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9.3分神作!脑科学解读为什么孩子不爱进修?

01
他把研究成果写在了好几本书里,其中《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最出名,豆瓣评分高达9.3分,被网友称为「每一章都是重磅炸弹」!

比如大家都反对学生死读书、死做题,但他却说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学习,思考就无法高效进行”,也就是“脱离积累谈技巧,都是空谈”。也就是说,“被万般嫌弃的题海战术,从科学上来说,其实是有用的”。
再比如,思考并非大脑最擅长的工作。
看到这个论点,我很纳闷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就是在于人的前额叶能处理复杂的推理、分析、计划和思考吗?
没错,大脑的确能够思考,但大脑还能做许多其他的事情,但与看、听、动功能比起来,大脑的思考功能就逊色得多。
好比视觉功能,看到一棵树,到反应过来是棵树,再到辨认树的高矮、色彩、健康程度,又快又精准,所看即所得。同样,听觉功能也一样,几乎立即接收到他的讯息并作出回应。
视觉和听觉的这种快速、准确,甚至要比机器人还厉害。
那人类的思考呢?作者说,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不可靠的:
-
思考是缓慢的,因为它无法在捕捉画面的瞬间给出精准的答案;
-
思考是费力的,看和听几乎不需要能量,思考却需要动用到大脑多个区域的脑细胞。
-
思考是不可靠的,想想有多少次想错答案,或者完全想偏了方向,就知道它有多么不可靠。

02
03
环境将新信息灌入你的短期工作记忆,一部分无用信息当下随风飘散,另一部分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事实性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则通过思考,被留在你的大脑中,进入长期记忆存放起来。
等下一次需要用到的时候长期记忆会被调取出来,在工作记忆的区域中,与当下的新信息重新排列组合,解决当下问题。
-
环境中的信息;
-
长期记忆中的事实;
-
长期记忆中的步骤;
-
工作记忆中的空间大小。
-
过多步骤的提示(比如在新知识的学习中,给孩子长达七步运算提示);
-
没有联系的事实(比如要他们一次性记忆不同领域中的10位杰出人物);
-
超过两三步的逻辑(比如原本是A→B→C→D,而你要求孩子说出A如何直接到D);
-
新概念的直接应用(比如孩子才学习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你却直接要孩子解答“如何预测房价涨跌”)。
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孩子也是。
END
本文转载自谷雨星球,中产妈妈不焦虑俱乐部,以真实故事对抗焦虑,用专业判断规划升学,以战略思维探索志趣。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5917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