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的残忍已超出普通家庭可经受的底线!”许多家长看完沉默了

“小升初的残忍已超出普通家庭可承受的底线!”许多家长看完沉默了



最近一篇关于校外培训疯狂的文章因为说出了不少中小学生家长的心声而刷爆了朋友圈,文章更是剑指一家名为“学而思”的训练机构捆绑无数家长和学生,对其是否绑架了小学教学提出了质疑。


回顾 ↓↓

疯狂的培训!家长定闹钟“秒杀”名额,孩子在科场从头哭到尾……重点学校校长说:只能妥协




事实上,十多多年来,不仅是一家校外训练机构的疯狂扩张。


疯狂扩张背后,不是一个校外培训机构的生意经,也不仅是这样一家两家培训机构的异军突起,而是“疯”在了义务教育的环节拐点——“小升初”的起跑线设歪了。


什么才是公平?如何才能减负?因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介入而被集体认同,但“小升初”这条起跑线怎样才可以理顺?


广州越秀区小学升初中电脑派位,老师和家长代表用手机记实电脑派位经过。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备战“小升初”,花个四五万元是常态

“最近你加了哪个群?把我也拉进去吧。”新学年开学没多久,不少六年级生家长就已经开始过起“群居生活”。家长们互相询问哪个群里料至多,哪个群最靠谱,为孩子来年的“小升初”做铺垫。有家长甚至一口气加入了七八个群,整天专注于每一条群里的信息,生怕错过任何有效信息源。

为了孩子的小升初,包括广州在内,许多一线大城市的家长早早备战,除了“群战”夺取各方信息,还舍得花钱让孩子针对性参加各类课外培训机构开设的辅导课程。

孩子“上班”,家长“进群”,已经成为了小学毕业班的常规状态。“缺一不可,孩子在前方冲锋,家长就得在后方提供足够的信息和策略。”芩楠(假名)说,“我们看了今年小升初的情况,感觉民校没有了统考,每一次的考试都像选拔赛,我们在暑假的培训班里已经考了好几回了。”

芩楠是一名公务员,孩子在广州一所省一级小学就读六年级。他告诉记者,期望孩子六年级能开个好头,暑假时就定制了一个近3万元的提分计划班。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还没正式开学,家长就开始互相打听哪个补习机构对进民校“快准狠”,班上领先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盘踞在市内各大补习机构了。

“没有花个四五万元,为小升初的准备都不算尽力。”芩楠说,她同事夫妇俩分工合作,加入了8个“小升初”的群,既有分地区的,也有各大补习机构的,两人各盯4个群,有消息马上反馈,去跟相关老师核实。“忙得跟打仗似的。”

,广州小升初民校考试6月29日开考。考试结束后家长带着娃儿轻松的走出考场。南方日报记者 实习生 毕一民 郭智军 摄

异化的小升初,家长称被“熬煎得精疲力尽”

事实上,小升初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异化了十多年,尤其是最近三年省城民校取消所谓“统考”后,谁坚持不懈,谁就能撑到最后的胜利。

在2013年11月16日、17日,距曝出“民办学校可能取消考试”的消息仅一个月,广州市越秀区、黄埔区、海珠区的个体公办中学内就静静地举行了不同类别的“学科知识竞赛”。


“班上有的同学礼拜三前就收到通知。”林先生的儿子当时就读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六年级,他告诉记者,该校大约有五六十名六年级学生上周收到广州市某老牌重心中学“(2013年11月)15日(周五)参加考前培训,17日正式考试”的通知,“那学期期中考试考得比较好的学生都接到考试的邀请函”。

而当记者向该校了解情况时,该校称“只是一个训练机构借场地考试而已,并非点招”。

但在“广州奥数网”、“广州妈妈网”、“e度教育论坛”上,备战小升初的家长们却觉得这是校方的“托词”,有可能借培训机构之手提前“掐尖”。

同年()11月17日,另一个名为“英讯·理想杯”的竞赛在南武中学开赛。据了解,这是由民办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英讯·意向教育”举办的一个公益竞赛活动,面向老三区六年级学生,只考数学和英语。培训机构称,当天有四五百名学生参加了该比赛。

那是广州市民办学校取消测验的政策颁布前夕。

虽然培训机构与中学都否认学生的比赛成绩与的入学挂钩,但记者了解到,该比赛曾在举办过,考入前50名的学生可以被免费推荐到省一级学校。

一个周末,三四个竞赛“热身”,使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对“民校若不考,怎么办”的舆论甚嚣尘上。

一位业内人士当时就指出,有的民校,甚至公办学校就会联手校外培训机构,有可能私下托付机构来组织考试或竞赛,选拔出来优秀生源后,民校或公校再“面谈”。

因而,近年来疯狂的何止“学而思”。在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机构,百般攻坚班、保证班、冲刺班、特训课程每年10月就已经开始着手招生。

有的把广州市的知名民办学校分成了四档,学生只要入读该班,就能分档“点对点择校”;有的间接推出“名校行”活动;有的已经针对“小英赛”及明年“外国语学校”的招录开设特训课程。

一位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我形容“刚动手准备,就已经被折磨得筋疲力尽”。

竞争的残忍,超出通俗家庭可承受的底线

很多不在“其中的人”难以理解,为什么不让孩子过一个没有负担的童年?为什么就不克不及乖乖派位?为什么就不能只做课堂作业?

“我们没有能力找关系,没有钱去买学位房,进不了好的学区,如何与别人在关键的初中去竞技?初中基础不打好,怎么去拼高中、拼大学,怎么出面?!”在广州市一小区边上经营着一间缝纫店的母亲无奈地说,“花钱去挤培训班已经是我们最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没有办法,但确是一块敲门砖!”

没有了过去最传统的划线统考,没有了“以成绩上学”的划线,越来越多“平二代”、“贫二代”信赖只要有实打实的证书或奖状在手,起码简历也会比别人的漂亮。

10月22日,广州市教育局正式公布《广州公办外国语学校特色办学指导意见(试行)》通知,明确广州市、区属11所公办外国语黉舍招生将取消考试,小学就近免试入学,初中阶段改笔试为面谈的方式进行招生。

这又是一个新政。当中所蕴含的“变数”却令每一个有着“六年级生”的家庭满布阴郁。

“小升初竞争的残忍,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家庭可以经受的底线!”程东(化名)说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45岁的程东是一名广州市公务员,毕业于广州执信中学,妻子李蕾(化名)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从属中学。儿子今年就读某省一级小学六年级,成绩连年排在班级前三。

即使有着这样令其他大部分家庭羡慕的条件,程东匹俦也为儿子明年升读哪个中学伤尽脑筋。

“本来想让儿子有个开心童年,所以没有让他上过什么补习班或特地参加什么比赛,但在详细研读了这几年的招生政策,开始不淡定了。”程东觉得,以儿子的学习习惯和资质要读一线公办初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中间有个“电脑派位”的坎,“这却是要讲运气的”。

“好的学校凭什么招生?好的学生凭什么上好的学校?所谓的那些面谈凭啥保证公平公正?”李蕾一连说出三个“凭什么”。

这样的质疑也是家长和学校最集中的声音,特别是历经了近15年的策略变动后,人们最担心的就是“江湖更乱了”。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小升初”政策明晰而简单,即考试入学为主和极少数的择优入学,保送生不足5%;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划片电脑派位。但跟着推优、特长生、“条子生”等择校途径的增多,通过划片直升、电脑派位免试就近入学方式逐渐萎缩,越来越多学生参与电脑派位却不在获派学校报到。

,广东推进示范性高中建设。相应于示范性的独立高中,一批公办传统名牌中学的“初中部”就此被脱钩出来,传统的优质初中学位瞬间产生了巨大的缺口。几乎与此同时,国内也兴起了名校办民校的思路,一些社会资金开始在广州寻找机会“入场”。

“广州也就顺理成章把因取消初中部而流失的优质初中学位推向了民办力量。”回忆起11年前女儿考入育才实验学校的风景,宋女士依然“心有余悸”,在她看来,大批优秀生源因为“报读无门”,结果被迫成了“高价择校生”。

据了解,当时广州的“名校办民校”素质参差不齐,而且招考混乱。为了抢夺生源,甚至从3月份就开始考试,严重影响了小学教学秩序;有的优异学生就成了“考霸”,赶考四五场拿到多所学校录取通知书,结果选择一所后剩下的那些学位“已录了却没有人读”。

,在时任育才实验学校校长李统耀的倡议下,13所民办学校组织起广州市首次民校联考,划定联盟内各校5月1日后才能宣传,小学毕业试后才能进行统一考试。

及后,广州的民校联考每年都吸引约4万考生参加,竞争约4000个学位。每年6月尾人山人海的赶考场景透过各类媒体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考录间的激烈程度堪比高考。

优质生源的流失及三年后在这些学校中诞生的漂亮“升高”成绩单,让越来越多的公办学校也坐不住了。不仅公办的外国语学校加入了“摆明单马”的测验阵列,与民校争夺生源;而且仍然保有初中部的名牌中学也偷偷地各自举办“择校考”,与优秀小学生面谈,许以奖学金等方式,提前“掐尖”。

如今,广州“小升初”主要形成了“电脑派位(个别区采取对口直升门径)、公办学校独立招考、民校联考”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中有明着来的,如民校联考或公办外国语学校招考;也有暗地操作的,就是一些老牌公办中学初中部;更有暗箱操作的‘条子生’、‘关系生’。”一名教育界人士称,考试拼的是“分数”,不考试那些拼的全是“爹娘”,爹娘走投无路了,就剩下派位或直升,拼的是“人品”。

林静(化名)目前是华师附中初一学生。作为“牛娃”,她毕业于东风东路小学,拥有华杯一等奖、希望杯一等奖、小英赛二等奖、钢琴英皇8级等耀眼成绩。她拿到希望杯一等奖的证书后,就不断收到应元二中、十六中、华美、广附等录取通知,以及省实、执信初中部的邀请函(有录取意向)。

“我当时平均每天做四个小时奥数、三个小时英语。”林静坦言,家里从她四年级下学期就决定拼分,帮她报读了“疯狂的培训机构”。然而某公办名校仍以“培训机构的应试教育可能辗压了孩子的可塑性”为由将其拒之门外,最后林静通过考试进入了华附“奥校”。

尽管如此,相比起一些不拼分的小学同班同学,林静认为自己还算“幸运”。

据了解,不拼分又不甘于“听天由命”的家庭会动用一切关系“以钱择校”。即,通过关系占到目标学校的一个择校学位,然后以“捐资助学款”交到财政部门指定的统一账户。某培训机构说,但为了获得这个“择校”学位,每个家庭所付出的人情、中介成本就可能出现天壤之别,“关系硬的,几万元;不硬的可能花上十多万元都摸不着门道。”

“回头看会发现,读书好能给父母省下一大笔钱和不用求人的面子。”在刚过去的期中考,考进班内前十名的林静看问题有了自己的角度。“而且也不能过于妖魔化‘奥数’、‘奥英’,现在成绩好,这些培训班逼出来的思维方式和勤奋的习惯,还是有一定帮助,长远的就靠自己吧。”

“小升初的残忍已超出普通家庭可承受的底线!”许多家长看完沉默了
,广州小升初民校考试6月29日开考。其中一门科目考试完毕,趁着休息时间,家长隔着大门给出考室的小考生送水喝。 南方日报记者 郭智军 实习生 毕一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