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松手”?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平日里,当孩子想用彩纸拼出一个造型,或者拿起画笔要画一幅作品时,您是不是说过这么的话?

妈妈,我想做一朵小花。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好呀,妈妈帮你剪出花瓣的形状。咱们再找一张绿色的纸做叶子吧。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妈妈我可以把叶子做出紫色吗?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不可以啊,因为叶子该当是绿色的呀!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爸爸,快看我画了太阳。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宝贝,太阳可不是这个颜色的,你该当把它涂成红色!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看到孩子的做法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或者不是大多数人常用的办法,就总忍不住在一旁“帮忙”,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和喜好去创作。


其实,这些做法是不对的,这样不仅会限制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艺术探索的积极性。其余,在孩子专注于艺术创作时,家长如果进行过多的干涉,也不利于孩子专注力的提升。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孩子天生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每每会惊讶于他们竟然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的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存在着泛灵论的特质,他们觉得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和意识的,这些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目的、有意志的活动。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想象力是以情感的表达为主,虽然他们还不能准确地用说话传递内心的想法,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艺术把这些无法描述的情感和态度释放出来。




我们需要给孩子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让小朋友感受到充沛的安全感,从而可以大胆地释放出内心的所思所想。


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创作的作品不一定符合成人的认知和审美。我们在欣赏小朋友的艺术作品时,须要给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学会欣赏他们独有的艺术创作方式并关注其中蕴含的情感。


相反,如果小朋友在创作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父母的负面评价或者不当的束缚,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就会被破坏,他们就会下意识地否认自己,而变成简单地模仿父母或者交由父母代劳,这不仅会抑制小朋友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有可能影响小朋友积极的性格品质的养成。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孩子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为什么家长要“放手”?

那么孩子在进行创作时,家长的脚色和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01

做一个知心的陪伴

您可以就艺术工具的用法、安全注意事项等给小朋友必要的指导(指令需清晰、简洁,以便照顾到小朋友的明白能力),并在小朋友遇到困难或寻求您的帮助时及时启发和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02

坚持“松手原则”

当小朋友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时,家长切不可随意插手代劳,不要强行要求孩子按照家长的设想来创作,也不要在小朋友不需要指导和帮助的时候进行不必要的干预。

03

不要打搅孩子

小朋友专注地进行艺术创作,也有助于提升专注力,所以家长在陪伴的同时还要注意,最好不要玩手机或者做其他容易打断孩子创作历程的事情,因为身边突然响起手机铃声等会让小朋友的注意力发生转移,从而影响他们思维的连贯性和想象力,不利于他们专注力的发展。

04

结合兴会爱好

爸爸妈妈可以用心记录小朋友的兴趣所在,当小朋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们的身心会更轻易投入其中,不妨从小朋友的兴趣出发,引导ta把喜欢的事物创作出来。

05

巧妙设定情境

在创作开始前,爸爸妈妈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小朋友发散思维、激发灵感,比如,可以让小朋友扮演故事里的一个角色,让ta体会人物的情感或举行更多细节层面的思考。这样的艺术探索过程就不仅仅是制作一件艺术品那么简单,而更像是一次小朋友在虚拟世界的探险,他们会更加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

06

重视过程而不是效果

家长可以陪小朋友尝试涂鸦、拼贴、印染等各种难度适宜的艺术创作活动,鼓励ta自主探索,不随意评价孩子作品的“好坏”或“美丑”。借此机会,家长还不妨教给宝宝一些色彩、形状类的词汇,并引导ta大胆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发掘过程中的闪光点并作出及时的肯定和鼓励。