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 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Part2: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读书整理5-8章)
《失控 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
“我的孩子就是不听我的,家庭作业是一场噩梦,家务事是一场持久战,一切都是斗争。”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阅读整理这本书的重要章节与观点,希望与各位父母们一起学习如何远离亲子冲突,与孩子建立充满能量的情感联结。
Part
2
为什么孩子惯性迟到?
如何对孩子有效表达肯定和否定?
为什么孩子不尊重我?
很多时候我们很怕无法控制孩子,担心他们的生活就会变糟糕,这种无助感触发了我们的焦虑,使我们诉诸错误的方式:剥夺孩子的自主性。
11岁的妮可起床后总是磨蹭,经常错过校车。她的母亲不希望她受批评于是送她上学,但越这样她就越磨蹭。母亲厌烦了妮可的拖拉,然而却一直开车送她,希望她不要迟到,同时祈祷妮可第二天能奇迹般地准时出门。
这位母亲其实成了妮可坏习惯的帮凶。生活中有些压力是无法避免的,赶上校车是女儿需要学习的一种技能,否则会逐渐发展成不尊重别人日程安排的习惯。如果让孩子感到适当的焦虑,比如面对一个似乎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寻求解决办法。孩子要意识到,犯了错误后果应由自己来承担,而不是由父母来承担。
解决办法:
这天妮可的妈妈没有像往常一样帮助她赶校车,而是站在旁边,把一切都交给妮可。毫不奇怪,妮可错过了校车,并且非常焦虑,而妈妈让女儿焦虑了整整五分钟后建议:让我们想想解决方案。最后妮可想到只能自己去跟老师承认错误,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有迟到。
很多家长致力于营造“好父母”的形象,不肯让孩子受苦,试图延缓孩子面对自己后果的忧虑,这其实是扼杀了让孩子真正成长的机会,我们要与孩子的互动保持明确的一致性:即要做到不要一面在口头上痛斥孩子的行为,一面在行动上加以默许,这是加倍地伤害孩子,这会让父母和子女的焦虑水平都飙升。很多孩子会发生的危险行为只是许多错过机会的积累,所以我们要使他们真正地接受教训,学会应对各种情况。让生活成为孩子的老师,在孩子需要时对其提供鼓励和指导。
“当我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他们总会大发脾气,如果我说可以,就万事大吉,怎么才能让孩子接受我的反对呢?”肯定与否定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孩子是否相信父母能够坚持他们的决定。我们要与孩子进行对话,让孩子明白父母不会随意地答应或拒绝他们的要求,他们的决定背后总有严肃的理由和谨慎的思考。坚持运用这种有意义的对话,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同盟。
案例二:
一位家长抱怨:“我儿子央求我给他买X-Box游戏机,我无法拒绝他,因为那样会导致无休止的战争。”另一位家长说:“我女儿要求我在她房间放一台电视机,我答应了,结果现在我经常需要督促她关掉电视。”
这些看上去出于好意的行为很快变成了矛盾的来源。“别的孩子都有”并不是我们要给孩子买的理由。无论给孩子买什么东西都要考虑到它是否能够增进孩子的健康和促进家庭的和睦。我们的决定要发自内心,而不是来自任何别的压力,当我们说“是”,百分之百意味着肯定;当我们说“不”,则绝对意味着否定,因为我们的意愿根植于内心和现实,所以孩子会遵从我们的决定。
我们的孩子有权利提出要求,这是正常和健康的,是生活的需求,并不能说明他们是贪婪的。但如果一个孩子相信他的自我价值建立在物质渴望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那么这种想法是不健康的。父母应该给孩子设置明确的界限,让孩子明白不能屈从于欲望的驱使。
解决办法:
父母要清楚家庭的实际情况,包括有利条件和局限性,比如孩子想要一双运动鞋,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完全理解你的想法,但我们家的情况花300美元买一双运动鞋并不明智,我知道你多么想要,既然它对你如此重要,我们帮助你指定一个计划让你攒钱把它买下来。”这样说即尊重了孩子的感受,也让他了解到家庭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知道他们不仅有表达自己愿望的权利,而且如果他们愿意付出努力,我们将全力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愿望,这样可以教会他们设置人生目标,并让他们明白,无论目标有多难,通过沟通、合作与努力,就有可能实现它。有能力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决定。
有些父母会非常疑惑:无论我为孩子做出怎样的牺牲,他们都不尊重我。
给孩子带来的潜意识:
如果孩子不尊重我们,或许意味着在潜意识层面,我们允许他们这样做。当父母的界限被跨越,我们又会反过来侵入孩子的边界,他们打我们我们打他们。他们对我们粗鲁,我们大声呵责和羞辱他们。这种针锋相对的反应破坏了亲子关系。
当孩子表现出粗鲁无礼时,原因可能有两个:孩子与我们缺乏联结并对此表示愤怒,要么是父母没能设定足够的界限,使孩子感到可以自由侵犯父母的人格。
面对孩子的不礼貌时:
当孩子不礼貌的时候,我们需要给他们时间冷静下来,然后确定他们是否处于足够平静的状态,我们可以选择主动走开,让孩子体验失去父母情谊的后果,直到他们能够以礼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为止。
此时父母的语言必须客观,不含情绪色彩,否则孩子会敏感地听出来,进而怨恨父母,并且很高兴父母能够离开,而不是想恢复亲子间的交流。如果能够冷静的走开,丝毫不被动就成为孩子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当我们走开时,孩子不仅不会觉得被抛弃,反而感受到我们存在的缺失,迫切希望将其还原。界限不是由单纯的言辞建立起来的,诸如礼貌、不粗鲁和不伤人等界限是从孩子进入我们生活的那一刻开始就需要着手建立的。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从孩子进入我们生活的那一刻,他们就携带着自身的性格与我们互动,有时顺畅,有时冲突。
当父母有育儿问题的时候,有时候是父母们童年时代没有解决的情感问题仍然左右着他们的生活,又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到他们孩子的生活。父母的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察觉到并变得我行我素,潜意识以微妙的方式影响人的言行,很多孩子的不当行为实际上是对我们创造的情景的自然反应。
如果孩子每天玩好几个小时电子游戏,这些习惯可能是孩子从我们身上学来的。如果一位母亲不断抱怨自己容貌不好看,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外貌是自我价值最重要的衡量尺度,如果一位父亲讨厌自己的工作和上司那么会不知不觉地让孩子认为工作是单调乏味、令人厌烦的东西。就这样孩子全盘吸收了我们的缺陷,将他们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当父母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意图时,就能以诚实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民主沟通氛围中长大的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能够以身作则,他们也会由衷地赞同和遵守父母建立起来的规则。我们的家庭建立在喜悦和爱上的基础上,而不是依赖所谓的“纪律”来维持。
读书
笔记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往往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一个家庭的影子。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日养成,而他的好习惯也不是一周就可以培养起来。
做父母很重要的是原则。树立起自己的原则,树立起家庭的原则,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更多的是孩子的思维方式、处理事情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敢于承担的魄力。如果孩子能拥有良好的品质,我们也不用太过于担心他的成绩,这些自律的品质足以让孩子在自己的智力范围内完成他的学业。
当我们今天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明天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后天对孩子又进行了让步……等真正想要他了解到家庭的不易时,他的惯性思维已经习惯了“拿来模式”与“懒惰模式”,这时去打他也好,骂他也好,也会让他觉得委屈,不是一直是这样吗?怎么突然就不行了。孩子出了这些问题,一定是源于我们长期的包容,我们对孩子纵容的习惯也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要与孩子立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要真正的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再来解决,有些习惯养成了很可能就伴随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