住今天的管教。”
要让管教有仪式感,孩子才更容易记住。
切忌在生气时责打孩子,或带着怒气使用戒尺管教。很多家长会说:“我就是因为生气才打他的啊!不生气了,还打他干什么?”这就是“生气了就打人”和“戒尺管教”的区别。
让孩子来决定被管教几下,一般可以让孩子选择两下或三下,有的孩子可能说“一下”,都可以答应他。
即使仅仅管教孩子一下,也要让他感觉足够痛,至少要管教到他哭出来。只有孩子足够疼,管教才有意义。切忌频繁使用戒尺,最好一次就让孩子记住。
管教时,允许孩子趴在你的腿上或怀里。最好选择孩子小腿肚肉质较厚的地方管教,因为这个部位对疼痛很敏感,但不容易受伤。
重重地管教后,拥抱并安慰他:“我知道你非常爱我,你也知道我很爱你,我们管教你,是为了让你记住正确的相处方式。我们依然爱你!”一定要重新修复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尽量不要打到孩子的屁股和大腿,因为屁股和大腿的神经非常密集,而且和性器官紧密相关。
也不要打手心,更不要用手代替戒尺管教孩子,因为手是用来爱的。
以上过程处理得当,不仅孩子的内心不会受到伤害,你和孩子的关系还会更好,会更加彼此信任。一般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需要1-2次的戒尺管教。
-
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戒尺管教”,但如果孩子不尊重父母和其他成人,就要考虑是否进行相应的管教;
-
如果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不足以支持,就要先修复好亲子关系,再考虑进行戒尺管教;
-
如果你曾带着怒气责打过孩子,要先向孩子道歉,向孩子保证以后都不会那样对他,然后对他强调你仍然有管教他的义务和责任;
-
父母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课,在能够掌握好管教流程以及控制好自己的态度的情况下再进行,否则就先不要采用“戒尺管教”的方式。
所有家长都有管教孩子的责任,不能把这个责任完全交给学校和社会。因为当家庭教育的防线被突破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不容易了,最后往往是孩子自己承担各种恶果。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但是要用正确的方式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