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父母都不懂学习法子,却在埋怨孩子笨

8成父母都不懂学习方法,却在埋怨孩子笨
间隔学习法.mp3 音频: 进度条 00:00 十二:23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一位朋友前几天来和我求救,说自己的孩子真的教不了,几个简单的字,教了一下战书还是记不住;挺简单的数学运算做错了,耐着性子带孩子订正,结果还是错,一遍一遍。


朋友和我说,太难了,一个下午结束,孩子记不住的仍旧记不住,她是气出好几条皱纹了。


我这个朋友最后发自灵魂的拷问:你说,我家孩子为啥学什么都忘啊,怎么这么笨啊?!!!
1
学习的本质就是遗忘
真的好真实,我这个朋友在职场雷厉风行,但再强大的父母,孩子都是克星。
我当时回复朋友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小D也这样啊,你我也是这样的啊。



要谈“记忆”,最关键的不是理解怎么“记住”,而是去理解“遗忘”的本质。


下面这张图是很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就能看到:


20分钟后,42%被遗忘掉,58%被记住。
1小时后,56%被遗忘掉,44%被记住。
1天后,74%被遗忘掉,26%被记住。
1周后,77%被遗忘掉,23%被记住。
1个月后,79%被遗忘掉,21%被记住。
可见,学习的本质就是遗忘。



看到这里,估计不少朋友会想起我们当年读书时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了,多复习、多抄写,就能牢固掌握知识了。


当然,肯定也有朋友会不屑,这不就是死记硬背?


不少朋友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说了,不准确的吧,我当年就是被老师罚抄100遍,记不住的还是记不住。


那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给大家的,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

2
间隔学习法
脑科学发现的,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叫间隔学习法。


看名字大家肯定会觉得没啥稀奇吧,不就是隔断时间再复习,和我们以前的有啥区别呢?



1、打上记忆结


我在《爱上阅读的秘密》这本书里分享过一个“交叉阅读法”,里面就解释过,大脑学习是有知识链和记忆结相结合的。



《爱上阅读的秘密》👇

很多人看似一直很用功拼命学习,但总是前学后忘,效率很差。这里的原因就是,只顾着往知识链上串珍珠,却忘记了打记忆结,结果一头不停串珠子,另一头不停掉珠子。


我们带孩子学习时经常会进入这样的惯性思维,越是记不住,越想着多做多练,最终自己孩子心态都崩了。


这么一说大家肯定就理解了,为啥对着孩子吼,“最后一遍,你说对了我们今天结束了”,孩子仍然做不到。


我这几年亲身经历的血泪经验就是,不要纠结“最后一遍”背出来,反倒是在最后一遍的时候,多做总结。


这时不要再去考孩子,可以尝试替孩子总结,好啦,我们今天学到这里了。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呢?学了两个字,天上,我们一起在空中写一下。


这“今天最后一遍”总结就是第一个记忆结,孩子还没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前,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总结,打上这个记忆结。


这件事特别重要,昨天推文正好还有朋友给我留言:


8成父母都不懂学习方法,却在埋怨孩子笨
其实长久以来,我就是一直有给自己“打记忆结”的习惯。不知道大家发现吗?我的推文经常是有几个大段的,其实这就是我的“记忆结”。


比如今天的文章,我当时学习“间隔学习法”时,就完全按照这个脉络的。


1、先总结什么是“遗忘曲线”?
2、“间隔学习法”执行过程中的三大要点



这一点也是想提醒大家,每次看公号文章、看书,都要习惯于在某个大段停一下,自言自语总结一下要点。


阅读,尤其是希望“学到记住”的深度阅读,一气呵成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2、间隔时长复习


那接下来就来谈谈复习,我们传统思维是,趁热打铁。

孩子刚学好,还没玩几分钟就开始盯着说,赶紧复习啊,来做作业啊

孩子一遍没记住,鼓励的方式就是,多练几遍

还有各种,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这其实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


加州大学Cepeda教授在做了一次研究,同一个新知识,在同一个时间段密集连续学习同一个内容三遍的效果,不如分隔时间进行学习,后者的有效率比前者高达96%



这一点其实是反传统认知的,毕竟间隔时间越长,复习的难度就越高。但恰恰这就是记忆的核心。


大脑提取记忆越困难,记忆的效果越好。
我想起要写这个话题其实是看了第二期《乘风破浪的姐姐》加更版。当时王霏霏、孟佳在睡前特地又复习了一遍新的舞蹈。


王霏霏说,很多新的舞蹈,当时学的时候觉得很差劲,觉得自己肯定记不住了。但你睡前复习一遍,脑海里过一遍,第二天早上醒来就会发现自己奇迹般记住了。


当时弹幕里很多在感叹,学霸学霸,我看的时候就想说,这个就是“间隔学习法”啊,就是全世界公认的打造“学霸”体质的方法啊。


(你们别笑我啊,我真的好喜欢看这个综艺😄)

这段时间我们是疫情在家,我采取的原则就是一天的时间内,不重复学习同一类型的学科内容。


每次学习时间25-35分钟。这段时间内,没有记住也没关系,记得总结,打上记忆结,回头再间隔复习。



对我们孩子来说,千万不要死磕,要学会先“放一放”。
3、小模块多频次
看到这里,我相信自然有朋友会问了,那多久复习一次是合理的呢?


我觉得“间隔学习法”的精髓中,拆分比频率更关键。


长久以来,我的观察是,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和孩子的记忆容量都是严重高估的。


比如,我们经常会觉得,就10个字,孩子怎么会学了20分钟记不住呢?
再比如,我们也会经常自我灵魂拷问,大J,就看你一篇推文,为啥我关了就啥印象都没了?



记忆容量不是单纯“数量”一个纬度,我反而更加追求“效率”。


而最好的效率提升方式,就回到了老话,慢就是快,学习把内容拆分小模块。
像小D看分级读物,一开始非常慢的。那时4岁不到,牛津这么薄的小单册,我们都是读一半,今天就结束的。


就这么几页,我们花20分钟能玩出什么花呢?


就是反复大声读,我读她跟读;我们轮流读;遇到关键词(比如这册重点是a\p\b),我们进行拼读;然后再关键词锁定,翻到这一页,找出关键词,等等。


再拿我举例子,我当年刚生完小D的时候,读育儿书非常慢的。我基本上都一段一段作为模块的,连一口气完整读一章,都做不到的。

读完一段,自己给自己打上“记忆结”,总结一下这段讲了什么?然后就做一点其他事情去。



等到第二天的时候,我就引导小D读剩下半本分级读物,一样的方法读完总结一下。然后就对前半部分进行复习。我自己也是同样的方式。



至于复习的频率,下面这张表是供大家参考,不需要太教条。



关键是,初次记忆的内容,第二第三天保证可以连着复习,之后就开始拉长复习间隔,第一次是间隔一天再复习;第二次是间隔两天再复习。


如果两次间隔复习后已经掌握,那么基本上就说明已经是“长期记忆”了。



一开始可能有点变扭,但如果养成了习惯,形成了思维模式后,这样的“间隔复习”就能随时进行。



下面这个是我前几天我的例子,临睡洗完脸突然想起来了,还被小伙伴笑了,但的确这就是我自然而然的习惯,利用碎片时间也能间隔复习。



这是脑科学,这个习惯如果从小可以养成是受益一辈子的。但任何习惯的养成,坚持都是特别重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强调的是,“拆分”比“频率”更关键,让孩子觉得挺轻松的,没啥负担地进行下去,很关键。


大家如果每天有习惯看我公号的,我也很推荐这个方法。


公号学习虽然是碎片化,但其实不少成人的记忆容量也就是一篇文章的长度,那么不妨试试看,进行这样的刻意练习。



看完今天的文章,总结一下;然后回想一下昨天文章的要点,那前天的呢?


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思维模式,就能完全迁移到其他方方面面。
3
关键是心态

疫情开始,难得先生也有了很多时间可以陪伴小D学习了。



先生容易脾气急,而小D的脾气是属于,“你对我脾气急,我就脾气更急给你看”,于是他们父女俩经常就从一道题目,转变成了,“我是你爹,你要听我的”和“凭什么我要听你的”权力之争了。


好几次先生都是和我说,这个孩子我教不了了,气出心脏病这件事原来是真的。然后每次也会问我,你为啥不着急啊?



我总是说,我眼霜可贵啦,哈哈,这当然是开玩笑的。


但讲真,如果靠吼能管好孩子,那不是太容易了,大家只要练嗓门就好了,那驴的孩子肯定是最聪明的吧。



我观察过,先生在教小D的时候,就很怕她忘记,一个概念还没讲透就急着要小D复述重复,而稍微有一点点“不记得”,先生就会很着急,觉得孩子没好好听,没认真学。


后来,我尝试让他理解今天分享的这个学习方式。


每天学习一小部分,隔段时间复习一下,多种内容交叉学习,而不是在一个内容上死磕。


一开始先生是怀疑的,但后来真的发现,小D很多内容就是隔了一两周会了。


当然,先生嘴硬说是“女儿慢一拍”,但他提到了一点,我觉得是特别有道理的。他说,了解了这个学习法后,他的心态就放松了。


我们小时候都是特别害怕遗忘的,而现在他认识到,遗忘本身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当不害怕遗忘了,人就不害怕学习。大人孩子都适用。


今日互动,帮助大家打上记忆结:
1、总结一下,间隔学习法的要点是什么?

2、下次遇到孩子或者自己记不住时,你会改变什么?

大J叨叨叨

昨天文章末尾我分享了一个自己的奇怪理论,叫“抢跑红利”,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留言置顶了👉秦昊妈妈的育儿艺术,比《隐秘的角落》更值得上热搜
我女儿是个普通孩子,这是我很早就直面的。普通娃去跟着那些所谓“抢跑”成功的别人家孩子案例,其实最终“拖垮自己”不说,还是当陪跑的。


认清这点后,我的育儿重点就用对方法,持续缓慢增长,和时间做朋友。


对了,《首发 | 世界上第一个“科普绘本”期刊品牌,终于引进国内了!》今晚截团,文末有个福利活动,即使不买的朋友都能有机会获得1200元的绘本,欢迎大家去凑个热闹哈。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5716888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