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期(总第1095期)【幼小衔接】幼小衔接这一年·优秀家校共育案例丨科学过渡 助力成长——林州市第九小学优秀家校共育案例

第190期(总第1095期)【幼小衔接】幼小衔接这一年·优秀家校共育案例丨科学过渡 助力成长——林州市第九小学优秀家校共育案例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幼小”科学衔接,林州市第九小学一年级在基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开展了系列常规教育教学活动。



案例概述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阶段,其中, 孩子们所接受到的教育内容及其形式也不尽相同。立足于教育实践,以幼小衔接这一特殊成长切入点,从“作息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幼小衔接时期儿童 “家校共育”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目标与内容

一年级的小学生入学,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输, 往往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习惯上,为此,针对幼小衔接教育的相关探讨格外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意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同时家长们也应当积极参与其中,着重做好四过渡,“心理过渡,培养独立意识;物质过渡, 不与同学攀比衣着;习惯过渡,我是小学生,要遵守学校纪律; 能力过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家校携手、共同合作, 才能让孩子平顺、和缓地度过幼小衔接的特殊时期,从而使得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过程与方法

案例1:

       

孩子不愿上学,找出原因应对。

问题:
学生1:贾明,开学第一天,家长完成交接任务要离开学校时,就使劲拽着妈妈的衣服,哭着不让妈妈走,以后几天也都有这种情况发生。
学生2:杨丽,虽然来上学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但在一天当中总有几次为了很小的事情而低声抽泣。
原因:
贾明:年龄偏小,在家里家长比较溺爱,生活自理能力稍弱。学习没有一定的自信心,对学校存在着恐惧心理。
杨丽:这个小女孩的妈妈是幼儿教师,幼儿园一直在妈妈的陪伴下度过。上小学后,离开妈妈的身边,一时不是很适应。
应对措施:
(一)老师对这样的同学要多加关注,课堂上多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他们的行为。课下主动和他们交流,谈一些比较随意的话题,首先让他们从心理上来接纳老师,喜欢学校;另外给他们介绍一些比较活泼的小朋友认识,让他们交朋友,这样引导他们尽快融入这个大集体中来,学会与其他同学交往,建立良好的同学关 系。
(二)与家长做好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也将孩子的在校学校及时告知家长,让孩子明白虽然离开了妈妈,但妈妈的关爱一点也没少。并且让孩子将学校的事情也告诉家长, 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说话能力,还增强孩子与学校的感情,从而更加喜欢学校,喜欢上学。
效果:开学近一个月,这两个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变得活泼起来,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课下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块玩耍,完全融入了这个 班集体。

案例2: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很大一部分上课不会倾听,注意力不集中。
问题:老师讲课,有些孩子只顾自己玩,铅笔盒、橡皮、铅笔都会成为他的玩具,或者自己发呆,想些什么也没人知道, 根本没有听老师讲什么,这样的听课效率特别低。
原因:许多家长认为听力是与生俱来的,只重视孩子的大脑开发,给孩子准备了很多关于大脑开发的早教课程。遇到孩子插嘴或不专心倾听,只会训斥、责备孩子,而训斥、责备则使孩子失去倾听的欲望和兴趣,会变得不爱倾听或不会倾听。受孩子现阶段年龄特点的局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 东张西望等。
应对措施:
(一)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比如说话时就要求他看着你的眼睛,耐心听大人把话说完,不插嘴,等大人说完了他再说。
(二)课堂上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老师讲,更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为了训练学生能听同伴的发言,我经常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读,这样后面的同学就能集中注意力,将火车顺利开下去;另外还让某个同学起来复述刚才同学回答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孩子倾听的能力。
(三)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给同学们读故事,然后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一年级孩子都爱听故事,这样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也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并且在班内提倡亲子阅读,妈妈读故事给孩子听,让他专注地从头听到尾,不随便插话,不走神,经常训练,孩子就学会静下。

效果:
经过近一个月的家校配合训练,班内大部分同学课堂听讲能力已大有进步,随便插话的现象明显减少。发言先举,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也逐渐形成习惯行为。各位家长了解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倾听能力差的原因是受其年龄特点的限制,逐步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尊重孩子, 赏识孩子的态度,运用激励,鼓励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幼小衔接“家校共育”特色做法


关于如何科学过渡,实现幼小衔接“家校共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结合日常教育工作实践,以及和家长交流中发现, 大多数家长就幼小衔接问题往往有以下几种担忧: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动作慢,做事拖沓,效率低缺乏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依恋性强,自理能力差,懒散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相对紧张的小学生活;也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针对以上几种现象,我在教学活动上尝试跳出常规教学的框架,开展了一系列“我上一年级了” “我是小学生”等主题活动,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学习习惯出发,为孩子能适应小学生活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主题活动:让孩子和同伴思维的碰撞中自主地获取一些有关于上小学的规则,并萌发遵守规则意识,杜绝单一乏味的说 教。我们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其中辩论赛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通过《小小辩论赛》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辩方,确定自己的立场。形式分成正方、反方两队,孩子们根据自 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各自以理服人的方式去说服对方。
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我们收集了孩子的很多问题,最后我们经过了筛选和梳理,确定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辩论。
问题一:上小学后能不能带玩具?
问题二:成为小学生后,放学回家先做什么?
问题三:上小学后能不能随意喝水、小便?


案例分析:针对以上问题的辩论,孩子们各抒己见,让我相信孩子们是在问题的交织中成长和提升的。在活动中,孩子议论的场面是热烈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争论中达成共识,接受了同伴的观点,最后形成与入学相关的认知经验。针对问题一,有些孩子并不完全理解这种变化,有些孩子认为,小学不是有课间休息的吗?我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把玩具拿出来玩,并不影响上课啊!通过辩论使孩子共同关注这个问题,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可以带一些体育玩具,但是不能带其它玩具,并愿意遵守这一规则。针对问题二孩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成为小学生后,放学回家稍休息后,应尽快完成作业,不能只顾着玩,将作业留到很迟才完成。通过问题三,孩子更明确地了解了小学较为严格,有规律,与幼儿园生活较为自由,松散不同,孩子也都表示上学后上课尽量不要附意喝水,或去小便,这样会影响老师和同学们上课,应在课间十分钟做好这些课前准备工作。
效果:通过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了基本认知,孩子的习惯性和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加快了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步伐。


成效与展望

(一)家校共育,作息习惯的养成教育有效彰显。

在幼儿园学习的阶段,很多幼儿尚不能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晚上睡得比较晚,早上到了上幼儿园的时间却又醒不了,因为孩子较小,很多家长们会选择不送孩子入园。显然,这一情况在小学阶段是不应该出现的,小学阶段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教育更为系统与集中,学生缺一天课,再补起来就会很困难。

为此,在幼小衔接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实致中,注重向孩子们潜移默化讲看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用小视频或儿歌让学生懂得良好作息习惯的好处,家长们高度配会,在家认真做好监督,引导孩子们早睡早起。经过家校共同努力,孩子准备了良好的作息习惯,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成长要求,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二)家校共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效发挥。

幼儿园时期孩子很多的行为尚未固定,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意识的引导,而小学阶段的孩子习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行为看已经趋向固定化。比如,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坐不住是正常现象,经常出现上课过程中乱动,玩玩具,同小伙伴们小声交谈等行为,但上述这些现象在小学课堂中却是不允许的。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改正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还呼吁家长们一起对孩子们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说“No”,使学生在学校得到正确的行为习惯引导,在家也能得到有效的督促与反馈。通过长期引导实践,孩子们很快就能意识到上课的过程中应当认真。专注,不能乱动,不能觉小动作,积极地在言行举止方而向一名合格的小学生看齐,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三)家校共育,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固定成型。

大多数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按照教师的引导全身心地认真学习着,但也有一些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懒情涣散,注意力分散,貌似在学习,其实思维早就跑到了九霄云外。很明显,这两种类型的孩子中前者更容易适应要求较高的小学学习生活,为此,我们教师及其家长们有意识地在学校以及家庭中共同配合,共同努力,让孩子们都能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我自身的教育实践为例,我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注意所教的孩子们,遇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我会及时提醒,用“谁是听课小能手”“谁是小老师”等引导性语言,引领他们受事情时要认真且全力以赴。在我的影响下,该子们慢慢端正了学习态度。但这还不够,我还及时同家长们联系,鼓励家长在家中监督孩子们朝着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认真的良好状态努力,同时告诉家长们如果孩子们出现了注意力涣散的情况,不能一味地指责,而应当与孩子们一起认真分析原因,并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通过我们教师及其家长的共同努力,孩子们在学习过程申不再会出现无意义的行为。即养成了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实际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当前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要求上有着较大程度的区别与差异,为此,我们教师更应当同家长们一起联手共同以心理上重视幼小衔接这一关键时期,同时,在该时期对孩子们进行各个方面的引导与教育,让他们更好地向小学生的标准看齐,以便更加从容地轻松应对入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长期的任务,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这就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来完成,教师做好“领路人”,家长爱好榜样,在教育观念上能达成共识,在教育行为上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对孩子实施良好地幼小衔接教育,只有当我们能尊重孩子的兴趣需求,个别差异,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对话的精神,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更加蓬勃有力、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